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14 09:40:03| 人氣39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章分享:在家帶孩子,值得的投資(轉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家帶孩子,值得的投資

作者:黃瑽寧  出處:親子天下24期


 

小嬰兒只會吃喝拉撒睡,誰照顧都一樣?研究顯示,一歲之前愛哭、不睡、也不愛吃的寶寶,與行為偏差有強烈相關;這意味著初生兒與主要照顧者的親密關係,是未來行為的重要關鍵。可別再認為在家帶小嬰兒是不值錢的「粗工」!

 

 

這幾期的《親子天下》有多篇文章談論回歸家庭的價值,我深刻的以為這是所有教養當中最重要的根基。但是我聽過許多家長跟我反映:「小嬰兒才這麼小,不就是把屎把尿的粗工,孩子長大了也不記得我的辛勞。還不如等他們大一點再來花時間陪伴,是不是比較值得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從國際知名的醫學期刊《兒童疾病檔案》(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四月號,找到了答案。

大約有二○%的嬰兒,在一歲前會有一些難養育的問題:過度的哭泣、睡眠失調、餵食問題等等。這些嬰兒常常表現出焦躁、不安,對於改變無法適應:比方說半夜醒來之後就很難再入睡,或無法接受新的食物。我相信許多家長都曾經歷過這些麻煩事。

難養的嬰兒vs.行為偏差的兒童
雖然這些難養育的問題可能只是暫時的,然而有些孩子長大,這些行為並沒有隨著年齡消失。令人驚訝的是,研究者發現如果嬰兒表現出多種難養育的行為,將直接導致兒童期的行為偏差。

瑞士巴塞爾大學(University of Basel)的學者綜合過去二十年的研究,蒐集了二十二篇文獻,從一九三五名嬰兒的資料加以分析,試圖找出難養育的嬰兒與行為偏差兒童之間的關係。

所謂難養育的嬰兒包括哭、睡、吃三大型態:比如說嬰兒時常無緣無故的用力大哭,且難以安撫,尤其是三個月大後還有這種情形;或寶寶不容易入睡,六個月以上仍無法睡過夜;還有不肯吃東西、嘔吐、食量很小、吞嚥困難等問題。

至於長大後的行為偏差兒童則包括三大類: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內化行為偏差(Internalising behaviour)、以及外化行為偏差(Externalising behaviour)。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定義大家應該都很了解了;而焦慮、憂鬱、退縮等等是屬於內化行為偏差;攻擊、破壞、霸凌、暴怒等等則是屬於外化行為偏差。

研究顯示,一歲之前難養育的嬰兒,與長大之後的外化行為偏差有強烈的相關,而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內化行為偏差則有中度到弱相關。難養育的行為以莫名的哭鬧最為重要,與上述三種行為異常都有關聯;睡眠障礙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較有相關。雖然過去的研究認為,三個月以內的嬰兒哭鬧與兒童的行為偏差並無關聯;但是這篇研究顯示,即便是三個月以內,仍然有某種程度的影響。

如何解讀這樣的關聯性呢?當然基因本身的確扮演部分的角色。然而,大部分的專家都認為,初生嬰兒在這一年當中,與主要照顧者的親密關係;嬰兒所學習到的氣質,以及理性認知的建構,才是更重要的關鍵。這也可以解釋某些行為偏差的孩子,從家庭背景都可以找出一些蛛絲馬跡,比如說單親、隔代教養、照顧者本身情緒不穩定等等。

因此,照顧小嬰兒不只是把屎把尿而已,而是培養孩子未來行為模式的關鍵時期。如果嬰兒有難養育的問題,不應該怪罪於嬰兒本身,而是積極尋求幫助,找出癥結來改善父母自己與嬰兒的互動模式。

俗語說:「三歲看到大」,這篇橫跨二十年的研究告訴我們不只如此,根本就是「一歲看到大」。身心健康的照顧者,所帶出來的嬰兒不但有氣質又能溝通,他們未來的身心發 展也都是穩定而健康的。還有誰敢再說在家帶小嬰兒是不值錢的「粗工」呢?

 

台長: 水水班
人氣(39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教養文章分享 |
此分類下一篇:寶貝上幼稚園 爸媽準備好了沒?〈轉貼〉
此分類上一篇:教養文章:瑞士小孩為什麼不尖叫?? ( 轉載 )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