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書展」與「立春日」之聯想 ( 蔡漢勳 )
 
    「一年之計在於春」,這是一般人都能朗朗上口的諺語,也是台灣地區莘莘學子或「讀冊郎」全都耳熟能詳之口頭禪;然而,何以會有「一年之計在於春」之說 ? 主要是「春」為四季之肇始,更是萬物驚蟄的時節,古人所謂「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而春木之氣始至」,而今天恰逢農曆中的「立春日」,亦即坊間所謂之「正月節」也,象徵著春回大地,百姓在迎春接福之餘,自會盤算今年要如何打拼以過個「好年冬」,故而政府自七十年前便已明訂立春之日為「農民節」,其實,對於朝野而言亦不啻為「一年之計」的盤算日,盤算「立春日」前後如何自我「充電」,畢竟「春天正是讀書天」! 而無巧不成書的是一年一度之「台北國際書展」,第二十屆已經隆重開幕並歡迎各界來共享這場年度文化饗宴。
 
    回顧「中華民國台北國際書展」,最早係稱為「全國書展」,其後為與市集般的往昔台北國際學舍舉辦之「全國書展」有別,遂加上「國際」兩字,首屆是於一九八七年底在國家圖書館正式舉行,當時以增進國際出版品交流為主軸,後來再於三年後,始固定在台北世貿中心展出,對外號稱是台灣規模最大,而且也是亞洲第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之「國際級」書展,規模僅次於德國法蘭克福、義大利波隆納、和美國的 BEA 等世界三大書展,所以,享譽業界的美國「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還曾製作「台灣:一個蓬勃發展中的新版權市場」為主題的專輯,可見頗受外界肯定。而剛揭幕不久2012 台北國際書展,則係從農曆初十起到十五一連六天舉行,今年恰逢書展舉辦二十屆,承辦單位遂刻意以綠色閱讀為主題,希望帶領民眾進入一個屬於未來的閱讀世界,讓大家在千萬冊書海中,領略閱讀到綠色」的未來 ,堪稱用心良苦,企盼大家買書「充電」,藉此以因應龍年內將會層出不窮的各式各樣嚴峻挑戰。
 
    回溯台北之所以會有「台北國際書展」,緣起於一九八七年之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中,台灣唯一參展的書商「漢光」公司,因其在書展手冊中竟被列入在中國( China )名下的武漢與福建出版社之間,可能造成來自全球各地廿二萬家的出版商誤解,但台灣方面卻是啞口無言!因此,我在現場發覺此一事態後發電回台詳加報導,希望往後莫再出現類似被中國「魚目混珠」的狀況,同時建議官方似宜正視此樁主權橫遭矮化之後續發展,最好是能群策群力爭取到類似香港都能與中國隔絕的「獨樹一幟」地位。結果,新聞局居然出乎意料得馬上從善如流,由出版處洪德旋處長支持據理力爭正名工作,從而促成台灣自一九四九年法蘭克福書展開辦以來、首次有官方未雨綢繆的「非常積極」作為,終於計劃在國際書市搶灘構築橋頭堡。當時,年輕有為的洪德旋還劍及履及召開業者舉行座談講習會,由我播映法蘭克福書展紀錄片和解釋實況情形,藉此一抒筆者從一九八○ 年首訪法蘭克福以來的懸念,也間接催生了「台北國際書展」! 只是,台灣官場向來不會飲水思源,當道者渾然不清不楚書展之緣起,連第二十屆也搞錯成二十歲,與中規中矩正統的國際級書展無法見賢思齊且有點走樣;唯,歷任相關官員和承辦書商都自我感覺良好,久而久之便積非成是迄今,實際狀況卻與真正的全球性國際書展水準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 但好歹還是幫了國內出版業與讀者扮演著橋樑角色,同時更讓中國再也吃不到民主化之台灣真正出版自由的豆腐。
 
    「凡是走過,必然留下痕跡」,在第二十屆台北國際書展」落幕之前、以及新聞局行將於今年五月二十日正式走入裁併消失之際,謹期盼台灣執政當局往後能更加堅持捍衛正名」主權,台灣人也更要博覽「本土」群籍,把握此次來自六十個國家、以及超過四百家國際出版社參展的文化盛會,牢記「一年之計在於春」,莫忘在「立春日」之後博覽群籍充實自我,讓台灣綠色」的未來得以早日「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