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1-24 12:35:31| 人氣8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太麻里頭目住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排灣族       認識排灣族

在排灣族的傳說中,『排灣』(paywan)指的是祖先發祥的靈地,位於大武山的高處。現在的排灣族都是從那裡分佈到各地的,因此將這個地名取為自己的族名。根據居住區域和文化表現的異同,排灣族可以再細分成北排灣、中排灣、南排灣和東排灣。

以紅色為主的南排灣服飾

屬於北排灣的拉瓦爾(Raval)群主要居住在屏東三地門鄉境內,是排灣族中唯一不舉行五年祭的社群。由於毗鄰霧台鄉的魯凱族,加上通婚頻繁,北排灣的文化受魯凱族很大的影響,例如配戴百合花、長嗣繼承制度。北排灣的排灣文化在新生代的提倡下富有活力與創造力。如陶壺的製作,琉璃珠的製作都在北排灣人的努力下復活。
   
中排灣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習俗與傳統祭典、宗教儀式,尤其是來義鄉被族人視為排灣族的中原地帶,也是目前傳統宗教盛區。

 

南排灣的牡丹鄉境內是清朝時代,日本人入侵台灣而引發的『牡丹社事件』發生地。清同治年間,日人侵臺引發牡丹社事件,擴大為國際事件,是原住民抗日的英勇事蹟。至於滿州鄉的排灣人由於鄰近漢族與阿美族,受到二種外來文化的影響甚深。

東排灣的巴卡羅群(Pakarokaro)泛指居住在現今台東地區的排灣族,包括達仁鄉、大武鄉、金峰鄉和太麻里鄉境內都有排灣族人的足跡。東排灣的巴卡羅群混合了卑南、阿美的文化,在服飾及生活習俗上呈現了三個族群的混合體。

華麗、細緻的服飾透露了排灣人的審美觀

排灣族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們在雕刻藝術上的表現與華麗的傳統服飾。如果你有機會參加一場排灣族的貴族婚禮,看看那參與盛會的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頭戴裝飾著花草、羽毛、獵物角牙的帽飾。身穿佈滿圖案,一針一線繡上去的琉璃珠或繡線,踩著緩慢的八步舞,端莊典雅的身態在婚禮的會場中梭巡。會驚艷於一個族群把裝飾藝術之美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樣一件華麗的衣飾,可能要耗上一個排灣女子半年的心血與時光,而每一個人的圖案都不一樣,又表現了排灣人的創造力與凸顯自我美感的獨特性。
    排灣族的藝術表現,除了服飾之外,就屬雕刻最為世人稱道。有著階級制度的排灣族,只有貴族才能擁有家屋的雕刻品,如門楣、立柆。連日常生活使用的連杯、湯匙、梳子及男人的裝飾禮刀刀柄都受此限制。雕刻的題材以神話傳說、狩獵生活、祖靈像為主。另一種藝術的表現,是在人的身體肌膚,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刺青。刺青的表現僅止於女子的手背,男子的前胸、後背。凡是村落中的貴族或有特殊功績,由頭目賜予裝飾身體的權利。刺青的圖案也代表了當事人的社會階級。
    排灣族有嚴格的階級制度,大致上分為頭目(mamazangilan)、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其中貴族又因與頭目的關係親疏分為二~三個等級。

http://www.google.com.tw/search?sourceid=navclient&hl=zh-TW&ie=UTF-8&rlz=1T4GGHP_zh-TWTW459TW459&q=%e5%85%b6%e4%b8%ad%e8%b2%b4%e6%97%8f%e5%8f%88%e5%9b%a0%e8%88%87%e9%a0%ad%e7%9b%ae%e7%9a%84%e9%97%9c%e4%bf%82%e8%a6%aa%e7%96%8f%e5%88%86%e7%82%ba%e4%ba%8c%ef%bd%9e%e4%b8%89%e5%80%8b%e7%ad%89%e7%b4%9a%e3%80%82+

貴族階級有特殊裝飾的專利權,圖為頭目的裝扮

貴族階級講究門當戶對,以同階級間的聯姻為理想的婚姻形式,因此頭目階級常與鄰近村落的頭目結為親家。頭目是地主階級,擁有土地、河流與獵場。藉著婚姻關係可以擴展自我的領地。階級低的族人也希望能與比自己階級高的人結婚,藉以提升自己的階級,因而在婚生子女中會有階級昇降的有趣現象。
    階級觀念不僅表現在財產與婚姻,連姓名的取用都依階級的不同而有一定的範圍。一個排灣族人只要知道他的名字就可以判斷他的階級。當然,有些名字也可以由頭目賜予,經過頭目允許後才能使用比自己階級高的名字。
    頭目是一個部落的統治者,也是精神支柱的象徵。屬下的子民為其耕作,並將收穫所得納稅予頭目,頭目則主持部落重大事務如爭戰、祭儀、或與外村的外交工作。在祭典期間,頭目將子民納貢的農作釀酒、煮食,與族人共享。平時,對於貧困的族人也要適時施予援手。

頭目與貴族也享有裝飾上的特權,例如酷似百步蛇紋的雄鷹羽毛、高貴的琉璃珠、特殊的圖案(人頭紋、百步蛇紋)。目前,服飾上頭目專屬的圖紋已經開放,倒是頭飾上的專利還被許多部落所遵守,不敢踰越。裝飾權的開放意味著頭目在族人心目中的實質意義已經降低,加上行政體系的介入,新興宗教的傳入,有些部落的頭目已經有名無實,只有在傳統祭儀或慶典時才會凸顯他的地位。

階級制度為世代所承襲,排灣族是個兩性平等的社會,家族的財產、權利由長嗣繼承。其餘的兄弟姊妹於結婚後搬出本家,另立家屋、家名。因此許多部落出現了女性的頭目掌理部

落的決策事宜。

族群分佈

壹、        人口69,446人(民國86年統計)

貳、        分布

(壹)    行政分布:

屏東縣:三地門鄉、瑪家鄉、泰武鄉、

來義鄉、春日鄉、獅子鄉、

牡丹鄉、滿洲鄉

 

台東縣:達仁鄉、金峰鄉、卑南鄉、

東河鄉、太麻里鄉、大武鄉

 

高雄縣:茂林鄉

 

 

 

(貳)    族群的分類與分佈

一、        拉瓦爾亞族(raval)

(一 )屏東縣三地門       (二)高雄縣茂林

二、        布曹爾族(butsol)

(一)巴卡爾群(poglagrlo)

東排灣台東縣的達仁、金峰、太麻里、大卑南等鄉。

(二)巴武馬群

1.北排灣:屏東縣的瑪家、泰武、來義等鄉。

2.中排灣:屏東縣的春日、獅子鄉。

3.南排灣:屏東縣的牡丹鄉、滿州鄉。

(參)    部落的分佈:北起大武山,南達恒春;西起隘寮至枋寮。東到太麻

      里以南的銳角。部落垂直分佈於500~1300公尺。

(肆)    語言:屬南島族之馬來坡里尼西雅。北、中、 南、東排灣在腔調顯

      著不同。

 

各家族的傳說故事繡在衣服上,以彰顯家族的尊貴。


文化特質
(一)世襲的階級制度:
    排灣族是個階級分明的族群,一出生就確定了他的階級。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頭目為世襲制,擁有土地、獵區、河流。平民為佃農,須向頭目租地耕種,並於收成時納貢於頭目,頭目家族中以長嗣繼承,其餘兄弟姐妹為貴族。貴族以上的階級擁有華麗服飾及門楣雕刻的權利。勇士階級為有特殊功蹟或才能的平民家族,在部落裡亦受族人敬重,如雕刻師、狩獵英雄。雖然階級地位的取得依靠世襲,但各階級間並不是完全封閉,他們可以藉由個人的努力,在爭戰、狩獵、雕刻等表現上提昇自己的地位,或藉著婚姻提昇子女的位階。婚姻制度主要是階級聯姻。婚姻是改變身份地位的條件之一,推動社會流動的因素主要是越級婚姻。
(二) 長嗣繼承家產、兩性平權的社會 :

家中的老大是一切財產的繼承者、其他的兄弟姊妹能分得的家產很少,老大擁有分配權。

(三) 祖靈崇拜:
    超自然與多神祇的信仰是排灣族的宗教觀。萬物有造物主,河流、山川各有管理的神祇,家屋也有守護神。而與人最親近的則是祖靈信仰,貴族將祖靈信仰與家族起源傳說表現在家中的雕柱,平民則表現在衣飾的織紋與刺繡上面。祖靈與超自然的神祇有好、壞之分,善靈受人敬愛,惡靈敬而遠之,但同樣都要祭拜。從家屋內大型的祖靈像雕刻,反映了排灣族人對祖靈的崇拜。通常,家裡中柱的雕像是最神聖的地方,放置了許多貴重的物品如陶壺。也掛著刀、獸骨是英勇事蹟炫耀的表徵。

(四) 華麗的裝飾藝術:

婚禮中穿著華麗服飾的新人

   在台灣原住民當中堪稱最為華麗典雅。早期以繁複的夾織廣為收藏家喜愛,近年來以刺繡、豐富的圖象表現族人對刺繡藝術的天份。圖案大抵為祖靈像、人頭紋(頭目、貴族專用)、百步蛇紋(貴族的祖先)、太陽紋(頭目專用)。刺繡的色彩以橙、黃、綠為主色。倒是南部排灣族有黑、紅兩種色彩為主,並以貼布繡的方式表現,有別於其他地區的十字繡或一字繡。

爭奇鬥妍、百花齊放是目前排灣族服飾的最佳寫照,每一位婦女在衣飾上凸顯自我的藝術表現與差異性。不屑於跟別人一樣的紋飾是他們對自我族群的驕傲與自信。

(五) 祖先起源傳說的特別強調:
     拜訪任何一個頭目家,對於家族的起源總是一再被強調,目的是在彰顯家族或個人的地位,如大陽之子、陶壺的後代、百步蛇的後代等等的傳說。貴族與平民的起源來自不同的神話傳說,更確定了階級的世襲性。
(六) 具藝術創作活力的族群:
     排灣族人的生活週遭處處展現了他們的美感經驗與藝術潛力。如從事雕刻的族人很多,來義鄉古樓村甚至有十幾位雕刻師,但只有一位是專業雕刻師。可見藝術的表現是來自內心的需要與興趣,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這是與其他族群最大的不同點。其他如琉璃珠的復古、陶壺的復原、音樂的研究等都有許多族人在研究。傳統審美的價值觀不因時代的變遷而削減是藝術盛行的原因之一。


(七) 融合並吸收其他文化的特質:
     排灣文化在不同的時期吸收了許多外來的文化,經過涵化、融合變成自己的文化特質是排灣人歷久不衰的原因。早期,吸收了漢人服飾上排扣的形式加以改良,並使用族群特有的配色方式與造型,成為排灣文化的特色之一。現代則利用許多外來的琉璃珠,以傳統琉璃珠項鍊串穿位置的觀念,結合了自己生產的傳統色珠,成為一種流行的新的珠飾。

 

