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2-11 03:20:24| 人氣2,3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法蘭克福書展有感而「催生」出台北國際書展(11/02/2011)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法蘭克福書展有感而「催生」出台北國際書展(11/02/2011)

   一年一度的台北國際書展,第19屆已在9日隆重開幕,本屆書展計有59 國出版業者參與,首日參觀專業人士有6萬5000人次,據稱是創下歷年新高,而第2天起則對一般開放,當日讀者也達8萬8000人次。閣揆吳敦義在歡迎晚宴時表示:台灣每年有數萬種新書付梓,蓬勃的出版業展現出台灣國際風采和文化魅力!好的閱讀能提升社會文化水準和整體競爭力,國家當局自是鼓勵全民" 好閱讀、多閱讀",而閱讀也更是能夠促使世界邁向更為和平與友善的境地。

    正當台北國際書展" 鬧熱滾滾 "揭開序幕的當晚,坊間出版業友人禮貌性邀我參加歡迎晚宴好打打牙祭、順便喝喝免費的春酒聊聊天,但他們不知道我是這家五星級飯店會員,該晚恰為「會員日」,事先已約好某國政治組長在日本餐廳用餐,循例打對折優待,意即對方僅自己付賬而我是免費的!這也是我不想佔人便宜或吃人嘴軟的行事風格;不過,如果說要移駕到隔壁大宴會廳出席台北國際書展晚宴,其實應該由主辦單位出面邀請而非被出版商"夾帶"入場,因為台北之所以會有國際書展,催生者正是鄙人與現任監委的洪德旋!只是台灣正像李鴻章在割台時所指稱「(台人)男無情、女無義,棄之不足惜也」,很多人物或事務多半是淺盤式,不會飲水思源或投桃報李,當道者根本不懂"食果子、拜樹頭",完全不清楚台北國際書展之緣起,每屆承辦單位就是向官方申請公帑,然後編列各色各樣名目消費掉民脂民膏,搞個出版品市集的清倉大拍賣場子,與正規正矩的國際級書展完全走樣;唯例屆官員和書商卻都自我感覺良好,久而久之便積非成是,實際上是與真正的國際書展應有之水準無法相提並論!

    所以雖然間接促成台北國際書展在台登場,忝為推手或自許為催生者角色,從來沒有人會顧及當年自德國發電之所由、和當時在新聞局舉辦講習會的開拓者的存在,台灣人就是如此健忘,一嘆!!  好在「凡是走過必留下痕跡」,為恐外界以為自吹自擂起見,謹將當時從法蘭克福發出之特稿、以及後來在週刊發表的舊作揭載如下,藉此證明好歹還是在台北國際書展幫過一點忙:

 法蘭克福書展漢光黯然!

台灣唯一參展單位難「正台」,新聞局決定極力爭取

    【蔡漢勳法蘭克福傳真】法蘭克福書展第一天的交易情形,仍以歐美地區較有斬獲,中國大陸的十三個展示單位幾乎可用門可羅雀來形容,台灣「漢光文化公司」的攤位亦似乎乏人問津。「漢光」已是第六度參加法蘭克福書展;然而其英文名字" HILIT "多年來均被大會列為中共書商名單中,在大會印製手冊中係歸入CHINA 裡面之成員。

    教育部駐德辦事處--德國中山文化中心陳嘉遠表示:早在六十年代,我國中央圖書館即已代表政府以「中華民國」名稱參展,唯在退出聯合國後,西德政府即不再承認我國名,而政府也從那時不再派員參加。後來有所接觸,希望以TAIWAN R.O.C.或 CHINESE TAIPEI 名義重返,均被拒絕。「漢光」為打入此一國際書市舞台而被迫委屈求全,實有其「苦衷」。唯據側面了解,如果台灣書商能集結起來一起承租十個單位,則「台灣」名稱可望排列出來,因為香港便是這樣而「自成一格」的。 【台北訊】行政院新聞局長邵玉銘表示,新聞局非常樂意補助國內出版業者組團前往法蘭克福書展參展,同時也將指派該局駐德單位為國內出版業者嘗試爭取「正名」,使不再列名CHINA之下。(「中國時報」1988.10.8)

 「功成不居」的幕後新聞---文字記者在落筆時應有的自我期許

    筆者在記者生涯中曾著文撰寫有關我出版商參加法蘭克福書展,由於言之有物,揭載之後相關單位立予採納,堪稱拋磚引玉、美事一樁,特「野人獻曝」與讀者分享。

    「民生報」日前於文化版以頭條新聞報導:台灣出版界首度大規模參加全球最大的法蘭克福國際書展,新聞局出版處處長洪德旋行前指出,組團參展的最大意義,在於藉此機會多接觸國際文化事務、擴展國際眼光;隔兩天,「中國時報」亦大幅報導此一盛事,透露官方為此花費三百多萬元!可謂大手筆!!我國業者共租下廿個攤位,業者將以Chinese Publishers,Taipei Taiwan 名稱參展;但書目與攤位將列於China 名下。

    有關這樁國內出版界一口氣投入五、六十位書商參與國際文化活動的盛事,誠如報端所預測的「事先準備功夫不一,因此預料此行只是志在參展及購買外國版權」....云云;然而,新聞局何以會在今年籌措大手筆資金全力補助場租、運費、裝潢費、酒會及雜費,則在新聞中隻字未提。

 法蘭克福書展全球最大

    一般咸認,甫於去年出掌該處的洪德旋年輕有為,期望在出版處長任內大力推動業界在國際書市正常化,藉此掃除昔日「盜印王國」的不良形象;然而,確實的導火線卻是引燃自去(1988)年十月上旬在「中國時報」的五篇特稿,其後在文工會支持的「文訊」等雜誌上亦特地述及此事,於是促成新聞局主動邀集撰稿的筆者與業界辦了場說明會,從而一舉催生朝野組團成行。

    根據當時「文訊」所載: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的書展,因為蔡漢勳前往參加在報上記述觀感時,提到中華民國被大會以「台灣」名稱列於中國大陸之後,而引起討論。新聞局出版處且舉行一「說明會」向出版界人士報告經驗,並初步探詢明年組團參加的可能性。

   回顧筆者去年在「中國時報」所撰,主要係因台灣地區唯一參展的書商「漢光」,其在大會手冊中竟然被列在 China 內的武漢與福建出版社之間,甚易造成來自全球各地的廿二萬觀眾誤解。因此,特自法蘭克福發電回台北報導,希望今後不要再發生類似"魚目混珠"事件,並建議官方似宜正視此樁事態發展,最好群策群力能爭取到像香港地區都能獨樹一幟的地位。結果,新聞局馬上從善如流,積極支持這件據理力爭國際書市名分的工作,從而促成台灣自一九四九年法蘭克福書展開辦以來的「最佳演出」,藉此也了斷筆者從一九八○ 年首訪法蘭克福以來的懸念:台灣總算在國際書市搶下橋頭堡。(1989.10.16「新聞鏡」周刊No.51)

台長: 蔡漢勳
人氣(2,374)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