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3-01 08:54:16| 人氣5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釣魚台列嶼之採訪(1996年9月30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釣魚台列嶼之採訪

最近.由於日本對釣魚台列嶼染指動作頻頻出招,導致我在「中國時報」與「中時晚報」撰文示警,友人劉志同見報來電相詢:「何時竟對台灣國土如此重視?」彷彿我是不食人間煙火者!只好據實以告:鄙人不僅早在一九九七年便著有《保釣風雲實錄》專書,而且.還於一九九六年上過釣魚島實地採訪,並在「中國時報」第一版發出相片、「中時晚報」則以第一版全部版面披露相片、以及「時報週刊」有六全頁彩圖報導!所以,並非像時下媒體一窩蜂湊熱鬧而已。

這位曾係「愛盟」保釣健將,目前仍擔任某國際級人民社團秘書長高職的友人(數年前相識於比京布魯塞爾,後來每次雙十國慶酒會上都不期而遇,性好杯中物,尤嗜伏特加,每都喝個像聖誕老人),當即在電話長聊中邀我他兼課執教的中原大學演說,這使我想起,過去也曾應友人張熙華之邀到另所大學講演,特揭載當時講稿如下,以饗關心釣運人士:

《傳播專題講座》

講題:釣魚台列嶼之採訪

日期:1996年9月30日PM1:00~3:00

地點: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

由於很久沒有在課堂上講課了,待會若有詞不達意的地方,還請各位多多原諒。想起過去也曾在輔大替朋友代過二堂課,從現在推算起來,大概也有十年了,所以這十年來我都沒有在學校上過課,也幾乎沒有和同學接觸。

今年以來,由於五月間總統大選文告提早曝光,所以日本方面很注意台灣的發展...我本身是「日本經濟新聞」駐台聯絡員。為什麼稱為「聯絡員」?我想在這裡先做一個背景報告。事實上,在日本報社裡面也沒有「聯絡員」這個字,所有日本媒體在台灣唯一有分社的就只有「產經新聞」。為什麼只有「產經新聞」呢?因為早在一九七一年中共與日本建交之後,他們曾有過「新聞協議」,就是「二選一」,同一家日方的報社或通訊媒體如果選擇留在台灣,則北京方面就可以不用考慮了。所以,當時「朝日新聞」乃至於全日本最大的通訊社:「共同社」、「時事通訊社」等,就全部撤退,只剩下一家「產經新聞」。而「產經新聞」之所以留下來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產經新聞」本身就是一個右翼。

各位如果從最近的國際版新聞,特別是這一週或這十天以來的報紙,留意一下所有台灣媒體報導日本報紙有關釣魚台事件,著墨最多的就是「產經新聞」。比如說:「產經新聞」第一版頭條寫到:美日安保條約中有一條但書:「如果琉球諸島受到攻擊的時候,美國要依照新的安保條約給予協防。」其意涵就是若果釣魚台列嶼受到不明攻擊,(依照我個人的講法,有可能是指台灣或是中共)駐琉球的美軍有義務要負擔起共同協防的任務。換言之,就是警告中共和台灣當局,不要對釣魚台採取軍事行動。

例如:「產經新聞」於前二天刻意報導,在中華民國九年時,北洋軍閥割據時候曾有一艘福建的漁船,大概打漁時發生船難飄流到釣魚台列嶼附近,被島上居民救起。之後,中華民國政府駐長崎領事就寫了一份感謝狀給琉球的居民,感謝他們救援福建遇難的船。現在,日本就把這一份當時中華民國政府駐長崎領事的感謝狀,又拿出來證明說:「當時中華民國政府的漁船,因為船難的關係被我們琉球人在釣魚台附近救起,總領事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寫了一封感謝信,表示中華民國在民國九年時,就已經承認釣魚台列嶼是屬於日本政府的。」而這個消息也單獨被「產經新聞」登出來了。