社會制度

      排灣族的「長系繼嗣,不分男女」之繼承權,是個男女平權的社會;貴族與平民互惠的關係,致使部落形成安定和諧的主要力量;親屬關係自然與特殊的形成和輩份單一的稱呼,使部落人與人之間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生活每一層面環環相扣有形無形的社會倫理,維繫於每個人的心靈和生活,形成了「富禮」的部落。一、繼承

     排灣族的繼承是一個「長子繼嗣」的世襲制度,不論長女或長男,只要是父母出生的第一個孩子[Vusam],勿庸置疑也天經地義的承繼了家名和祖產的權利,及奉養父母長輩的責任。家有重大決定,父母之外「Vusam」是不可或缺的主要考量。由於排灣族繼承制度的嚴謹與操守,不僅維繫了排灣族社會的秩序與倫理,同時也創造了排灣族男女平權可貴而優良的傳統文化。

 

貴族團聚

二、貴族
        排灣族是一個完全以貴族為中心的族群,人分貴族與平民屬世襲制。貴族靠著他們既有的權力地位,領導族人維持一切社會活動。不過貴族制度雖然強化了貴族與平民的分野,但是,以整體族人的利益和一體性而言,貴族與貴族、貴族與平民、平民與平民之間,強調的卻是一種互惠的社會關係。因此,在排灣族社會當中看不見弱肉強食或行乞的景象。尤其貴族當中「Vusam」(長子或長女)履行的義務與道德責任,凝聚了百姓強而有力的向心力,也形成了族人之間緊密相連的關係和富有濃厚的人情味。外表看來具階級而卻不分立,有層次性卻不失其一體性。貴族的存在儼然成了排灣族團結合作的重要基石,同時也是排灣族傳說、雕刻、刺繡、歌謠等藝術創作的中心和源頭。貴族享有許多享有特殊權。平民以勞力換取所需,並替貴族耕種。本族傳統階級制度相當嚴格而且明顯,貴族、頭目為各部落的政治、軍事、宗教領袖,而且世代承襲,加上貴族和平民禁止通婚,所以形成了「封建形態」之社會文化。

 

三、親屬
[一]親屬關係的形成
        排灣族親屬關係形成的種類可分為自然形成的「血親和姻親」,和特殊形成的「領養和結拜」等兩種。其中以血親關係為一般所謂的親戚。而姻親是因婚姻關係而形成的。領養和結拜雖然為少見,但是,在排灣族親屬形成的關係上卻有它不可忽視的地位。而輩份單一的稱呼,致使人與人之間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讓我們來認識這些稱呼。
[二]親屬稱謂
Vuvu:對祖[外祖]父母及祖父母同輩者稱之。
Kama:對父輩含伯、叔、舅輩者稱之。
Kina:對母輩含姑、姨輩者稱之。
Kaka:對自己年長之兄、姐輩者稱之。
Ili:對自己年少之弟、妹輩者稱之。

四、社會倫理
         排灣族社會倫理既繁且廣,僅簡單敘述幾項:排灣族社會區分貴族與平民,實行階級世襲制度,無論姓氏、家名、服飾,都要按照自己的階級劃分身份,結婚和祭典跳舞時,也要按階級高低排列。

每當有一家做了「小米糕」[Qavai]、小米糰[Cjinavu]等一類好吃的食物時,都會主動跟鄰居分享。如果有人獵到山豬,也會分享全部落的族人,每一家都分到一份。對長輩和年紀大的人,都要用尊敬的稱呼,不可以直接叫那個人的姓名。田裡工作完畢,回家的路上遇到長輩扛物時,晚輩要幫忙他搬回家裡。
        每逢颱風季節,所有的年輕男孩都必須配刀帶鋤頭全體出動,維護部落的安全。任何一個家庭有困難或是需要援助時,就義不容辭的幫忙解危,即使是晚上也是成群呼應,徹夜不眠的關心遇難的人。
     在農忙的季節,族人以「輪工」的方式分擔農事,這種務農方式,培養了族人的互助合作和情感交流,所以排灣族社會,沒有「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令人寒心的行為。

       早期輔育幼兒都是餵母奶,萬一留在家裡的嬰兒到了餵奶時間,而媽媽在田裡工作,負責照顧的大哥或大姊就抱著弟妹到部落裡,拜託那些「媽媽」級的婦女充當奶媽幫忙餵哺。部落裡的媽媽們遇到這種緊急「求救」時,都會願意幫忙提供自己的奶水。  

     所以排灣族社會互助合作,相互幫忙的行為處處可見。


祭典
  

部落性的祭典   

一、收穫祭(Masarut):

收穫祭中的樁小米比賽

排灣語的意思是「過一個年」。目前許多的村落誤解為豐年祭。其本意是感謝神靈的眷顧,給神過年之意。並做為一個年度的終止或開始的分界。主要是由祭師主持祭儀,並將收穫的小米入倉,選播種用的小米,吃新米等活動。目前大部份改為康樂性的活動如歌謠比賽、負重比賽、射箭比賽等表演性的節目。舉行時間在每年七~十一月之間,各村自行決定。或由鄉公所統一辦理東排灣族群每年七月間,由頭目向祖靈請示舉辦一年一度的「收穫祭」,十三日起由金峰鄉嘉蘭部落揭開序幕;慶祝方式以學校或社區中的年輕人承傳儀式,展現如頂上工夫、負重接力、刺球、盪鞦韆等傳統才藝,熱鬧有餘,值得一看。

漢族自稱是「龍」的傳人,排灣族則認為自己是「蛇」的傳人;為臺灣第三大原住民族群。東排灣族群每年七月間各部落也會舉辦「收穫祭」,在農忙告一段落之後,家家戶戶開始製作粿、食釀小米酒,迎接收穫祭到來。

東排灣族部落慶祝收穫祭,有時會隨著頭目或長老會議的決定而有所不同。

達仁鄉土 部落的收穫祭,由頭目請示祖靈後,將訊息傳遞給族人,並且由家族陪同出巡繞行整個部落,以賜福給族人。

此時,家家戶戶會將收穫的小米、粿食、小米酒,當成貢品獻給頭目,頭目收下這些貢品後,會轉賜給較貧困的家庭,使全族人共享豐收的喜悅。

於是全族無論男女,一起手牽手共舞,盡情歡樂通宵達旦。達仁鄉正興部落的慶祝方式,則是由女頭目進行祖靈祭祀。

根據臺東縣政府彙整之資料,今年東排灣族各部落舉辦「收穫祭」的日期如下:金峰鄉嘉蘭村七月十三、十四日,正興、新興、賓茂、歷坵等村七月十四、十五日。大武鄉大竹、大鳥、南興及尚武等村均在七月十五日。達仁鄉安朔、森永、南田及新化等村在七月十五日,土 村七月十四、十五日。太麻里鄉北里村七月十五日,泰和、金崙及多良等村七月二十日,大王村七月二十一、二十二日,香蘭村七月二十五日,大溪村七月二十八日。

二、人神盟約祭(Maleveq):(又稱為「五年祭」)
    五年祭的祭儀活動是象徵部落的人與祖先靈魂或神明相約,是排灣族最盛大的祭典。原本每三年舉行一次,後來因故改為五年舉行一次,因此又稱為「五年祭」。不是每隔五年舉行一次,而是從開始到結束一共要五年,這要由部落的祭司來計算要從哪一年開始。第五年的時候,部落就舉行為時多天的各項祭儀。 在祭典中儀式活動的最高潮為「刺球」,由部落的男士以約五層樓高的竹子圍圓圈,刺藤球。有人說「刺球」象徵「求好運」的爭相競賽。
來義鄉古樓村的刺球最具代表性。

五年祭前夕,族人搭建刺球架

傳說排灣族的先祖到神界向女神學習祭儀以祈求五穀豐收,學習農作的種植、頭目婚禮的儀式等。並與女神約定,在一段時間內以燃燒小米粳為記號,請神降臨人間,接受人類的獻祭。
    五年祭長達十五天以上,從準備材料到祭典完畢,一連串的活動以男、女祭師為主導,屬於全部落男性的事務則全村一起參與。
為了方便說明,將五年祭的流程簡化如下:

祭典準備工作:
(1)山上修路。
(2)砍竹子作刺球桿、立剌球架。
(3)作籐球。

正祭期間:
(1)招請祖靈。

刺球場上論英雄

(2)剌球(以前要獵過首級的人才能上剌球架)。
(3)送惡靈(往西邊的田野)。
(4)送善靈(往東邊的田野)。
(5)剌球(最後一場)。
(6)砍斷剌球桿,要一刀兩斷否則視為不祥。

(7)到刺中最後一球的勇士家跳舞。

後祭:
(1) 解除五年祭的禁忌(由女巫作祭)。
(2)男子出獵。
(3)交還護身符。

五年祭只存在布曹爾群,目前舉行五年祭的村落只有來義鄉的古樓、文樂、望嘉、春日鄉的力里、七佳、歸崇、南和以及台東的土板。五年祭是排灣族的宇宙觀、宗教觀及社會組織的具體表現。

六年祭(五年後祭)(Pusau tavuvu):
    傳說五年祭回來的神祖,有一部份最好的神靈被留下來,到第六年才送走。因此送靈之前也要有一連串的儀式。天數與五年祭差不多,但沒有刺球的活動。

*古樓村「五年祭」(maljeveq)源流       

    排灣族分佈在大武山系高山地區散居的部落中以屏東縣來義鄉古樓村(kuljaljau)的人口最多,除日據時代部份人口(ladan家族和giling家族與少數的家團)遷往台東縣達仁鄉土板村、南田村、太麻里鄉新興村、金峰鄉賓茂村及本鄉南和村(前高見村)外,其它屏東縣各鄉及台東縣排灣族各鄉之部落均有零星來自古樓村(kuljaljau)移居的族人。現在的新古樓村住戶有三百戶,人口約一千五百人。
       古樓村民對傳統習俗最為堅持,保守地遵照傳統。強勢的外來文化沖擊所帶來的影響並沒有急速地使他們改變和認同,他們仍高度地自我肯定自己文化的價值。目前是排灣族部落群中傳統文化習俗活動保留較多的部落。而其傳統祭祀中以五年祭(maljeveq)最為隆重。五年祭主要意義是祭祀祖靈和創世神。亦是敬天神祭祖靈祈求平安感謝神靈的重要祭祀儀式。嚴肅而隆重,有慎終追遠的意義,並以頭目(mamazangljan vumm),巫師puLingau),祭司(parakaljai)為主要人物

五年祭主要的儀式是迎靈(qucelj),祈福(pakivadaq),刺球(qemapuDung)'歡樂歌舞(zemiyan),送惡靈pusau與第六年(次年)的送祖靈等。整個部落的人們都要奉行傳統的習俗參加活動,每一個家庭須盡心盡力地招待訪客,虔誠地祭祀神靈。否則,將會招到神靈的詛咒帶來惡運。
       據說「五年祭」早先是三年一祭稱三年祭,先祖(世人)與創世神塔卡勞斯與其它所有的神(善惡都包含在內)每三年相會一次的約定。每次祭祀前十天由巫師占卜邀約祖神(靈)何日何時世人在神壇以燒小米梗起煙為號,引祖神降世與人相會。      

