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萬沙浪
萬沙浪原名王忠義,是台湾台東卑南族人,童年是在台東縣桃源鄉的紅葉谷度過的;
那裡有萬山重巒,有 野林萬壑,交織成如詩如畫的美景;白鷺、野鴿、蜻蜓,不時在冒著炊煙的村舍間飛舞,再 加上黃昏時火紅的晚霞,組成一幅醉人的景象。
在紅葉少棒隊尚未崛起前,萬沙浪一度也是 紅葉谷村的少棒選手,擔任投手。當時原住民認為投手不是熱門的角色,只有打擊手最棒, 導致萬沙浪沒有朝棒球發展,倒是他渾厚粗獷的歌喉,為他開創了一片新天地。
在台東卑南 族的山地語裡,「萬沙浪」是「武士」的尊稱,每個年輕人都在追求這項封號。卑南族在各 原住民中,最崇尚武術,特別是年輕一代,如果不善狩獵、捕魚和近身搏鬥,就會被族人瞧 不起,得不到「萬沙浪」這個封號,也得不到女子的青睞。
萬沙浪十三歲那年,開始接受族長规定的野地訓練。那是一種近乎原始的生活教育;每天清 晨五時起床,立刻展開高山峻嶺的跋涉,沿途荊棘遍野,稍不留神就被刺得遍體鱗傷。
夜間 ,族人集合在廣場,在熊熊烈火照耀下,同齡的孩子安排在一起,展開一場硬碰硬的肉搏戰 。豐年節是年輕男孩最大的考驗,他們必須在沒有人跡的荒郊野外度過一個星期,身上攜帶 的乾糧只能維持三天,剩下的日子靠他們自己打點,返家時還要捕獲獵物才能回到族內。
當 孩子平安無事,帶著獵物回來,除了父母熱淚盈眶地擁抱外,族人也會替他歡呼、為他喝采 。如果沒有回來,族人除了叹息外,並沒有惋惜的心情。返抵家門的孩子將得到「百利勝」 的榮銜,日後就負責維護族內安全和供應婦孺食物的責任。
到了二十歲,族長認為他表現優 秀,就會在家人面前,加封為「萬沙浪」這個封號。 在這個環境下長大的萬沙浪,對於「萬沙浪」有著特有的崇敬和仰慕。因此在他踏入歌壇, 很自然地就選擇以「萬沙浪」做為自己的藝名,希望在歌壇大放異彩。
萬沙浪,上世紀70年代以《風從哪里來》、《娜魯灣情歌》、《愛你一萬年》紅遍全台的卑南族老牌歌手。他唱過瓊瑤電影多首主題曲,如,《海鷗飛處》等,都曾紅極一時,紅到內地及東南亞,《愛你一萬年》後來還被伍佰翻唱,再創佳績。
萬沙浪這個名字,在卑南族的意義為成年英俊男人。他是原住民的音樂不可不提的一號人物 ,是原住民身份出專輯的第一人,《娜魯灣情歌》是當年膾炙人口的一張專輯,而後便掀起了一股原住民音樂風,而這股風潮隨著台視的一個歌唱節目《五燈獎》更達到了高潮,在歌唱比賽中有一個專案叫做《山胞歌唱大賽》,藉由這個比賽,於是知道了張秀美、溫梅桂這對來自太魯閣族的重唱組合,隨著《五燈獎》節目的沒落,及一些流行音樂元素的改變,原住民 的音樂又消逝了一陣子。
萬沙浪是歌星王幸玲的弟弟, 有著山地血統。萬沙浪沉而有力的獨特歌聲, 以及不做作的舞臺表演使他能迅速走紅歌壇,唱出不少成名歌曲。
這首《風從哪里來》是他的招牌歌, 雖有其他歌星(如鄧麗君,尤雅,劉家昌,吳秀珠)也相繼唱過, 但總不及萬沙浪原唱的那樣狂放有力。片中另有一首插曲真情比酒濃, 當時也很受喜愛。萬沙浪曾因參加1988年央視龍年的春節晚會,而被廣大內地觀眾所熟知。
在那屆春節晚會上他先是載歌載舞地演唱了《娜魯灣情歌》,隨後與內地當紅女歌手韋唯共同演唱了一首互訴海峽兩岸人民思念心聲的《相聚在龍年》,唱到最後,萬沙浪淚流滿面,與在座的嘉賓觀眾緊緊相擁,感人至深的畫面至今仍令人難忘。當時正值知天命壯年、演藝事業高峰的他 ,記憶力卻逐漸減退,智力還一度只剩下五歲孩童的程度。
萬沙浪晚景淒涼,2004年10月29日服安眠藥自殺後被救。 萬沙浪長住在大陸養病,偶爾找朋友唱唱老歌,希望能把過去的記憶一點一滴的找回來。他相交多年的女友郭小姐一度打算向神奇治癒主播劉海若的大陸腦科醫師淩峰求診。
吳秀珠為電影《海鷗飛處》唱的主題曲,經過萬沙浪重新詮釋後,成績更加出色。 萬沙浪唱得像個男子漢,胸口總會感覺到一股洶湧澎湃的浪擊,雙眼也會隨著他的仰望而神馳光揚,唱出我那時想要振翅高飛、 想要遠赴天涯去闖蕩去拼鬥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