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化多樣化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是中國之固有道德,這些傳統美德在五千年來一直深藏於中國人心中,不啻是一大精神砥柱。然當今受了外來次文化的蝕擊,一部分醉心於新文明的人,便一味地排斥固有文化,甚而鄙夷為老舊之物。職是,我們當恢復原有文化,重視共發皇其特色。
揆望當前社會,正處於新舊文化潮流相衝突的時候,也是以優秀傳統對抗光怪陸離的關鍵時刻,所以我們對於這些固有道德與精神,不但要保存,更要發揚光大,如此,各國族群才得以永久存在,不致在時代潮流中淹沒。
發揚文化旨在厚風正俗,提4占人民精神層次,其與各項建設兩者同為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必須互為表裡,才能相得益彰。一般社會觀念,多偏重物質經濟之重要,以為經濟建設為一切建設之根本。殊不知,文化之形成乃人類生活中各種經驗之累積,是一個國家存亡之命脈。亦即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必須兼籌並顧,稍有偏廢,必產生國家形病變。試想:一個國家倘無法以保護文化為使命,諸多的物質建設豈非失卻意義?只求物質生活之滿足,忽略文化精神層面之提昇,國民只追求物慾,習於浮華,人文素養低落,法紀鬆弛,勢將腐蝕進步之成果,是以,要建設─現代化國家,除滿足人民食衣住行之外1,更應著重於文化之健全。
文化建設是人類精神生活之命理依歸,析而言之,就個人而言,文化建設足以提高個人道德修養,蓋文化為─約束與制裁力量,文化陶冶之結果,必能使個人達才成德,健全人格。就社會而言,文化具有一強大的親和力,此一力量所形成的社會觀念,可以防止社會歧異與分裂,在重要關頭變成和諧一致,穩定社會,邁向一個富而好禮的境界。就國家而言,文化建設就是民族建設,因文化維繫群體生存團結,並促成其進步發展的要件。文化建設所產生的生活價值體系,足以教育民眾,提昇民族精神,激發受國情操,準此而言,文化建設是國家命運前途的指標。
近年我國由於經濟建設奇蹟式之發展,使社會一片繁榮富足,但道德水準卻相形見絀,種種令人痛心疾首的社會現象層出不窮。人民物質享有可謂百年銳於千載,而精神層面則日趨低靡。我們應確信,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命脈,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靈魂。前人嘗立下不刊之論:「一個國家軍事淪亡了,還有復興的機會;文化淪亡了,就萬劫不復。」當我們在享受高度的經濟建設成果時,當牢記此一高瞻遠矚的鴻訓。
提昇道德、注重旅群是當前人們所面對之兩大使命,如何使文化內涵與各方面均衡發展為劇不容緩的工作。近年來,我國在經濟發展的成就,已經做到了民生主義養民的理想。然而在文化多樣之建設方面,仍尚待加強,故政府在文化復興與文化建設上正大力提倡,正足以顯示出政府努力開拓國家前途的決心。審顧今日世界,一個國家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水準,同為衡量一個國家富強程度的重要因素。我國已進入世界開發國家之林,在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的餘,應兼顧多樣文化之建設發展,俾建立─富而好禮、理性和諧的社稷家邦。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