後來有一屆正準備祭祀活動時,因頭目有兄弟二人爭執刺球竿而怒目相向,各取刺球竿所接的尖端互刺雙雙死亡的事,而將三年祭的祭儀停辦了五次。先祖里莫基(是取神女為妻,因而陰、陽兩界均可走動)於是充當世人與神的交通,從神那裡來探詢世人為何已五次的三年祭未辦,也沒有音訊連繫?據聞係因頭目兩兄弟的事件,乃將原來在林佳路家的刺球場廢掉,另在別處設置刺球場,舉行祭祝活動,並將原來的「三年祭」改為每五年一次祭祀大典,也就是目前所稱的「五年祭」。
    排灣族六年祭(PUSAU)的祭祀活動是延續去年五年祭的祭祀活動。五年祭是開始,六年祭繼續的一系列活動是結尾。五年祭開始在神壇(lusivawan)迎祖神(靈)起,創世神及其他祖神即來到人世間共處至次年(六年祭)結束送祖神(靈)離開回到靈界(makalizeng)(等於在人世間作客一年)。所以從五年祭結束後各家戶在戶內都要祭祀,將食物或酒放進竹筒裡。到六年祭準備送祖神(靈)時,才將該竹筒取下送到祭神屋集中連同祖(靈)神送出境。六年祭是隨著五年祭的祭儀,兩者分不開。那麼早先此祭儀還是三年祭時,次年原本也是四年祭。三年祭改為五年祭後四年祭也跟著改為六年祭。
        從五年祭結束後至六年祭止,巫師及祭司平時要祭祀的事少了很多,如人的死亡,因亡魂在人世間,家裡有懸掛竹筒祭食、酒用,至六年祭結束後重新祭拜度亡魂。其他如結婚免交拜新生子女出生拜祭、彌月祭拜及罔年祭拜都暫停,以防惡靈加害,至六年祭結束後再辦理祭拜事宜。

三、祈雨祭

很久不下雨,農作物都受到損害時,就需要祈雨,祈雨的時間和方式由部落會議討論決定。

四、驅蟲祭

農田裡的小蟲太多,就需要舉行驅蟲祭,過去的部落,都是在祭司家裡舉行驅蟲祭,細節也是由部落會議決定。

五、驅鼠祭

由部落會議決定,請求壞神把所有的老鼠帶走。

六、阻病祭

若有傳染病快到時,部落會議就會決定舉行阻病祭,地點是在村外。

七、出獵祭

五年祭完成後,都有部落性的狩獵活動,出發前要先由祭司舉行祭祀,請

神給他們很多的獵貨品。

八、獵貨祭

    部落性的狩獵活動回來後,要由部落祭司主持獵貨祭,感謝神讓它們獵到那

麼多動物。

 

家庭舉辦的祭典

一、播種祭

這是一年中最早的祭,大約在一、二月間,目的是要祈求種子能發芽的好。

二、藜和小米的成熟祭

時間大約在六到九月左右,看每個家庭情況而定,不需要全部落統一日期舉行。這個祭典是要感謝神明讓農作物成熟,還讓它們能豐收,祭典完畢後就可以收穫。

三、小米入倉祭

等到小米曬乾後,準備收藏時就可以舉行小米入倉祭了,這是由婦女主持的,祭典的目的是在求神保護小米耐吃,永遠吃不完。

四、豐年祭

這是一個綜合性的祭典,共有五天,目的在祈求,感謝神。使生產的效率增加,祈求家庭的平安和財富能增加。

五、家屋破土祭

新建家屋,開始剷平土地時,得請巫師來主持破土典禮,告訴這塊土地附近的精

靈,不要和人搗蛋。

 

個人的祭典

一、滿月祭

小孩出生後,第一次見到新月,就要舉行這個祭典,祈求小孩不要生病,快點長大。

二、結婚祭

由祭司主持,他慢慢唱出祖先的事蹟,新郎新娘的家世,新娘的美貌,並高舉著琉璃珠,祈求天神保佑新婚夫婦恩恩愛愛,早生小孩。

三、葬後儀式

在家裡舉行,告訴死後的靈魂,到森林裡找自己的祖靈,不要在外面流浪,以免受到惡靈的引誘。

四、催生祭

產婦難產時要舉行這種儀式。

五、治病

認為生病的原因是死靈作祟,想要治好只要用「力量」把死靈驅逐。這是巫師的主要任務。

 

生命祭儀

出生

排灣族傳統的宗教性觀念是,相信太陽為人類生命來源,月神為司生育之神,兩位神salanpav和matukutuku是直接司理生育之神,並且相信祖靈是保護嬰兒者。
    排灣族對長嗣出生特別重視,沒有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的觀念,無論長嗣是男是女都稱之為vusam。長嗣之出生特別舉行祝典,由男家向產婦之娘家送謝禮。若為貴族則要釀酒祝賀。
    排灣族人對長嗣的重視程度,時至今日,仍可明顯感受到。

成年禮

排灣族無嚴格的年齡分級,但有各別的成年禮儀。當男子十六、七歲時,由父親帶往出獵。出發前殺豬、釀酒,做祭祀。在房屋牆柱上掛滿茅草、以除惡靈。令該青年禁居屋內四日,不飲食。至第三日,父帶其出獵。至山林中,先用豬骨、豬皮為祭品,祈求豐獲。若獵得山豬或鹿為佳,如無所獲,則採樹枝而歸,作為象徵物。歸來後請巫師來家做穰祓祭。
   現已無此種成年禮儀。

婚禮

排灣族結婚程序非常繁瑣,簡略敘述如下:

一、求婚:男方家長央求媒人至女家求婚。

二、送採薪禮:雙方談好之後,結婚前男子採薪送至女家為禮。

三、豎鞦韆架:結婚前日,新郎邀同夥二、三人砍伐樹木數根,搭鞦韆架用。

四、送聘禮:各階級與同階級時之聘禮皆有規定,貴族間的聘禮較平民重。

五、成婚:當天在女家屋頂上殺一頭豬,以祭天;新娘先往野外藏匿,其親友出

去尋找並帶回,新郎隨新娘在庭院內繞行三週後送入室內。而後族人

一起在庭院內跳舞。翌日,女家親戚帶著新娘送往男家,男家親老迎

入,之後飲宴,婚禮於是告成。

喪禮

排灣族人認為人死後靈魂變成死靈。死靈有善惡兩種,善死者為善靈,可歸大武山靈鄉成為祖靈;橫死、惡死者之靈魂變成惡靈,徘徊在死去之地而成為幽靈,向路過之人作祟,幼兒夭死者之靈返回太陽處,以便再次投生。
善死者之喪葬處理方式如下:

  1. 入殮。
  2. 訃告親友。
  3. 告別祭:個人依次觸死者之右肩,並對死者致惜別之意。
  4. 下葬:排灣族傳統上,對惡死者行室外葬,其餘多行室內葬。
  5. 改火驅靈:埋葬完畢回到喪家,凡參加喪事者需以預置的三盆水,以手潑水灑在喪家門口地上,口中祝告亡靈勿再回家,勿使家人生病。
  6. 服喪。
  7. 招靈祭。
  8. 慰問遺族。
  9. 除喪忌。
  10. 滿月驅靈祭。

 

藝術

排灣族是熱愛藝術的族群,在臺灣原住民各族中,排灣族的織繡木雕可以說是最突出的。其織繡的文樣精美、技法複雜;雕刻以人頭像和蛇紋最多,而常見於貴族頭目的百步蛇紋更是權貴的象徵。

象徵地位的還有三種工藝製品,即青銅刀、陶壺、琉璃珠,而藤編、竹編、月桃蓆在部落中也隨處可見,由此不難想見手工藝品是如何的與排灣族人民息息相關了。

一、雕刻

在排灣族社會中,雕刻師多是男性。而且多具有貴族身份,雖也有平民,但數量不多。在以往的排灣族中並無專業的雕刻師,雕刻工作只是為滿足社會的需要。因為裝飾或美化家屋都是貴族階級的特權,因此平民的雕刻師只能為貴族服務,不能用在自己的家屋上。雕刻師無法透過雕刻技法而獲得社會身份的晉升,最多只能得到眾人的敬重而已。排灣與魯凱族喜歡將雕刻品橫掛於屋簷下,以顯示頭目地位的尊貴,或是在屋內立柱上雕刻大型的祖靈像,來表示對祖靈的崇拜。另外,在生活器具上也能看出他們獨特的雕刻形式,如湯匙、連杯或小型木雕人像。至於其他的族群就比較沒有那麼豐富的雕刻作品。

二、琉璃珠

琉璃珠又稱蜻蛉珠,和青銅刀、古陶壺合稱排灣族三寶,是排灣貴族階級視為無上珍貴的家傳寶物,為社會階層貴族家世的象徵,在民俗藝術上也有很高的評價。

關於古琉璃珠的來源問題,根據許美智小姐的研究,有以下幾種說法:
1. 排灣族人珍藏的古琉璃珠是在未到台灣之前的祖先們所傳承的,這些來台    

之前即相傳的琉璃珠比來到台灣後才傳進的新琉璃珠珍貴而有價值。

2. 根據陳奇祿先生對琉璃珠進形成份分析的結果指出,排灣族人所持有的這些琉璃珠含鉛率高,但沒有鋇的成分,因此應屬於東南亞系。這些珠子應是排灣族的遷台祖先帶入台灣的,而這些琉璃珠只在排灣族內流傳,應是因為排灣族人把它們當作傳家之寶之故,因此琉璃珠的流傳地區可能只在排灣族的通婚範圍內流通。另外,琉璃珠也可以進一步反過來證明排灣族人的遷台時間,因為排灣族人擁有許多台灣其他族群所沒有的東南亞型琉璃珠,所以排灣族移入台灣的年代應不會早於西元初期琉璃珠尚未在東南亞大量分佈的年代。

3. 有一種說法是,琉璃珠是由歐洲傳來的。主張此種說法的證據是南洋和歐洲自古以來就有交通路線,當時由南洋將香料運往歐洲,向歐洲人換取土著們認為最有價值的琉璃珠。因為曾有學者發現婆羅州北部的土著,擁有與排灣族極為相似的琉璃珠。因此有學者推測,排灣族可能就是婆羅州的土著,在十三至十五世紀之間,帶著他們的琉璃珠,渡海來台的族群後裔。

4. 排灣族琉璃珠的來源之一可能是來自荷蘭。因為曾有學者從排灣族耆老中得知,琉璃珠是從排灣人所謂的Balaca人得來的,而Balaca稱呼的正是十七世紀佔據台灣的荷蘭人。且在荷蘭的報告中,也得知荷蘭當初與台灣土著族的交易之中,曾包含琉璃珠在內。

