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4-05 10:16:58| 人氣1,83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豬油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沙拉油、葵花油尚未在台灣普及之前,家庭主婦燒飯煮菜時,除了少數是使用花生油外,其餘多半是使用豬油的,因為豬油可以直接在豬肉商處購買肥豬肉,然後自己炸取,因此豬油甕(或簡稱油甕)連帶的也變成家家戶戶廚房必備的飲食器皿。

照片中前方施黃色釉料的小豬油甕,器口寬大,短頸直立外敞,乃為方便熱油倒入,並有蓋子,可防灰塵或蟲蟻飛入,蓋上有圓紐,以方便拿取,蓋下凸緣,則可卡住器口,以防掉落破裂。

其右及後方的三個大小不一的褐色的油甕形似木桶狀,器壁呈弧形,方唇,廣口,有的會加製蓋子,不過多半已佚失,曾經見過有人拿來充作鹽缸或燉鍋。

照片最右邊及左邊的豬油甕器身呈圓形,器腹呈圓弧形,器底較小,頸部縮小,口部寬大,口緣處有一道凹漕,可置清水防止蟲蟻爬入(設計原理與「蟻除」相同),加蓋時則可防蟲蟻污物掉進甕內,保持油品清潔。其後的另一個豬油甕更在肩部做耳,以方便吊掛,功能與俗稱「氣死貓」的吊籃相仿。

後方泡菜甕的形制則與豬油甕幾乎完全一樣,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蓋子的形式。泡菜甕的蓋子是蓋在口沿的凹漕上(豬油甕的蓋子則蓋在罐口上方),當凹漕注入清水時,不但可以防止蟲蟻爬入,同時可以阻絕空氣,使甕口完全密封,方便製作泡菜,器肩亦有四耳(繫)可供吊掛。既然有人把豬油甕拿來作鹽缸或燉鍋用,那麼如果有人把泡菜甕拿來裝豬油便不足為奇了。

現在懷舊飲食的招牌食物─豬油拌飯,曾經是早期台灣人共同的生活飲食記憶。在當時物質拮据的年代裡,肚子餓的時候,如能來上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拌著半透明呈乳黃色的豬油,再淋上香醇的醬油,即稱得上是人間至高的享受了,當然要是能再加個蛋黃尚未熟透的荷包蛋,那就真的太奢侈了。在吃之前,先將蛋黃戳破,讓蛋黃與豬油拌飯在口中滿足流動的感覺,就只有「幸福」二字差可形容了。

以前鄉下農戶常會割取田間被視為豬菜的蕃薯葉來餵食豬隻,即便是窮人家也不會拿來作菜。但時至今日,「炒(燙)蕃薯葉」竟成為懷舊小吃或家常菜,像我這種「都市憨」還愛吃得不得了呢?所以,別老是罵人笨得像豬,其實豬才真的是絕頂聰明呢,人類將蕃薯葉拱手讓豬吃上百年後,方始大夢初醒的瞭解,這竟是一道美味佳肴,所以說,人豈非比豬笨多了呢?君不見,豬兒們在吃蕃薯葉時不都是滿足中略帶嘲諷的笑容嗎?

有人窮其一生追求幸福無獲,其實,幸福是可以很簡單的。日前閱讀了一本由時報出版,介紹今之顏回─黃永松先生及漢聲雜誌的創辦歷程,「捨我其誰」的豪情,使「小黃」先生與其夥伴們為編織文化大夢,而甘於吃飯配菜酺;「不忘初心」的堅持,終使「漢聲」成為保存民藝的代名詞。對於漢聲人,雖不能及,但心嚮往之,惟其「不取、不購、不藏」的原則,卻差點兒讓我輾轉難眠!因為這………太難了!

註:「漢聲」雜誌社每年春節都會將民俗學家郭立誠老師所贈的對聯重寫貼於門首,以為自我期許。其上下聯是「村店出好酒,陋巷有高才。」,橫批為「捨我其誰」。

參考書目:
1. 黃志農,台灣磚燒文物專輯─紅磚拾遺(再版),左羊出版社,1996年。
2. 陳新上,阿嬤硘仔思想起,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2年。
3. 陳新上,台灣的民用陶瓷器,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4. 國立傳藝中心,黃永松與漢聲雜誌,時報生活美學館,2003年。

台長: HANS
人氣(1,83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