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菜是伯利恆(Bethlehem)和橄欖山。在大馬士革門(Damascus Gate)乘124號阿拉伯巴士,便可到伯利恆的檢查站,因以色列認為巴勒斯坦人會發動恐怖襲擊,所以築起高高厚厚的圍牆,約10多米高,圍著巴勒斯坦地區。
我們即時感覺探監,進入監牢,輕鬆旅遊的感覺消失了。檢查站的兵哥、兵姐對我們外人還有善,但對巴勒斯坦就十分嚴苛,出入都要出示證件,拜見X光機大人,仔細檢查行李,問長問短,又要取指紋,不是一隻,而是十隻,過關如審犯。感覺不是味兒。我在想如果中國政府這樣對香港,我們還有海可作安慰,但巴勒斯坦,是個內陸地區,與約旦接壤的邊界是沙漠、死海,可以逃往哪裡。
來到巴人邊界,今天是星期六安息日,只有的士到市中心,車費25NIS(50HKD)。總有一輛我們要上。
伯利恆是耶穌出生地,主要景點是聖誕教堂(Church of theNativity)是耶穌當年出生之處,當年是馬槽,現在已變成一座外貌像城堡大教堂。
內裡的建築與耶路撒冷教堂一樣,只會在原址興建更大更新的蓋著舊的。我們來這裡意義大於建築。要進入教堂必須跨進狹窄的「謙卑之門」,因為所有人進入教堂一定要彎腰,想起中國歇後語──「人到屋簷下,不能不低頭」;另一個解釋是,這是當年基督徒為阻擋伊斯蘭教徒騎馬進入所遺留下來的殘跡。
教堂內部。
誠心祈禱。
東方三博士加一隻騾終於來到耶穌出生之地。
信徒祝福之用,內裡是一塊油布。可能是當年耶穌誕生之處。
歷史上的東方三博士,不見騾仔。
我們原想到乳石洞教堂(Milk Grotto Church),可是時間不對,望而卻步。雖然不能內進,但有安博士在,他會簡介乳石洞教堂來源。教堂原本是個山洞,聖母瑪利亞最後一次給耶穌哺乳的地方。基督教盛傳,瑪利亞的滴了一滴乳汁在洞中地上,頓時使石頭變成了乳白色。於是叫作「乳石洞」,為便於教徒前來瞻仰和憑,後人便在這裏興建一座特色的教堂。
(圖片來源:兄弟的網址,我不問自取,也會加出處。)
中午,肚子開始打鼓,我們在附近找了一間巴勒斯坦人的烤雞店。其實不論猶太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他們的飲食文化是沒太大分別。思想可以不同,信念可以分歧,飲食文化可以一樣,人的本性。
(圖片來源:兄弟的網址,我不問自取,也會加出處。)
原本要60NIS(120HKD)一分烤雞餐,經安博士努力討價還價,爭取刪減沙拉、汽水、麵包、飯……等食物,現在只是30NIS(60HKD),還可坐在餐廳裡,我們吃得很開心,我覺得只得烤雞太寡了,請伙計給我們一些麵包,我預計要付錢的,但他竟然說免費。嘩!30NIS一隻香噴噴、熱烘烘的烤雞已很超值,現在還有麵包相伴。棒!這裡的服務態度,與價錢比以色列猶太人餐廳合理得多。
吃飽不動很易胖,我們在舊城的市集走了一圈,感覺巴勒斯坦人很有善,就算進入龍蛇混雜的市集,也不覺得危機處處。這刻,我們明白政府控制傳媒的好處,可以容易抹黑個人,甚至整個民族。誰告訴我們巴勒斯坦喜歡當「炸彈人」?誰告訴我們巴勒斯坦是恐怖份子?是以色列媒體。但以以色列從沒告訴我們為什麼巴勒斯坦人要這樣做。
(食物,不是寵物,可憐的小兔)
雖然我們錯過Rachel Tomb(拉結之墓)、乳石洞教堂,但來到巴勒斯坦地區,也得到特別的體會,不要盲目相信傳媒。
離開時看見圍牆的塗鴉,我從未試過看塗鴉會有說不出的滋味。
塗鴉通常是個人表演之作,代表個人的說話,巴勒斯坦人的塗鴉卻是民族之作,民族之聲。
黃昏前回到耶路撒冷,向橄欖山(Mount Olives)進發,橄欖山在耶路撒冷城東面。我們由山腳步行至山頂,極斜的山路,對我來說還可以,辛苦兄弟他們,要步行100米高的山,希望看日落的耶路撒冷,金色的耶路撒冷。橄欖山比耶路撒冷城高100米,約海拔800米。
我們先參觀山腳的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及客西馬利園(Garden of Gethsemane)。有安博士在,必定知道來歷,萬國教堂於1920年由12個國家融資興建的教堂,三角屋頂及金光閃爍的馬賽克牆身。由左至右有3幅巨型馬賽克畫,順序畫意是猶大賣主、憂傷禱告與耶穌被捕。
聽說萬國教堂放了一塊耶穌當年伏在祈禱的大石。我們不知是否這塊石頭。是那一塊不打緊。話說耶穌當年趁門徒睡著,來到大石上向天主祈禱。
最重要是祈禱內容:「我的父啊!如果這杯不能免去,一定要我喝,就願你的旨意承行吧!」(My Father, if it is possible, let this cup pass from me: Neverthelss,not as I will, but as thou wil)《瑪竇福音26:39》,對我有很大啟發,簡單而言「不要按我的意願而行,請按你的旨意而行。」
在教堂旁的客西馬利園是耶穌懇切禱告,後來被猶大以親吻暗號出賣的地方。園內植有橄欖樹,其中有一棵已有二千多年的樹齡,可說是全世界最老的橄欖樹。免費開放。
我們上時經過,猶太人墓園,累累墳塚,赫然入目。猶太人認為將墓地蓋在這裡,是最貼近天國,最先復活。所以很多猶太人會葬在這裡,等候復活。感覺十分怪異、荒涼,不似復活的感覺,加上黃昏的涼風,不宜久留,我不怕他們留住我,只是我要在山頂欣賞黃昏下的耶路撒冷。如果真的有這天出現,這裡應很熱鬧。我覺得可有另一個解讀「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葬於斯」永遠守望耶路撒冷。
上呀,上呀,經過聖母之墓(Tomb of Virgin Mary)、俄羅斯瑪利亞瑪達肋納教堂(Russian Chapel of theMary Magdalene)、主泣教堂(Churchof Dominus Flevit)、先知墓(Tomb of the Prophets)。
終於來到山頂,涼風吹拂,很舒服,望見耶路撒冷,仍未變色。距離日落仍有時間,安博時說山頂仍有主禱文教堂(Church of the Pater Noster)、升天教堂(Church of the Ascension)和升天寺(Mosque of the Ascension)是相連的,入口不同而已。我們明知關門,但當認路也可。
終於等到,精彩一刻,太陽下山的速度很快。我們很矛盾,應該欣賞良辰美景,還是拍照,進退兩難。我們各自拍照,留住最美一刻。夕陽照古城,歲月不留人。
墓塚、西風、高人、夕陽西下,金色的耶路撒冷。
小資料:
Rachel,他們譯作:拉結,是以色列的國母,是以色列人始祖雅各的愛妻。以色列的原名叫雅各伯(Jacob)。《舊約聖經.創世記35章19-20》記載。拉結之墓是猶太人的聖地,在歷史中曾有猶太禮拜堂在此興建又被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