5. 排灣族也可能是從漢人手中交易而得到琉璃珠,不過這種說法所指稱的琉璃珠已是較晚近的珠子了。
    透過以上諸種說法,可以拼出一個大致的輪廓就是,古琉璃珠是在排灣族人遷台之前就擁有了,後來隨著族群遷移而進入台灣。排灣族可能是由南洋遷移入台,而這些珠子極可能是透過南洋和歐洲交易,而流傳到南洋,再隨著族群遷移而進入台灣。台灣族人抵台後,也先後從異族處得到琉璃珠。但這些後來的琉璃珠不僅數量不多,而且在樣式、色澤、質地等各方面都無法和遷台前的古琉璃珠相提並論。

三、陶壺

相傳遠古時候,百步蛇在陶壺裡孵了一個蛋,陶壺受到太陽光的照射日漸長大,終於分裂為二,誕生了一名男嬰,這名男嬰由部落特定家族撫養長大,後來被尊為頭目。因此,排灣族人把太陽、百步蛇和陶壺視為頭目的象徵。其實,除了排灣族以外,其他族群也有陶藝文化。台灣原住民的原始製陶方式是以木材覆蓋堆放,將陶製品放在材薪中央燃燒。但是由於過去都是在野外作業,因此沒有留下任何燒陶的遺跡,至於現存的陶藝品隨著各個族群的文化也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傳統陶藝主要是用來汲水、炊煮的陶罐,或是祭祀用的小陶瓶,現在則已經被其他日用品取代。台灣原住民中排灣族的陶藝文化最豐富。被尊為『頭目的祖先』的陶壺分為四個等級,依次為陰陽壺、母壺、人形壺、公壺四種,其中有百步蛇紋的陶壺叫公壺,有乳釘狀凸紋的則稱母壺。 陰陽壺兼具母壺與公壺的紋飾,是陶壺中最尊貴的,族人稱之為DeDedan(磊勒丹),平時擺放在頭目家中柱的兩旁,是家中最神聖的地方,外人不可以隨意觸摸,它同時也是頭目家族聯姻時重要的聘禮。

四、音樂

排灣族歌謠中的歌詞大多屬於即興創作,其旋律較為固定,而套上即興創作的歌詞。團體歌唱時,以領唱及和腔的唱法最為普遍。

傳統歌謠中除五年祭外,婚禮的歌謠佔最多數;婚禮當天,前半夜屬於未婚男女的歌舞會,後半夜屬於新娘家的聚會,其「祝福禮歌」令人感動,因為長輩們會用一整夜的合唱來祝福這一對新人。

排灣族原來的樂器相當豐富,如口簧琴、口笛、弓琴等,目前會吹奏的已經少很多了。

(一)歌謠

排灣族是一個出產情歌最為豐富的民族。旋律一樣的歌謠,歌詞可以因人情感之抒發而有不同的內容,以即興、自由、隱喻的方式表達個人深沉的愛意。歌唱有獨唱、領唱與回應及合唱等方式。合唱中常出現二度、四度、八度及杜農唱法。

(二)樂器

    排灣族的樂器不多,只有木鼓、口弓琴和笛子三種。排灣族用杵和臼的撞擊聲音來當作鼓的節奏,用竹片和絲線做成口弓琴,用竹子鑽孔後,在上面刻上百步蛇、人頭等花紋,製出漂亮而古樸的笛子。排灣族的笛子分承擔成單管和雙管兩種。吹奏的方法除了用嘴吹氣發出聲音外,比較特殊的就是從鼻孔送氣,配合手指按住不同的孔洞,吹出優美的旋律。

    鼻笛可以說是排灣族排灣族男人的專利,從前只有男子可以吹奏鼻笛。鼻笛的旋律聽起來會讓人感覺淒涼,而不同的旋律,則代表不一樣的故事和心情。

 

飲食

排灣族和其他原住民一樣,以燒田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以農作物為主要食糧,農作物的生產以粟、旱稻、里芋、甘藷居多。

動物性食物來自打獵、捕魚和飼養;打獵以鹿、山羊、山豬和羌為最多,捕魚多是山溪的魚蝦,飼養以豬、狗、雞、蜂為主,狗僅用於打獵,而豬肉則多用於祭祀與慶典。

排灣族以小米、旱稻、芋頭及甘藷為主食,以豆類、南瓜、野菜為副食。其日常生活以小米飯、小米粥、小米飯糰、米飯、菜粥、烘芋、煮芋、煮甘藷、烘薯,糯米糕、及小米糕為主。以獸肉,尤其鹿、山羊與山豬及山溪魚類蝦與蟹等

烹調法以煮、蒸、烘法為主。

芋頭乾製法

       芋頭乾是從竽頭烘製成的食品,在原住民傳統食糧之中是很重要得一項。雖然它不像小米那樣有「體面」,但是它是抗饑巟必備糧食。除此去打獵的人隨身攜芋頭乾和生花生就可以用來解決餐食或作為點心品,由於不容易消化,因此也不容易餓。更重要的是,把它用杵臼打碎成粉狀後汗珠肉包在一起煮熟後,就是原住民極有名的「奇納福」。

         每當芋頭收成後,必須要把芋頭作篩選,有的作為種子,有的作為食用,有的作為烘製芋頭乾,而選烘芋頭乾的不能選大的,全部大小要選差不多一樣大小,因這關係到在全部芋頭烘製過程的平均時間。

        芋頭乾的煮法,除了它可以乾吃配花生外,當正餐時都是水煮法,配上野菜肉類是相當好吃,尤其下雨天吃此水煮法,那個風味又特別不一樣。現代的人甚至拿芋頭乾和糖 炒鍋,也有的沾蜂蜜來吃。

製作起哪夫(ginavu)

用途:節慶、生育、遠行、慶典 、祭祀 、從軍 、結婚、自食...

材料:小米、粽葉(或香蕉葉)、肉餡(自喜好決定)、蘆葦、細繩

a70-tu-1.jpg (9741 個位元組)

飽滿的小米

gnf2-1.jpg (3289 個位元組)

 經晒穀的熟小米

 

gnf2-2.jpg (2266 個位元組)    gnf4.jpg (6391 個位元組)

整料

gnf5.jpg (2465 個位元組)    

gnf6-1.jpg (2877 個位元組)

用廬葦葉包起來並以細繩紮實

gnf6.jpg (6691 個位元組)

成品待煮

gnf7.jpg (2980 個位元組)

水煮約40分鐘

gnf8.jpg (3165 個位元組)新鮮可口的成品

gawai(阿外)的製作

傳統美食qawai(阿外)在排灣族是非常重要的食品,亦是象徵待客之道最高的敬意。當然,自己家人想吃時也可以作給家人吃,但是若家有作「阿外」時,也會

分享給鄰居的人,這亦是排灣族的「分享」文化。

用途:生育、滿月、慶典、從軍、

求婚、結婚、節慶

材料:小米、餡

gawai1.jpg (4825 個位元組)

熟小米

gawai9.jpg (5104 個位元組)

熟小米經磨成膏狀(lamuk)

 

gawai3.jpg (3828 個位元組)

揉小米膏更勻

 

gawai4.jpg (3829 個位元組)

小米膏分成拇指大中間放肉餡(視己所好)

 

gawai5.jpg (2920 個位元組)

將肉餡包於小米膏內在手掌心揉圓

 

gawai6.jpg (6090 個位元組)

小米圓膏

 

gawai7.jpg (3262 個位元組)

已煮熟的小米圓糕

 

gawai8.jpg (3160 個位元組)

這也稱為gawai.

做法與做「起拿夫」一樣只不過材料不同。但不稱為「起拿夫」。

 

 

 

排灣族的經濟生活

傳統上排灣族的生產方式,以山田燒墾為主,兼事狩獵畜養與山溪捕魚.生產的目的除自用外,一部分作為繳給貴族的租稅。小米,肉類,檳榔,芋頭等也習慣作為交易的媒介。農作物以小米,芋頭為主要糧食作物,其他還有花生,樹豆,甘藷等。芋頭以火烤乾後加以貯存,可供一年的消費。狩獵是男人的工作,與畜養同為肉類食物的主要來源。狩獵分團體狩獵和個人狩獵,但在觀念上獵場為貴族所有,因此獵人必須向獵場所有人繳租金。

貴族中的地主擁有農田及宅地,可享有特權有稅收,如土地稅,獵稅,山林稅,水源稅等。紋身的花紋為整個人形的;家名,人名與平民不同;住宅,房子較大,門楣上有蛇,鹿,人頭等雕刻花紋;室內正堂迎間的壁上有人像雕刻,宅前有司令台等;婚前有與其他未婚女子同居的權利;可穿豹皮衣。地主近親可免租稅,其他裝飾近似地主。邊緣貴族與士社會地位相似,但邊緣貴族有貴族之名無貴族之實。其權利僅在刺墨的紋樣與人名方面與平民不同,其他平民一樣,是賴自己的勞力賺取生活上的物質和精神所需。

農耕

台灣原住民除蘭嶼雅美族主要從事漁業之外,其他大都從事農耕。其耕作方式是以「山田燒墾」方式為主。兼事狩獵、畜養與捕魚。
   農作物的種類,各族群多寡雖有不同,但小米、黍、旱稻、薯、芋為各族群所共有的基本作物。大體上山區各族群以種植小米、旱稻、薯、芋為主,靠近平原的地區,則以水稻和旱稻為主。阿美族人水稻生產較發展,以使用耕牛,耕作方式基本與漢族相似。其次為排灣族,在各族群農耕中也居於較先進的地位。在農作物種類之中,玉蜀黍、花生、蠶豆、苧麻、煙草的種植也很普遍。此外,各族群還種植一些蔬菜、果樹以及工藝原料之類,但種類多寡,各族群頗有差異。而蔥、酒、辣椒、南瓜、香蕉、棕欗、墓瓜、藤、竹等,幾乎各族群都有。

狩獵

狩獵是山區各族群僅次於農耕的生產方式。在他們的觀念中,狩獵仍被看做是男子的本分工作,婦女主要從事農耕、飼養家畜以及紡織和採集。現在男子雖然已參加農耕,但一到農閒季節便相邀入山狩獵。在重大祭儀前後必有狩獵。

狩獵在各族群人民的心目中被認為是一種聖潔的行為。出獵前必須守戒,凡有喪事或孕婦者禁止出獵。行獵前要先做鳥占、夢卜、以卜吉凶,凶卜則停止出獵。獵具不許女性接觸,已成為一條禁忌。在家屋內或在男子公共會所都掛有獵獲的獸頭骨,做為一種聖物而引以自豪。
    狩獵分團體行獵和個人行獵兩類,以團體為主。個人行獵必須遵守團體行獵共同的狩獵原則。獵獲物必須大家平均分配,只有頭和尾歸獵者所有。各族群都有自己的獵場,以天然的山峰、溪流、岩石為界,或塞石壓茅草為界標,彼此不得逾越。
    狩獵方法有武器獵、陷阱獵、焚獵三種。使用的武器有火槍、刺槍、弓矢、弩箭和刀等。其中弓矢一般用於獵獲小型動物及鳥類。槍和刀則用以捕殺猛獸。各族群曾一度盛行用火槍狩獵,但因在日本時期槍枝被沒收,所以除了鄒、布農、魯凱、排灣族之外,其他族群已很少使用火槍。

