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曾經因為家裡臨時找不到漿糊,或因家貧根本就不買漿糊,以揉平飯粒方式來黏貼宿題作業、郵票或信封的人,對於現在書局、文具行裡充斥的各式造型詭異、或香味、添加物奇特的膠水,心理上必定存有某種程度的鄙視、不以為然,但卻又欣羡、好奇的矛盾情結。
漿糊主要的成份是澱粉,一般都是用番薯粉或太白粉所煮製而成的,也有用淘洗麵粉水再加熬煮的,其製程可粗分為煮式(亦稱為「火製漿」)及沖式(亦稱為「水製漿」),亦有中國式與日本式的分法。有興趣者不妨深入研究一番,待若干年後,漿糊忽然在市面失傳了,尋常人等已不識其廬山真面目時,或許憑著握有其製造秘訣,即可成為人人崇仰的民族工藝師喔!說不定屆時日本NHK台還會遠渡重洋來作懷舊專訪喔!不過,前提是你要活得夠久。^^
眾所皆知,漿糊在書畫裱褙過程是相當的重要,依據陳秀雄先生編著的《中國書畫裱褙藝術之研究》一書裡,提到裱褙所用的『糊』,第一、不使所裱的書畫遇潮泛黴;第二、不使生蛀蟲;第三、揭裱不致與畫心粘合而揭不開;第四、過分乾燥時,不致於產生『殼』的現象;第五、不使漿糊本身產生『瓦』的現象。裱褙所使用的『糊』,其最高的境界就是達到『薄如水、粘如漆』。
不曉得是早期的製造廠商比較厚道、有良心,或是尚不懂得糝入防腐藥劑,漿糊開罐使用的時間一久,便很容易變質─變酸發臭生霉,不像現代的產品可以擺著流傳好幾代,這還真是搞不清楚到底是幸或不幸?
好奇的查了一下照片後方老舊的漿糊鐵蓋日文意思,竟然叫「不易糊」,還挺童叟無欺的。說實在的,漿糊除了可用於黏合較薄的紙類之外,對於其他的東西可真的是不易糊啊!除非您有神蹟經驗。
在物質缺乏的年代裡,用完的漿糊罐兒當然是不會被任意棄置的。在玻璃罐兒裡加個海棉,再注入適量的水於其中,便是數鈔票或其他紙類時的最好潤指器了。
參考資料:
1.黃志農,台灣玻璃文物/蒐集整理篇,左羊出版社,1994年。
2.黃志農,台灣玻璃文物欣賞,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9年。
3.南瀛產業誌(http://
www.naes.tnc.edu.tw/~nanying/book/hang/hang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