如果我們在推演一下,「產經新聞」最近又有一篇報導,拿出我們台灣編印的教科書,民國六十一年和五十七、五十八年的教科書比對,在民國五十七、五十八年教育部國立編譯館所編輯的地理課本中,中華民國並未把釣魚台列嶼編在台灣省的區域內。而民國六十一年才在地理課本中出現釣魚台列嶼,所以該報認為台灣刻意要在民國六十一年因為發現海底油源之後,才將釣魚台列嶼列入。由此可見得日本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他把五十七和六十年的教科書拿出來對照說:因為釣魚台發現海底蘊藏大量的石油,所以台灣才在民國六十一年開始改版。

事實不然,為什麼會在民國六十一年改版呢?這是因為在一九七二年時,美國將託管的琉球還給日本。但嚴格說起來,日本在託管到歸還的過程中有諸多不合法的地方,因為根據聯合國法規定: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佔領所託管的島嶼或地區,要歸還或獨立前的第一條手續就是要讓當地(被託管者)舉行公民投票,之後宣布獨立、或繼續為美國五十一州、或成為日本國的沖繩縣;但因為佐藤榮作強力的運作之下,迫使美國在一九七二年時就把琉球諸島全部還給日本,並沒有經過琉球當地居民的公民投票。因此,台灣到目前為止還不承認琉球是日本的。這也就是今天釣魚台列嶼事件發生之後,台灣在日本駐日代表處(也就是我們的地下大使館),一直沒有辦法派官員到琉球去交涉的原因。由於台灣外交部的檔案裡面或官方的公告中,從來就不承認琉球是日本的,照我們中華民國這邊的說法就是所謂「琉球地位未定論」。

大家聽了一定覺得很奇怪,因為早在一九七六年,琉球就已經歸還給日本了,而台灣和中共,特別是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還一直把琉球當成「地位未定」,這是很荒謬的;可是,台灣就是不承認!因為美軍在一九七二年將整個琉球群島大大小小共五十多個島嶼歸還日本,還包括釣魚台八個島嶼在內。而為何釣魚台包括在內呢?真正原因是因為在釣魚台東北的赤尾嶼和黃尾嶼,這兩個島嶼被日本名稱為「大正島」、「久場島」,係美軍從一九五一年起就在這兩個島嶼把它們當做砲擊區域。美國在日本有四分之三的基地是在琉球地區,只有四分之一是在日本本島,而單單琉球地方的軍民加起來──便超過五萬多人,而這五萬多人是不設防的(就有點像租界),美軍在裡面發生任何重大刑案,日本警方是不能進去干涉的;但最近之所以會發生許多不愉快,是因為去年有三名美軍在金武町,就是沖繩中部的一個基地附近,強暴了一個高中女學生;結果現行犯當場被逮捕,之後就被渲染得很大。翻開過去的檔案,單單去年美軍在亞洲地區的「不友善行為」共計有五十多件。當然,若發生在營區內的就沒法去干涉了。另外一方面,像加納基地(Kadena),這是美軍在亞洲地區最大型的基地,美軍撤出菲律賓蘇比克灣之後主力大部分都放到Kadena基地。Kadena基地裡面居民的居住空間只佔了百分之四,而美軍大型的戰鬥機,如:K130、F16、F18......,每天都在那裡起起降降的,聽說台灣軍方向美國買了一百五十架F16戰鬥機,部分飛行員的訓練也是在Kadena。而日本人管不到,由於它像是個租界一樣,在Kadena基地裡面,日本的軍方、警方都沒辦法進入;所以,前不久有一架載著救援物資到外蒙古去救助當地的飢民,回來降落之後突然發現輪子收回的地方,有兩具小孩子的屍體。原來是飛機飛到外蒙進行援助的過程中,有兩個小朋友想離開外蒙,就躲藏在機輪裡面,到了琉球當然也就死掉了。當然,這個消息本來是被封鎖的,後來紙包不住火才被流傳出來。至於當地美軍很多人渡假時,據我個人所知,美軍一名海軍陸戰隊的操練兵,每個月的薪水是只有九百美金(相當於九萬多日幣)。九萬多日幣在日本生活是相當可憐的,大家都知道,日本物價是相當高的;因此,這些人一放假時,軍方就替他們安排到比較便宜的地方去渡假,如:菲律賓、泰國等地,結果就發生了愛滋病。愛滋病被發現後,連日本醫生都不能進入,所以,整個Kadena基地對琉球來說,簡直就是燙手山芋。