畜牧

台灣各族群除了雅美人飼養山羊外,幾乎沒有正式的畜牧業,一般只有飼養家畜的風俗。飼養的家畜只有犬、豬、雞三種。
    由於狩獵的需要,很早就飼養犬。飼養豬和雞是各族群較普遍的副業,主要飼料是屬於薯芋枝葉和米糠。
    往昔山地較少耕牛,後來阿美族、卑南族飼養牛成為普遍而排灣族人牧牛已成為僅次於農耕的主要生產部門,因此排灣人叫其他族群富裕。除了畜牧,塞夏族、排灣族有養蜂,但一般是為自己採蜜,並沒有多大經濟意義。

 

服飾

排灣族的衣飾受其社會階層的影響,因此,貴族在服裝的色澤上,刺繡上來表示其地位,尤其在盛裝時,與平民的區別最大。
男性服飾,一般常服有皮帽、頭巾、短襟長袖上衣、胴衣、皮背心、腰裙。盛裝的服飾有上衣,施以刺繡,繡以各種紋飾。披肩,以夾織的布製成。套褲,以紅黃綠等顏色綴製而成。
女性服飾,平常服有頭帕(taral)、上衣,受漢人影響,長裙開襟,窄袖。腰裙 、綁腿、手套。
盛裝與常服在形式上相同,只是有刺繡和夾織而成,如花頭帕。刺繡長衣、綁腿、刺繡的長袍和手足套。

傳統服飾

用途:慶典、禮祀、婚禮穿著

身份:貴族平民之分

樣式:傳統的皆以綴珠繡(如以下之服飾),約需一、二年完成,穿起來較重。代的大多以十字繡取代,完成時間短,穿起來輕便。

飾物                                     

排灣族飾物多限於貴族使用。自然飾物有鮮花、羽毛、皮毛、獸牙、鷹羽、

豹牙、豹皮只限於貴族直系佩用。琉璃珠、貝等也都只限於貴族使用。

織繡品:男女繡邊衣服、飾帶、織繡喪巾等都是每人一套,不轉讓。其他尚有各種銀製、銅製、貝製、或花綴而成頭飾、肩飾、胸飾、背飾、腕飾及脂飾等等。   排灣族的服飾在臺灣原住民之中可以算是最華麗的。因為社會階層化的關係,表現出不同的色澤與圖案;頭目所用布料顏色較深且衣服上可繡織蟲紋以為裝飾,平民則不可;排灣族人的刺繡一向有名,圖案也很豐富。在飾物方面則多限於貴族才能使用。

title2-2b2main61.jpg (3821 bytes)

P67.jpg (3640 bytes)

男上衣

混色琉璃珠

title2-2b2main63.jpg (13821 bytes)

title2-2b2main62.jpg (9413 bytes)

琉璃珠

酋長帽

 

 

男服飾

女服飾

fuse1.jpg (3787 個位元組)

fuse2.jpg (2252 個位元組)

頭飾(貴族才能配戴羽毛)

頭飾

fuse3.jpg (7980 個位元組)

fuse4.jpg (11096 個位元組)

上衣(上的刺繡花紋需符自己身份)

長上衣

fuse5.jpg (6112 個位元組)

fuse6.jpg (7371 個位元組)

綁腿褲

女子披肩

fuse7.jpg (4947 個位元組)

fuse8.jpg (3958 個位元組) fuse11.jpg (4644 個位元組)

男裙

頸飾與兇飾(男女可用)

fuse10.jpg (4651 個位元組)

fuse9.jpg (6235 個位元組)

肩帶

肩帶

fuse12.jpg (4036 個位元組)

fuse13.jpg (5310 個位元組)

男子裝扮

女子裝扮

 

佩刀

pg-3.jpg (38656 個位元組)

 

家庭的精神象爭徵。

 

代表出外狩獵的父親,也是男人的象徵。

 

使用佩刀的一些禁忌:

 

1.不可持刀對著人

 

2.不可跨過刀

 

3.不可亂拔出別人的刀

   

排灣族住屋介紹

排灣族典型的居室為石板屋,以灰黑色的扳岩鋪地、砌牆、蓋頂,屋內以木頭做成樑柱,屋後有石櫥臺,用來放置陶罐,灶則設在過道的牆側。在排灣族傳統的石板屋裏,光線通常是很暗的,而且沒有排煙的設備。

排灣族分怖廣闊,建材的使用受到地域性的影響而有所差異。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基本的型態:

一是以石板建造而成,不論牆砌、庭院、屋頂全部以石材表現。

大門開在正面偏右或偏左的一邊。入口極小,須低頭始能進入,但入內則豁然開朗。北、中排灣屬之。

一是以木板或石板為牆面,屋頂則全部覆蓋茅草。大門開在正面中央或兩側,甚至有三個入口的建築。南排灣、東排灣屬之。其中牡丹鄉受到漢人影響利用土埆為牆。東排灣除了木板牆面以外也用了茅草或東部特有的卵石為牆面或牆基底座。

al44-3.jpg (2785 個位元組) al44-1.jpg (2567 個位元組)堅固的石板屋                           

                                                   

正面

                                                       側面

al44-2.jpg (2376 個位元組)

屋頂

 

 

 

 

 

 

泰武頭目住家泰武頭目住家
寬廣的前庭是頭目家的特色,高聳的石柱立於前庭的中央,是頭目家的地標,其他人不准設立。石柱下有一座椅為頭目專用,另有一石砌的高台,是司令台,當社中有重大集會時,頭目站在司令上糾集社民訓勉,因此寬廣的庭院有其必要。在日人千千岩拍攝的照片中,石柱上綁有獸骨,推測有祭祀的功用。另外,在司令台旁常植有一棵大榕樹,也是頭目家的標誌。

主屋為一橫向長條型的住家,全部以石板為建材,入口開在左側,正面有窗戶數個,以利採光。屋簷下有成排的木板雕刻是貴族階級家屋的標誌。

屋內靠窗的左、右兩側各有寢臺一座,兩床之間為低於床鋪的起居間,其面積大約為床約二倍,是族人休憩、聊天的地方。靠入口的床是男子的睡舖,有安全、防禦上的考量。女性則睡在裡面的寢台。寬廣的前庭是頭目家的特色,高聳的石柱立於前庭的中央,是頭目家的地標,其他人不准設立。石柱下有一座椅為頭目專用,另有一石砌的高台,是司令台,當社中有重大集會時,頭目站在司令上糾集社民訓勉,因此寬廣的庭院有其必要。在日人千千岩拍攝的照片中,石柱上綁有獸骨,推測有祭祀的功用。另外,在司令台旁常植有一棵大榕樹,也是頭目家的標誌。

主屋為一橫向長條型的住家,全部以石板為建材,入口開在左側,正面有窗戶數個,以利採光。屋簷下有成排的木板雕刻是貴族階級家屋的標誌。

屋內靠窗的左、右兩側各有寢臺一座,兩床之間為低於床鋪的起居間,其面積大約為床約二倍,是族人休憩、聊天的地方。靠入口的床是男子的睡舖,有安全、防禦上的考量。女性則睡在裡面的寢台。

屋內不隔間,只以低矮的石板為牆或用石柱、木柱區隔,柱上雕刻純樸的祖靈像,是頭目家的專利,平民家屋是不允許雕刻立柱的。原屋的柱子是石板雕刻,園區復原的家屋改用木板雕刻。立柱上多半懸掛刀子或獸骨。

屋內的後半部為儲藏及置物的空間,亦有一寢臺,後牆上有崁入式的置物架,是頭目家傳寶物古陶壺放置的地方,也是炫耀家族財富的重要位置。女性寢 臺的旁邊有灶二座,是炊煮食物的地方。

 

排灣族的住家還有一個特色:廁所與養豬的畜舍在屋內的同一空間,常位於屋內的最側邊。如果此屋的入口開在左側,則豬舍與廁所在右側牆邊,豬舍另開一小門,供牲畜進出。
佳平社頭目住家

 

佳平社頭目住家

前庭、司令台、司令台上的石柱;是典型的頭目住家。佳平社的司令台很大,代表頭目家族的石柱立於司令台上,原屋的石柱旁有一棵老榕,並有石凳環繞司令台四週。司令台旁有一穀倉,為高4米寬2米的建築物,以茅草覆頂、木柱為支架。園區所建的穀倉為縮小比例之模型。入口開在右側,進入室內,迎面而來的是大型的木板祖靈雕像三尊,分別立於室內的中間,將屋內空間區隔為前、後兩部份,祖靈像旁有兩層陶壺架,放置祖傳的古壺。上方則吊掛著成排的獸骨。是整個屋子最神聖地方,陶壺架的後方有兩座穀倉,穀倉後方則為祭祀的場所,在五年祭期間,頭目家的祭師要在此招請該家的祖靈回到人間。屋內約左右兩側各有一石板床,石板床之間是低於床面的起居間,有成排的木板為凳。在排灣族的習俗裡,如果你對其中一個女孩子有意思,就呼朋喚友,帶著一大群男性朋友,到女子家唱歌以表達情意。來客就坐在大門旁的石板床上,女孩子們坐在女眷的石板床上,雙方遙遙相對,該家父母則坐在起居間的木板凳為他們遞檳榔,美其名為招待客人,其實是藉機挑選中意的女婿。

 

內文社平民住家內文社平民住家

以石板為地面,側邊疊堆小石板。屋以茅草覆蓋,入口開在屋子的中央。床台以木板舖成,位於屋內靠後牆邊,右側為穀倉,左側有灶,為炊事場所,室內以石板舖地。

 

                                           內文社頭目住家

內文社頭目住家建材與平民住家一樣,但空間較大,分為前、後兩個室內空間。正面有二處入口,進入室內,迎面的大片木板牆面掛著山豬的頭骨,左、右側是成排的寢床。進入後室,四週都是木板床台,牆面雕飾著精美的圖案。最後方則是大型的穀倉,呈長方形,不似中排灣的內部配置複雜。

草埔杜住家草埔杜住家

以木板為牆,屋頂以茅草覆蓋。前庭有石板立柱三片,兩片在右側。一片在左側。
上面雕有祖靈像及百步蛇紋、人頭紋。屋內有四張石板床,穀倉在右側後方。最後面為產房及祭壇。祭壇正對入口,位於屋內最後的空間。

太麻里頭目住家

太麻里頭目住家木板為牆,屋頂以茅草覆蓋。前庭有石板立柱三片,兩片在右側,一片在左側。上面雕有祖靈像及百步蛇、人頭紋。屋內有四張石板床,穀倉在右側後方,最後面為產房及祭壇。屋內有木雕祖靈像三件,立於屋子的中央。

紹家村平民住家紹家村平民住家

原建於台東縣大麻里鄉,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形成的部落。左右兩側各有一入口,前半部有五張床,後半部為穀倉。建屋頗大,推測為大家族之住家。原建地在海拔800公尺左右。有大空間的豬舍,從前庭左側延伸至主屋。原屋的

前庭亦以石板圍砌成一獨立空間。

民俗

頂上功夫  

一、名稱:

      pwh-1-tu.jpg (3538 個位元組)

       排灣族人通稱頂上功夫為temuqul即用頭頂著的意思,廣義,亦有重疊之意,如pinatatuqutuqul其字根來自uqul即指背部,有背、載、負之意含。因此。用頭載負(頂著)東西即以temuqul稱之。 

 

 

 

 

 

太麻里頭目住家

二、源由與用途

排灣族自古以農為業,山田燒墾,靠山吃山,農產以小米、地瓜、芋頭、花主等維生。由於故居深山,交通不便,羊腸小徑迴繞山巒,上坡下行巔跛難行,加上自古無車代行負載搬運或背或扛或頂,自然就以人力運輸為其主要工具和方式了。過去男仕們搬運東西的方式隨其所欲.但女性可能為顧及身為人母,於田野工作,上田下工時,常有背負孩童的習慣,因比,載負東西為方便之故,則都以頭頂式見之,而婦女頂上功夫的習慣也因此傳及後代成為女性攜帶東西的最佳方式。因此,過去在排灣族當中不會頂上功夫的婦女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就排灣族歷史顯示,排灣族婦女個個都是頂上功夫的高手,她們能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手不扶頂上之物,就能愉快而健步地穿梭山野之間。而今,時代的轉變,族人已往都市發展,機車、汽車也替代了人力搬運的方式,如此不難想像頂上功夫的命運亦必隨著主活方式的轉換而逐漸式微、沒落。式許.將來只能在文獻或在豐年祭,或其他的民俗活動中才能憑弔、追憶頂上功夫曾伴隨排灣族婦女的往日足跡了!

