![](https://photox.pchome.com.tw/s03/winnie4911_pc/12/124698028975)
看完”天下雜誌-2007年教育特刊
(15至24歲 關鍵十年的獨立與探索)”
收獲頗多、感觸極深,此特刊很值得為人父母者閱讀
從中會得到不少的省思
因此將比較喜歡的句子打出來與大家分享
☆如果我的人生可以再走一次,會走自己想要的價值,走出獨立思考的人生:不會因為家人或老師,給我「好孩子」的要求,就去追求那個好孩子。 ~建中校長吳武雄的省思~
☆開啟與新世代對話,欣賞彼此的差異、聆聽彼此,是避免青少年徬徨的第一步。
☆青春不只是一段時光,更是人生的一種狀態。社會應鼓勵世代有自己的獨立宣言:
我們要勇於懷抱夢想、勇於冒險。
我們要為自己負責,享有自由同時盡義務。
我們要找到自己發揮的位置、成就自己、貢獻社會。
我們要能在失望中堅持下去。
☆父母像一把弓,孩子為箭,但父母不是強迫把箭射向何方,而是儘可能把弓 拉滿,給一個好的環境。~詩人 紀伯倫~
☆寬容與尊重,讓父母與子女都可以活得更輕鬆。
☆能把興趣、求學、職涯三位一體的人,決定職涯發展是否順遂。
☆父母是加油者,不是擺局人。
☆父母和小孩間只有情感與責任,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生命和意志力的延伸。~小野~
☆不能因為自己的擔心,而牽絆住孩子追求自己要走的路。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小步,都是父母學習放手的機會。
☆當孩子面對衝突、問題、或做錯時,父母不要急著代言、出手或善後。「千萬不要剝奪孩子從錯誤、失敗中學習的機會。」因為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為自己主張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為自己的選擇或行為的後果負起責任。
☆對孩子的興趣和熱情給與支持。
☆讚賞孩子想成為的人,而非父母認為孩子應該是怎麼樣的人。
~龍應台專訪-還原最初角色,我是一位母親~
☆龍應台說,孩子對她的試煉,存在每一個瑣碎的生活細節裡,而每個魔考背後存在兩代不同的價值、思維。
☆平等自由一直深植在我心中,等到我有孩子,如何落實這種信念,就變成每天要挑戰,每天在學習,那個抽象的信仰你有,但是落於實踐是另一回事。
☆你永遠在進行你內在的辯論,但是,我仍覺得成年人一定要保持開放的心靈以及自我反省的的精神,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愛,不一定喜歡;喜歡,是要努力的。
☆你絕對可以有很深的愛,也有很深的不喜歡,這絕對存在,而且是絕對有道理的。可是如果有一天你做了所有的努力還是得不到他的喜歡,我覺得就放棄吧!因為你如果真正地把二十歲的人當作一個成人來看,他也確實有權利不喜歡你的,你只能放手。
☆啟蒙,對於成人而言,可能意味著把自己放低、放空。我們要認識到,兒女成長的每一個過程,其實都是新的,我們以為我們都經歷過了,其實不正確。
☆把自己當作生命的學生,用最好奇、最新鮮的眼光、最不帶成見的心試著去認識孩子成長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每位父母都是「新生」,需要啟蒙,需要學習。
☆不要等你父母親八十歲的時候,接近老年癡呆,坐在輪椅裡頭的時候,才用懺悔追趕的心情,拿一個錄影機去拍他們的樣子,其實你現在就有機會去理解、去記錄你的父母親,去和你的父母做「朋友」。
☆青少年這階段,我覺得作為父母的責任是,把門打開,讓他走出去,要準備好他離開你的路,而不是把他緊緊地靠在你身邊。
☆親眼看到你愛的兒子吸菸你真是既討厭又擔心,可是我得壓抑那部份,回歸到他是一個有獨立行事能力的人,他自己要為自己負責。
~朱天心與謝材梭:我們並不擁有她~
☆哲學家蘇格拉底說:「一個未經檢視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
☆每個人的生命有其獨特性。孩子的成長,如同從黑暗的洞穴慢慢走出光亮,父母的角色只能謙遜地把美好的光亮帶給她,不能踰矩為下一代做決定。他們說,自己並不擁有孩子。
☆平等對待、彼此尊重看似簡單,但他們不是沒煎熬。
☆他們的經驗也許無法複製,卻可以給面對同樣困難的父母,另一個開放的想像與可能。
☆我可以偷偷地有個期望,可是那都是我的期望而已。最終,她必須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
☆有時候,人生也不是父母或子女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要不然的話,人們就沒有悲傷的事了。
☆做一個父母,我們得要去承擔給她自由和空間後,她可能會走一條不好的、甚至是在妳的價值判斷上是一條不好的路。
~譚艾珍與歐陽靖-為彼此彎腰,當那惡水上的大橋~
當父親倒下,十一歲的女兒為了母親彎下腰,當那惡水上的大橋;
當女兒倒下,母親用「菩薩心」傾聽,幫彼此渡過生命中的惡水……。
☆我現在的幸福,都來自於我過去的不幸。~赫拉巴爾~
~反叛的風箏-桂綸鎂~
☆要自己去衝撞過、經歷過,我才能知道這條路是不是危險,我覺得年輕的時候去闖盪,就算一直跌倒,都能繼續站起來,通常在最顛簸的路上,才有智慧、經驗、自省能力,那會讓自己更豐富。
☆家長給子女空間,長成自己要的樣子。
☆文化是一面鏡子,徹底映照出她想追求的價值,她要活出獨特、活出存在的意義。
☆命運經常在動心轉念間改變。
☆「愈幸福的路,其實愈難走。」她認為,努力每個當下,才有果實可收,也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
~十五歲的青春探索~
☆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目標也許人人不同,但愈能在精神與物質間取得平衡,愈有可能有幸福人生。
~書.卡片.筆記簿-大學教授給女兒的成年禮/文吳肇銘~
☆在人生的路上,許多人、事、物都可能是上天要送給她的「禮物」。有些挫折,是為了提醒她能力不足,日後要更加強的「禮物」;有些討厭的人,是要提醒她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別人優點的「禮物」;有些額外的負擔,正是歷練她、成長她最好的「禮物」。「勇氣」與「行動」可以成就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圖片:淡水漁水碼頭/轉載於 森情寫意http://forestlife.info
文章定位:
人氣(171) | 回應(2)| 推薦 (
0)| 收藏 (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