告訴各位這麼多,只是想讓各位了解為什麼九月八日琉球地區進行有始以來第一次的公民投票,其訴求主題就是要把美軍趕出琉球。他們認為冷戰結束後,美軍駐守在該處反而變成是個障礙物,當然,在冷戰期間,中共仍是一個軍事霸權的時代,日本人認為美軍在琉球大概還能保障他們的安全;但冷戰結束後,一切在大和解的時候,他們不願看到五萬多名美軍在琉球基地惹事生非。剛剛提這麼一段過程是想讓各位了解:事實上,美軍不只在沖繩本島、甚至把釣魚台東北,也就是最靠近琉球的赤尾嶼和黃尾嶼,竟當成海軍和空軍的火砲演習場。所以,這個關鍵點也就是為什麼會將釣魚台列嶼還給日本的原因,而這個事件發生在一九七一年,海外的留學生,包括馬英九等人,他們發現了這個現象,所以第一次的保釣運動就如火如荼地展開了,展開之後,美國也查覺不妥,於是在書面上就耍了一個小技巧,宣稱「我們並不是把琉球的主權還給日本,只是行政管理權而已。」

主權和行政管理權就是一個伏筆。意思是,主權問題我們不碰,而琉球諸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軍也只有行政權而已;至於主權問題,就由中華民國和日本雙方面去協調。而之所以會有這樣一個伏筆,就是因為美軍仍想繼續使用赤尾嶼和黃尾嶼以做為火砲演習區。而美日之間有「安保條約」的存在,釣魚台若歸還日本,則美方即可按照「安保條約」在釣魚台繼續進行演習,這也是台灣一直不願探究的盲點。我之所以知道,是因為琉球當地政府今(一九九六)年九月八日舉行公民投票,為鼓吹反對美軍繼續駐守在琉球,他們將美軍於當地進行的一切活動公開,包括以往機密資料也不予保留予以的曝光,因而洞悉當初美軍為何執意把釣魚台一起歸還日本的真正原因。

繞了一大圈,只是要各位了解:一件事情的發生,往往不是只從教科書、報紙的報導就可以發現的,還要根據官方的記載,特別是從解禁的資料去研究。為何當時「產經新聞」會留在台灣?而如今卻原形畢露?從這次釣魚台事件我們可以發現,「產經新聞」只報導表象,並未深入研究另一層意義,這就是它可議的地方,也是新聞界應牢記的一點:一件事情不應只報導表象,應多方探討。

而日本「產經新聞」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因為它的讀者大部分是軍警為主的右翼人士。我們都知道,每一份報紙都有其特定的讀者群。而「產經新聞」的讀者群是以日本自衛隊軍警、右派分子為主。當年(一九七二年)斷交時,所有大眾媒體都撤退,只有「產經新聞」留下來,因為它是右派,不認同中共,是反共的媒體。所以,後來《蔣介石祕錄》在「產經新聞」連載。因此,雙方互有往來,對「產經新聞」來講是利多,這是因為當時日本媒體撤出台灣後只有它是獨家,則幾乎所有日商或在台的日本人皆看「產經新聞」,因為台灣在通訊上的設限,故此,除了「產經新聞」在台設有分社主任之外,其他的媒體都只有通訊員、聯絡員而已,甚至於不具名。這都是不能在檯面上的,因為一旦在檯面上稱呼不當,中共就會抗議!而國際媒體之所以在台灣受限,主因也就是中共的打壓。

日本對報紙經營相當投入,讀者群和台灣一樣,都有其區隔。以「產經」來講,其讀者群都是右翼份子。接下來我們以發行量來看:

1.讀賣新聞:讀者群是普羅大眾,發行量一千萬份排名第一位,但影響力不夠。

2.朝日新聞:角色則類似聯合報(聯合報團隊精神及結構很好,結構好壞可由其資料室得知),發行量高達八百萬份,但是影響力相當大。

3.每日新聞:其報導層面側重關西地區,因曾發生政商勾結醜聞而一度下跌,但發行量仍維持第三名。

4本立報(即日本經濟新聞),在日本的影響力數一數二,不下於朝日新聞,唯因日本重視經濟,因此很多事情皆自經濟角度著眼。雖名為經濟新聞,但內容亦包括政治及社會各層面角度。

因此,我們不能光從日本媒體的名稱上來定義其內容,例如「產經新聞」,全名是「日本產業經濟新聞」,但主要並非讓工業人士所閱讀,而大部分是右派。至於「日本經濟新聞」,除了該報發行三百萬份,另外還有四份報紙:「日經產經新聞」、「日經金融新聞」、「日經流通新聞」及一份NIKKEI WEKLY英文報紙。此外,雜誌也有二百多種,而如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亦和日本經濟新聞合作地理雜誌日文版,因此,一個媒體之多元化經營,不可完全界定在名稱上。

剛剛說到為什麼在一九七二年美軍要把釣魚台轉手給日本,事實上可以在官方資料中找到蛛絲馬跡,例如:大和月刊為了公投而公布美軍機密資料,而日本海上保安廳為招生亦公告在日本防衛區內的軍力部屬。不管在國外或台灣,在公開的文獻或官方資料中,都可以找到不足為外人道的事,而且往往都是為了政治訴求無意中透露的事。另外,對記者來說,更重要的就是對當地報紙作蒐集,若有機會奉派外地,第一基本動作就是要先把當地的報紙各買一份;以這次我到琉球採訪釣魚台事件來講,「琉球日報」在第一版右上角刊出海上保安廳船艦的照片,另外如AP(美聯社)所發出的北小島太陽能燈塔的照片,亦可從中得知燈塔實際大小,所以,我們可以從新聞報紙所刊的照片資訊來研判新聞的重要性、或是如保釣號想去爆破燈塔這樣的事能否做到。

我曾在「時報週刊」上撰文指出:台灣想去保釣的人士猶如盲人騎瞎馬。因為,釣魚台只有西北角溝渠可容小船登陸,而北小島則更難登陸;但那些人並未事先觀察環境即前仆後繼出海保釣,實在是有勇無謀。而且,甚至有些人還在三峽、新店揚言要模擬搶灘登陸釣魚台,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台灣潮汐無法實際模擬釣魚台的真實情況,再加上海上保安廳船艦的阻撓,所以釣魚台當地海浪相當大,根本無法以所謂游泳的方式來宣示主權。而香港保釣人士陳毓祥因為較逞強才會發生意外,當時我在琉球石垣島醫院現場,因被認成日本人而得到診斷書的第一手資料,上面記載陳毓祥自撈起到開始急救,一共花了二小時四十分,人被擱在甲板不死也得死。事實上,海上保安廳有一項職責是「海上救難」;但為什麼海上保安廳在過程中卻不願直接把陳毓祥救到救護船上呢?....,我舉這個例子是要說明在採訪過程中,有時候會陰錯陽差得到第一手資料,這需要靠臨機應變。像我個人,就不太喜歡參加記者會,因為記者會發佈的消息都一樣,所以我大都在記者會後才出現找尋第一手資料。但在事前蒐集資料卻是非常重要的,像我就事前蒐集了海上保安廳的職責以及釣魚台可否搶灘等消息。上週,「中時晚報」林進坤撰文批評「保釣行動」為一嘉年華,指稱媒體記者會過分渲染、煽情、誇大、欠缺專業認知,把採訪美化成新聞「聖戰」,把保釣行動視為一場準軍事行動!為何他會這樣寫呢?事實上,「中時晚報」是國內三家晚報中唯一缺席者,不派人採訪還放馬後砲,這就是台灣新聞界的弊病。所以,沒有在現場採訪就不要扯後腿、放馬後砲,一則新聞不是記者用手、筆在冷氣房內大作文章,記者應用腿去跑新聞,才能瞭解事件真相。(整理撰稿:大傳三 林芸儀 李苑菁)



台長: 蔡漢勳
人氣(5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