三、技巧
       頂上功夫顧名思義兢是用頭頂東西的搬運方式。因此舉凡竹籃(karangu,cepeng,taka2)甕、鍋子、木材、小米等物都可行之。頭頂東西時切記一些要領,頭要平直挺立.木可斜頭避免傷及頸部和脊稚。初學者最好用雙手扶持兩邊不可晃動,行走時保持上身挺直,待穩定後即可試著放手。如比反覆練習並配含雙腳穩健的步伐,不過多時就可練得一頭好功夫。但是,要學像婦女走跑自如不但需要一些時間學習其熟練,頸、背、腳和腿的功力亦需要一段時間的鍛練才可練就一身的好功夫。

 

占卜

夢卜

原住民各族皆會利用作夢來占卜吉凶。以下為排灣族夢兆之例
【夢到吉事為吉兆之例】

夢到日出(乃大吉,獲子)水湧出(豐收)蓋房子之前夢到建築物(大吉,家中繁榮)狩獵漁撈(粟會大豐收)夢見男人性器(將有許多孩子)夢到以上的景象,皆為吉兆。

【夢到凶事為凶兆之例】

夢見失去弓、刀、鐮或折斷夢見房子倒或刀斷(此人將死)與死者相遇(該人將會死亡)夢見雷電(得病而後死亡)夢見日落(大凶,將喪母)夢見火災(乾旱缺糧的凶兆)等夢皆為凶兆,以上夢的有效期間為兩個月。

【夢到凶事而為吉兆之例】

夢見大水湧出(收穫多)。夢見開墾土地(將有大風會來)等。

【夢到吉事為凶兆之例】

夢見墾地(將有大風來襲)自己手舞足蹈(親族中將有人會死亡)等占卜

夢卜原住民各族皆會利用作夢來占卜吉凶。以排灣族為例:
【夢到吉事為吉兆之例】

夢到日出(乃大吉,獲子)水湧出(豐收)蓋房子之前夢到建築物(大吉,家中繁榮)狩獵漁撈(粟會大豐收)夢見男人性器(將有許多孩子)夢到以上的景象,皆為吉兆。

【夢到凶事為凶兆之例】

夢見失去弓、刀、鐮或折斷夢見房子倒或刀斷(此人將死)與死者相遇(該人將會死亡)夢見雷電(得病而後死亡)夢見日落(大凶,將喪母)夢見火災(乾旱缺糧的凶兆)等夢皆為凶兆,以上夢的有效期間為兩個月。

【夢到凶事而為吉兆之例】

 

太麻里頭目住家

夢見大水湧出(收穫多)。夢見開墾土地(將有大風會來)等。

【夢到吉事為凶兆之例】

夢見墾地(將有大風來襲)自己手舞足蹈(親族中將有人會死亡)等

【以下的夢視為吉兆】

夢見草木移植、刀、其他貴重物品,或夢見水、蜂群通過。夢見魚,表示粟米豐收。夢見砂、土,表示豆類豐收等。

神話傳說

排灣族創始神話傳說(一)

在好久以前,當整個世界還沒有人類的時候,年輕的太陽經過台灣南部,突然看見一座高山上有一棟漂亮的白色小石板屋。太陽覺得非常好奇,,就鑽進石板屋裡,想看一看裡面到底有什麼東西。

結果,石板屋裡有一個刻了一對百步蛇和美麗花紋的大陶壺。洮氣的太陽覺得非常的有趣,就坐在陶壺上觀賞石板牆上的花紋。突然一不小心,太陽生了二個蛋在陶壺裡面。當蛋剛生下來的時候,太陽嚇了一跳,放出了強烈的光芒。在山腰上聊天的狗和貓,看到了奇異的光,立刻衝上山頂,想要看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在天空玩耍的迦基夫鳥,也被光芒吸引住,飛到石板屋後面的大樹上,觀看這個從來沒發生過的景象。

狗看到了發亮的石板屋,立刻繞著屋子不停的叫。叫聲之大震動了天地,也把太陽嚇得衝到了天上,,到現在都不敢下來。大陶壺也被叫聲震倒了,兩個巨蛋也滾了出來,一直滾到貓的旁邊,貓就用爪子想使滾動的蛋停止。結果,蛋被抓破了。一個蛋裡面居然出現了一位漂亮的小女孩,而另外一個蛋裡面是一個漂亮的小男生。兩個人睜開又大又圓的雙眼,看到了美麗的世界,嘴角出現了可愛的笑容,笑聲好像清脆的鈴鐺一樣,讓狗停止了吠叫,也讓貓溫柔的靠近他們,趴在她們的腳下。

樹上的迦基夫鳥,被動聽的笑聲傳染,高興的在孩子們周圍飛翔,不停的叫著「臼谷!」「臼谷!」「陸娃!」「陸娃!」地球也興高采烈地跳起舞來,到現在還在旋轉。山上的樹木吐出先率的嫩芽,開出了五顏六色的花朵。沉默的河流不再害羞,唱出了潺潺的歌聲。天空中的太陽媽媽更是高興地放出柔和的光芒,將孩子們的笑容照得更亮麗。

後來,這個女孩的名字叫「臼谷」,而男孩的名字就叫「陸娃」。傳說她們二人,就是排灣族最早的人類,也就是排灣族的始祖。

 

排灣族創始神話傳說(二)

    據說很久以前,在海上有一個叫馬賽賽的小島。島上的氣候雖然稍微炎熱,物產卻很豐富,人們過著快樂舒適的生活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島上某一年忽然出現許多鬼,居民都受到驚嚇,非常恐怖。這時候有一個不知姓名的年輕人,領導大家生火,圍成一個圓圈。老幼婦孺在中央睡覺,由青年們環繞他們唱歌跳舞,從黑夜到黎明,這很可能就是排灣族懂得用火和酷愛歌舞的起源。但是這樣仍不能抵擋鬼的侵擾,只得坐船貨木筏向四周漫無目標的漂流,最後在高雄的下淡水溪附近登陸,就定居下來,建立他們第二個家園。

    後來一些外族人陸續的在附近登陸,排灣族人被逼迫得再度遷徙,漸向山中撤退。在這一次民族的大遷徙中,出現了排灣族第一位大英雄,他的名字叫做卡拉披林。他率領族人,翻山越嶺,克服萬難,道了中央山脈的大竹高溪時,正好遇到大風雨,河水暴漲,百姓都無法渡河。這時河旁左右正好有一棵檳榔樹,他勇敢的爬上了檳榔樹,把兩棵樹拉在一起,族人才平安渡過。

   卡拉披林和他的妻子幾威教族人耕種,建築房屋,制定社會制度,創立祭祀天地的儀式。有人說,卡拉披林為日後男巫的始祖,而幾威則為女巫的第一人。

 

排灣族的洪水傳說
    古時候,洪水氾濫四方都是大水。當時有兄妹二人抓住水中的「拉葛葛日」草,才沒有淹死;但他們找不到一塊乾的土地,家也不見了,兩人就相對而哭。忽然一條蚯蚓出現,他排出的糞變成一座浮出水面的山陵,兄妹二人依附在這座山。二人在那裡住了一段時日,因為沒有火,所以日子過得非常難受。突然間,半空中飛來一隻甲蟲,他們遠遠看見甲蟲口中銜著一根細火繩,便把他取來。從那時起,火不停地燃燒,從沒有熄滅。兄妹二人長大以後,便在蚯蚓排出來的土地上耕作,他們到處找尋地瓜、山芋和粟米的種子,找到種子便開始播種,於是有了充足的食物。日子一天天過去,二人長大了,在世間卻找不到其他人做配偶。後來兄妹只好結為夫妻,最初他們所生的孩子都有殘疾;有瞎子、四肢不全的。到了第二代,生下的子女就比較正常些。到了第三代所生下的子女都健康正常,據說孩童殘疾是兄妹結婚而產生的惡果。排灣族的神話傳說有一特別之處是可用吟唱方式呈現。

 

排灣族---太麻里社的烏鶖

有姐弟兩個人,姐姐去汲水,回來卻看不見弟弟。是被人抓走了?「怎麼辦?」二姐姐邊哭邊到處找。 烏鶖飛來停在樹上。啾啾啾叫著:「不要哭,你給我真的油,我去帶你弟弟回來。」姐姐就給他油,烏鶖塗上了油說:「你在這裏等我,我去帶你弟弟回來。」烏鶖唱著歌飛走,不久便帶弟弟回來了。大家都說烏鶖是了不起的鳥。這是排灣族不殺死烏鶖的原因。

 

 

