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封筆」前的怪現象感觸( 綠色短評)

    最近與紐約返台友人特地聯袂前往蘇澳鎮立圖書館參觀「釣魚台珍貴資料展」時,意外在「海外保釣」珍貴文獻之相關刊物的展覽板上,看到我過去所主編的「大學雜誌」封面,赫然高掛在牆面 ! 同時也被收錄在導覽手冊專刊內,雖然,主辦單位僅簡單註解「大學雜誌:創刊於保釣前,保釣時期台灣知識份子的代表性刊物」。短短二十二個字的簡介,卻令我百感交集、頓感傳播媒體之影響真是穿越時空到無遠弗屆之境 !!

    「大學雜誌」之所以被列為「保釣珍貴文獻」史料公開展示,係因我主編的該期內容揭載了時人造訪釣魚台列嶼之紀實,當時,只因曾經親睹台大校園浩浩蕩蕩掀起保釣遊行,所以在事隔數年之後重提往事,希望新起的一代,莫忘昔日未能克竟全功的保釣熱潮;殊不料,再隔若干年後,我本身因為實地採訪新聞而登上了釣魚台列嶼 ! 除在報章雜誌大幅報導外,事後,居然亦陸續傳述《保釣風雲實錄》與《釣魚台是「台灣囝仔」———探索餘波蕩漾的保釣事件》兩本專書,甚且,還別出心裁想到訂製前所未有的「釣魚台罐頭」,將漁民從釣魚台海域捕回之鯖魚經精心包裝應市,這,都是過去目睹台大保釣遊行、或主編「大學雜誌」所始料未及的發展,人生,就是這麼地充滿著未可預知的變數。

    無意間看到自己編過的雜誌,有幸成為當前之「保釣珍貴文獻」,其實,也當下不禁讓我聯想起故友柏楊,當時他應邀賜稿所撰之「不合時宜的寫作歷程」一文,那是柏楊自綠島坐了九年多的政治黑牢後之首篇復出文壇力作,後來,他將該篇東山再起之文章權充為序,並收錄在《郭衣洞小說全集》(七冊),其中,述及:寫作歷程是「形勢超過人的意志和決心」「不是我選擇了寫作,而是寫作選擇了我」「生命像流水一樣,在筆尖沙沙聲中,靜悄悄的流入太空,一去不返」「寫作已使我的生命充實,而且繼續充實,永遠充實」「一個急著要出書的年輕作者,年紀大了之後往往會有這種悲哀(希望好像從沒寫過一樣永遠消失)」「在沒有成熟的時候,倉促的把自己以為了不起的作品問世,結果無法追回…都讓它去罷」。

    柏楊的心境,當時我還年輕,完全未能感悟出些許的悲涼,如今,看到自己主編過的「大學雜誌」,憶及當年少不更事闖蕩傳媒圈,而且是越陷越深、越來越不自量力而為,單以「保釣議題」為例便出版兩冊,而「拉案」「尹案」為議題專著則付梓八本、再外加一冊「拉案情報誌」! 彷彿正如柏楊筆下形容「急著要出書…,年紀大了之後往往會有這種悲哀…」的情境;但,畢竟是面臨筆耕過六年之久的電台「綠色短評」專欄「封筆」的殘酷事實,三年前也曾結集專欄出版了《看破新聞‧短評台灣的亂象》一書,自是感觸良多。

    如今,奉綠色和平台灣文化電台主事者指示「封筆」,不管是如何得難以接受和不能釋懷、或一直私心以為「文章是自己的好」在作祟使然,爰將這三年多來之短評再集成《看破新聞‧短評台灣怪現象》付梓,好歹總企盼留下鴻爪,為台灣政黨再輪替之後的各式各樣怪現象,留下一份忠實評論以供後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