(以上資料來源:www.tacp.gov.tw;  www.thes.tp.edu.twwww.tacocity.com.tw/aliyanwww.rf



台灣原住民的文化藝術
台灣在漢民族未移入以前為南島語系(Austronesian)的人口所居住,其居住地
區遍及全島。漢族稱他們「番」,又以其是否服從政化即同化於漢族,而有熟番
及生番之分。現在居住在台灣中央山脈、東部狹谷、沿海地區及離島地區的南島
系人口,依據人類學家由其語言、習俗、體貌及社會文化制度等,分為九大族,
分別為泰雅族(Atayal)、賽夏族(Saisiat)、布農族(Bunan)、鄒族(Tsou)或稱曹族、魯
凱族(Rukai)、排灣族(Paiwan)、阿美族(Ami)、卑南族(Puyuma)及蘭嶼的雅美族(Yami)
等。此外,住於南投日月潭德化村附近,其人口雖剩數百人,然乃保存固有的語
言及習俗,應歸成一群,今以他們稱人為邵(Thao)而命為邵族,另住於接近平地,
漢化較深者,將其歸為平埔族。雖幾乎被漢人同化,惟其在某些習俗上仍然保留
其傳統特色。
以往南島系原住民多數居住於山地,故又稱為高山族,由於地理位置、氣候、
物質條件等生活環境使然,使其各族間習俗亦不儘相同,而就服飾文化而言,除
了本身各族傳統習俗之外,生活環境亦是改變其衣飾文化的重要因素。
由於原住民從事的是山耕農業及捕獵,是故山坡地及山區便是他們理想的居住
地。漢人約自十七、八世紀才大量移入台灣,且以西部平原為主要活動地帶。
而南島系原住民何時移入台灣,學者們觀點尚未一致。依文獻得知,台灣北部山
地的泰雅族和賽夏族,其移入可追溯至距今五千年前,應是最早移民的後裔。其
有黥面風俗,男子有刺黥,必須有獵首經驗者。而女子必須精於機織,始能黥面。
是故,其兩族織布、服飾文化相當精良。繼其之後移入者,可能是中部山地的邵
族、布農族及鄒族。其後移入可能在三千多年前,他們的民族制度,有三級,即
民族(Clan)、亞民族(Sub-Clan)及聯族(Phratry),其嚴密的規範外婚條件,如同聯族
的人不能結婚,不能與母親的姊妹的子女結婚等,以現代優生學的觀點而言,是
相當具科學眼光的習俗。再晚約一千年,在南部山地的排灣族及卑南族等已陸續
移入。其有嚴密的社會階級制度,如頭目階級、士族階級和平民階級,且為世代
承襲。頭目是族中的領導階級,掌控主政及經濟大權,相當富有,而各階級之間,
其生活文化亦有分別,服飾品、家居刻飾、建築圖格及圖紋使用等均依階級而有
所限制。排灣群男子善木雕,最常見有人頭紋、蛇形紋等,由於他們相信劇毒的
百步蛇是頭目的祖先,所以蛇形紋的應用特別多,惟其在使用上亦保有相當多的
禁忌。而此些紋路亦常應用於服飾、織品上,尤其排灣族女子在織繡方面有其特
殊的技能,常應用於夾織(In-Weaving)、貼飾(Applique)、綴珠(beadworlc)及刺繡
(embroidery)等技法,且相當富有創意性,其藝術之美,冠於各族。又由於其編織
方法在緯入方面,較為自由無限制,故其花紋、織級變化豐富。排灣族群在服飾
配件上,廣泛使用銀飾物及琉璃珠,其精美及藝術創作上的才華更另人贊賞。
3
琉璃珠
1.琉璃珠起源
有這麼一說:「排三魯四」,依琉璃珠項飾的串數來分辨排灣族和魯凱族的
人,作為不同族群的區分。這被排灣群(包含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視為高貴
美麗象徵的琉璃珠,在傳統時期是貴族才能擁有的產物,其稀有、珍貴,很難與
之比擬。而依起源來講,琉璃,在中國古時中為玻璃的稱謂之一。其出土文獻,
七千年前即有發現,而春秋戰國已有正式文獻記載。琉璃珠有很多古老傳說典
故,淵源流長,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時代。早期在中國是一種陶胎琉璃珠,珠體是
陶的,表面附著一層薄薄的琉璃層,叫陶胎琉璃珠。至於台灣的原住民的琉璃珠,
少說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以下將為其作簡單介紹。根據陳奇祿先生對琉璃珠
進行成份分析的結果指出,排灣族人所持有的這些琉璃珠含鉛率高,但沒有鋇的
成分,因此應屬於東南亞系。這些珠子應是排灣族的遷台祖先帶入台灣的,而這
些琉璃珠只在排灣族內流傳,應是排灣族人把它們當作傳家之寶之故,且只有貴
族階級的人能夠擁有的,因此琉璃珠的流傳區域可能只在排灣族的通婚範圍內流
通,但也有說是因在17 世紀荷蘭統治台灣時期與排灣族從事貿易所交換得來
的,因次數量稀少,無奇珍貴。其起源眾說紛紜,還無絕對可考的依據。
琉璃珠的大小之分排灣族的琉璃珠,按其形制與用途約略分為項飾上的大型琉璃
珠、裝飾品上的小型琉璃珠,以及衣飾上的細小琉璃珠,在作為項飾時,其排列
是有階級之分的,越往中心(意即靠近胸口)其地位越高,往外依序遞減,中心的
琉璃珠幾乎常以大型琉璃珠中的彩色珠為主珠:
大型琉璃珠是排灣族最傳統、貴重的古珠,屬於早期時代的產物,其特點為有色
彩且不透明。這些傳之久遠的大型琉璃古珠是排灣人的族群象徵之ㄧ,也是排灣
族飾物的代表。其種類很多,除了少數綠珠、黃珠與橙珠,為單色以外,大部分
為多彩的琉璃珠。每種彩色琉璃珠都有屬於祂們的傳說故事,意即不同花紋的琉
璃珠有著各自獨特的名字,隱含一個古老的故事與意義。
小型琉璃珠則較為單純,最常見的有三種單色珠子,橙色、綠色、黃色琉璃
珠。這三種顏色也正是排灣族飾物的主要色彩,在各項裝飾上常出現這三種顏色
的組合。其中以橙色琉璃珠最貴重。小型琉璃珠的應用範圍較廣,常見於項飾中,
也用來串成手飾、耳飾、小孩之腳飾等其他裝飾品。小型珠子與細小型珠子由於
個體小,因此往往成排、成串出現,以數量多為特點。
至於細小型珠子,主要裝飾於衣物上,即所謂綴珠,包括短上衣、長衣、裙子、
腰帶、背帶、帽子、額飾、甚至喪帽等等。顏色主要仍為橙、黃、綠三種。衣飾
上的細小珠子,除了少數大頭目家所裝飾為古珠外,大多為後來才引進的新珠;
尤其社會變遷後,階級制度不再如此明顯,衣服上的裝飾紋樣普及於一般民眾,
所用的綴珠多為現代流傳下來的玻璃珠子,顏色繁多:黃、紅、綠、黑、白、粉
4
紅、淺藍、深藍等等。
建築
古人言:「房子,一個族群文化最有象徵意義的實體!」台灣原住民族是與
大自然和平共處的一員,為了適應環境、傳承文化、又要兼顧安全,美觀的條件
之下,房屋建築都是就地取材,完全融入自然景觀,很有環保意識的觀念。
分布在高山的泰雅族、住屋建於平坦山地的賽夏族、平原地區的達悟和鄒族、週
遭生長許多木、竹類的邵族、最新加入的太魯閣族、聚落最大的阿美族、以及漢
化最深的卑南族,喜歡用木、竹、茅草蓋房子;魯凱、排灣族,以石板屋為最著
名;布農族多半是大家族,屋子比較大,以板岩、木材、茅草及藤皮數種為建築
材料;噶瑪蘭則以木、茅草、泥土為建築材料,為了抵禦寒冷的強風,以牛諢塗
抹牆上木頭縫隙;蘭嶼的達悟族則在主屋前堆土堆應付海島型氣候。根據這些建
築材料來分類,大致上可以分成四類:木製、竹製、石板以及土角屋。
在屋型外觀上,每個民族都有其差異性的存在,像是泰雅、賽夏、鄒和布農族大
都為長方形,排灣、魯凱族則為石頭堆牆,石片作瓦,大致上也成為矩形。阿美
與卑南族為草木建成之長屋,達悟族則為半穴居之草房。
在現今的社會中,原住民族不斷受到外來文化強力的的衝擊,原始的建築風貌日
漸消失的狀態下,想要看到原住民族先人的智慧,只能在較偏僻或九族文化村及
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中,看到完整的輪廓。
雕刻
一種質樸、粗獷、寫實、直覺、具有爆發力的感受,往往不在意所花的時間
及勞力,執著的雕出精美細緻的原住民雕刻。不只是藝術上的表現,更是實用的
生活必需品。無論是在飲食器具、宗教祭儀、建築、武器、農具、船板、樂器,
甚至一些耳飾小器物上都會有雕刻圖案。主要是裝飾家屋及器物的原住民雕刻,
常以浮雕作為表現,像是建築雕刻就屬於紀念碑式的浮雕,其上通常雕人像、百
步蛇圖紋及陶壺,風格雄偉、奇特、令人驚心動魄,因此與浮雕相比之下,較少
看到圓雕的立體木偶雕像。
原住民中,雕刻最著名的就屬排灣、魯凱及達悟族了。排灣族的石雕及木雕、
魯凱族的木雕以及達悟族的船板雕刻都是非常有名的。雕刻對於階級制度分明的
排灣及魯凱族而言,不只是器物上的裝飾,更是社會地位及財富上的象徵,代表
其崇高的地位,例如橫掛於屋簷下的刻有人頭、百步蛇或鹿案的雕刻品,就是屬
於頭目的象徵。而祖靈柱更是雕刻藝術中的翹楚,是排灣、魯凱族每戶人家的守
護神,尤其是頭目家的祖靈柱更是精緻豐富,每個圖樣都有故事,述說始祖起源、
家族沿革等等的歷程,以示對祖靈的崇拜。
5
當然,其他族群也是有雕刻藝術,只是樣式較普通,重視程度較低。泰雅、
賽夏族僅見於煙斗和耳飾,卑南族的圖紋較簡化,阿美族多為器物雕飾,少見板
柱、浮雕和木偶。至於鄒族和布農族則是沒發現有雕刻藝術。
原住民雕刻的創作美感、藝術潛力、不為名不為利,純粹發自內心的創作慾
念,是情感的抒發,也是族群意識的傳達。再加上創作的材料是隨處可得,從小
對其素材即有深刻的了解,因此更懂的賦予素材生命力,應用的淋漓盡致,作品
呈現自然、栩栩如生。
陶藝
或許土壤對於一般人而言是平淡無奇的,但對於會製作陶器的原住民而言,
這是老天爺的恩賜,燒陶技術則是祖先所遺留下的智慧。原住民的傳統陶器主要
是用來汲水、炊煮或是祭祀之用。雖用途差不多,但各族皆有其特色發展出不同
的文化。現今台灣原住民文獻中指出布農、達悟、阿美、排灣、魯凱和鄒族是會
製作陶器的原住民族。只是大部分都已失傳,除了達悟族及阿美族從古至今還有
在製造之外其餘皆已失傳,但阿美族陶器也正面臨失傳的窘境,近幾年來正努力
復興其陶器文化。
雖然傳說中指出泰雅族有陶器的製作,且會以月桃的葉子在陶器的表面印上
花紋線條,但資料並不可考,因此泰雅和賽夏族被視為不會製造陶器的二族。而
卑南族雖有陶器的使用但其製陶情形欠缺詳實的文獻紀錄和調查,很難看出其實
際技術的發展。阿美族陶器有大型的罐形器,其中以葫蘆形和瓶形陶器最具特
色,達悟族則是陶罐和陶碗以及供賞用的陶偶,布農族屬於陶口部分較大的陶
器,魯凱族為菱形陶壺居多,排灣族以罐形器為大宗,扁平的瓶形器較少製作保
留,鄒族主要為陶壺的製作。
服飾
衣服的實用價值,雖然在發生的當時、當地來穿用,能達到最高的境界,但傳統
服飾係民族文化的一種表徵,也是我們心靈上的一種財產,它係由長久的生活 孕
育而成,它不能一時興起,也不會快速毀滅。雖然經時代的進步,民族的遷徙,
服飾會有所移易,但它的源本精神仍然隨著流傳。傳統服飾的各種資料能提高人
們對傳統文化的省思。在實際應用方面,傳統服裝的涵意、顏色、形態及飾品等
特色,自可當做現代服飾設計之參考。再則將它介紹予外界人士,自然可以達到
文化宣揚的目的。今日,我們大聲疾呼,要恢復我們固有的傳統文化,要發揚我
先人所留下的傳統精神,我們對民俗如此的宣揚,並非封建思想的表現。若從這
些古老的衣著生活中,去體驗和感受,即不難發現,先人在文化和精神方面是如
何苦心經營。
6
所謂服飾文化,係指人身上所穿戴的衣服、配飾及紋飾,表現在文化上的現
象及其意義。即先從顯形(Expressive Culture)的觀察做起,再進而探索抽象的文化
本質。亦即從表層的描述延續到較深層涵意的探討。台灣原住民的衣服屬於方衣
系統,即衣服是由簡單的縫製法(並無衣領、腋下、袖口、裙襬等),將寬幅一尺
左右的長方形布料縫製而成,且各族群間多保有自身的傳統服飾文化,然隨著自
身變遷與外來民族接觸頻繁,衣服的形式及布料素材、織紋等已漸失原有的風
貌,現今想追溯他們的傳統服飾已頗為困難。如五十年的日本殖民政府「皇民化」
的統治、國民政府來台之後的「山地平地化」政策,以及近代蓬勃發展觀光事業
的推進,造成台灣原住民族社會文化體系在與外族接觸互動的過程中,不斷的產
生影響與衝擊,其中民族服飾亦陸續產生變化,此種變化對該民族的永續發展是
否造成不良影響,有待文化人類學者進一步的研究,然今日不做,爾後有心發展
民族傳統之工作者,當因物質的缺乏,而更難進行。
7
原住民飲食文化
一、台灣原住民飲食文化
早期台灣原住民食物大多以粟、稗、小麥、旱稻、甘薯、里芋為主,並以採
集野菜及漁獵為輔,在調味品方面,亦取自天然或和漢人交易所得,大多只有鹽、
辣椒、番薑等。而居於蘭嶼的達悟族則以薯、芋為主食,但也有兼植玉米、稷、
豆類等,因靠近海邊,原住民亦以捕魚為副業,而開發很多的美味海鮮料理。原
住民諸族的食物有粟米與稻米煮成的飯與粥,糯米或黍蒸製的糕與粢粑,而這些
食物當做主食。行旅時則攜帶乾芋為糧食,方法為將里芋煮熟後再曬乾,乾後堅
硬如石,可以久藏而不腐,這種食物最盛行在南部的排灣及魯凱族人,時至今日
仍是當地人們的零食。菸草除達悟族之外,為其他諸族最嗜之物。菸原料均自行
種植為多,製菸之法,多是粗糙之葉捲,大的有時長達一尺多,但也有細切為菸
絲的。菸管有竹製和木製兩種,木製大多施以雕刻,圖案以自然圖案為主,輔以
歷史典故,深具收藏價值。原住民最喜歡酒,原料向來用米粟釀酒,居住在近平
地的族人,則從漢人買來的麯作為酵母,布農和排灣以嚙飯和唾液相混來做酵
母,以藜實為麯者也有。喝酒容器最常見者有竹筒、瓢杓、木杓等。排灣在饗宴
時,尤其是節慶、結婚儀式,有用木製的大都施以美麗雕刻的連杯,由於排灣族
具階級故所用圖案亦有分貴族及貧民,其在圖案上不同。以下就台灣原住民族的
飲食文化做一概述。
1.泰雅族
農作物 早期以山田焚墾為主。依據居住地不同,通常以種植以
小米及甘薯為主,其次為陸稻、黍、稷、芋頭、木薯、
藜、鳩麥、薑、苧麻、菸等。這些農作物亦成為族人的
主食來源。
狩獵 早期原住民有狩獵習慣,大型動物為山羊、山鹿、山羌、
野豬、熊、猴子,小型則為飛鼠、穿山甲、白鼻心、松
鼠、野兔、山鼠,禽類則為鷹、貓頭鷹、竹雞、雉、山
鳥等。
採集 因居住山地另以昆蟲(蜜蜂、虎頭蜂、土蜂、螳螂、螽
斯、天牛)、野菜(龍鬚菜、過溝菜蕨、鳥巢蕨、香菇、
木耳、野竹筍)、野果(野枇杷、野桃、百香果、野草
莓)及藥草為入藥佐品,使得飲食文化更加多采多姿亦
提供多樣化的藥包及營養。
食物來源
與生活型

魚撈 靠近海邊或溪邊的原住民亦參與魚撈,主要以番鯉魚及
鰻魚為主,次要則是其他魚類、蝦、蟹、龜等。其捕魚
方法有毒魚、射魚、叉魚、堰魚及網魚和釣魚。族人具
8
有愛護自然及避免過度捕撈習慣,使食物來源能源源不
絕。
飼養 族人亦飼養雞、豬及鴨等,亦為族人食物的主要來源。
主食 族人以其生活區域不同而就地取材,在平地以陸稻為主
食,深山則以粟黍、蕃薯為主食。
調味料 山中取自天然環境如辣椒、山胡椒、山蔥。另有下山後
與漢人易物方式取得海鹽。
魚肉 主要以小米醃漬為醃肉,亦有食用新鮮或曬乾
保存方式者。
竹筒飯 以桂竹或其他周遭易取得之竹筒塞入糯米,再
用月桃葉封口蒸熟,或以烘烤方式者,其竹筒
香氣融入米飯中,而有一股竹青香味,是族人
最具特色的美食。
副菜
山蘇 山上隨地可取得的山蘇葉,可加酒拌炒或加小
魚乾煮湯,深具原住民特色。
點心 糕、粽類為多如:香蕉粽、米糕、粟糕、山芋頭糕(嘎
拉瑪塔落伊糢)等。
飲食文化
嗜好物 小米酒及菸,尤其飲酒文化是族人最重視文化一環。
2.賽夏族
農作物 早期族人多以游耕以及山地燒墾輪耕為主。因處山地僅
能種植旱稻為主,其次為粟、甘藷、芋、山芋、玉米、
菜豆、赤豆、木豆等,這些都是賽夏族人的主食。
狩獵 賽夏族以苗栗山地分佈最多,山區以狩獵為主。主要獵
物為山鹿、山羌、山豬、猴子、穿山甲、野兔、山鼠、
山貓。較小獸類則為,雉、鳩、竹雞,均以最低海拔的
動物為主,這和族人居住地有關,這些獵物最後均變為
美食。
採集 野菜、木耳、野菇及蜜蜂等,且大多以野生採集為主。
現代族人亦因地理環境佳,氣候適宜,而有種植成果很
好的,成為夏日休閒觀光好處所。
魚撈 賽夏族不靠近海,多以溪湖魚蝦為主,捕魚方法為放置
毒草及放漁籠。魚類有:鯉、山鯉、鰻、鮒、鰷,以及
蝦、鱉等。尤其在清溪中香魚是族人的最愛。
食物來源
與生活型

飼養 常飼養雞、豬、鴨。飼養的豬、雞為祭典日和飲宴的時
9
候才食用,平常時候較少食用。
主食 因地理環境之故,食以旱稻、芋頭為主。其次為粟、薯、
玉米、菜豆、赤豆、木豆等,這些主食以澱粉質為主,
提供族人熱量來源。
調味料 鹽巴、生薑、蜂蜜及辣椒等,取自天然或和漢人交易所
得。
副菜 醃肉、山野菜、芭蕉筍炒薑絲、山棕筍清湯、涼拌山蕨
筍等為賽下族最傳統的美食。
飲食
嗜好物 族人深居山中,大多有一身釀酒的本事,其中如小米酒、
糯米酒、山藜酒及菸。
3.太魯閣族
農作物 太魯閣族居住在花蓮高山上,種植小米、高梁、玉蜀黍、
粟、旱稻、芋頭及蕃薯等,亦以其主食。
狩獵 因居住在高山上,獵物較多,生活重心以狩獵為主。有
山豬、山羊、山羌、飛鼠、鹿、熊、猴都是經常捕獵到
的對象,且經常有好的收穫。
食物來源
與生活型

採集 採集野菜為輔,種類經常如山蘇、龍葵、過貓菜蕨等。
主食 族人以小米為主食,其次為玉蜀黍、粟、旱稻、芋頭、
蕃薯。
調味料 和大部分的原住民一樣以鹽、薑、辣椒。
副菜 以野菜如過溝菜蕨、龍葵、山萵苣、食茱萸、昭和草、
樹豆、藤心及野肉如山豬、飛鼠、鹿、兔為主。這是族
人主要的營養所在。
點心 香蕉糯米粽、燻獸肉、箭竹筍及一些野果,或曬乾果菜
類食品。
飲食文化
嗜好物 小米酒,且多為自己釀造。
4.阿美族
農作物 以農耕為主,有些居住在海邊如花蓮太平洋邊者,亦有
以捕魚為業者,惟較少些。
狩獵 以山鹿、山豬及山羌為主,視居住區域物種特性狩獵之。
採集 阿美族原在東部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關係,其採集的野
菜超過一百種,是野菜種類最豐富的一族。
食物來源
與生活型

魚撈 淡水魚類為主,居住海邊者亦以龍蝦、螃蟹為輔。
10
飼養 家禽有雞、鴨、鵝是提供族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家畜
則為豬、狗、貓和水牛。
主食 以前主食為甘薯、米、粟,現則以米為主食。
調味料 和其他族人相同鹽、薑、辣椒,因居住地靠海邊,對於
鹽取得容易。
山蘇 一種蕨類可炒,或有時會和蝸牛一
起煮湯喝。
芋頭 根部實用,葉梗也可以煮食、清炒
或紅燒。
芒草 新萌發的嫩芽可以清煮沾鹽巴吃。
紫花酢醬草清洗乾淨加點鹽就可以食用,花則
能炒食或油炸。
麵包樹 果實可切塊煮食、種子可烤、炸、
煮、炒,是族人經常食用的食物。
副菜 野菜
檳榔 嫩心可燉排骨或涼拌沙拉,檳榔葉
可以包飯做晚餐,而硬葉可以當作
煮湯的容器,將燒熱的石頭放入容
器中即能煮熟食物。
飲食文化
嗜好物 檳榔嚼食時多與石灰及荖藤或荖葉、荖花一同嚼,另喜
小米酒,尤其喜歡搭配烤魚食用。

台長: mafaly wangyeh
人氣(86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