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2-14 19:46:53| 人氣1,6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

 

bM r bM luómì duM x+n j+ng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gun zì zàipú sà , xíng shn bM r bM luó mì duM shí,zhào jiàn w�yùnji kMng, dù y+ qi k�è。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shè lì z�sè bù yì kMng ,kMng bù yì sè , sè jí shì kMng , kMng jí shìsè。

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shòu xi�gxíng shí,yì fù rú shì。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shè lì z�shì zhk f�kMng xing,

捨利子,是諸法空相,

bù shng bùmiè, bù gòu bù jìng, bù zng bù ji� ,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shì gù kMngzhMng wú sè, wú shòu xi�g xíng shí,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wú y� r bíshé shn yì, wú sè shng xing wèi chù f� wú y� jiè,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

n� zhì wúyì shí jiè, wú wú míng , yì wú wú míng jìn,

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n� zhì wúl� s� yì wú l� s�jìn。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wú k�jí miè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 y�wú su�dé gù。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pú tí sà du�+ bM r bM luó mì duM gù x+n wú guà ài。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wú guà ài gù,wú y� k�g bù, yu� lí din d� mèng xi�g, jik jìng nièpán。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sn shì zhkfó, y+ bM r bM luó mì duM gù, dé  nuò duM luó sn mi� snpú tí。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gù zh+ bM rbM luó mì duM,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ì wú shàngzhòu, shì wú dng dng zhòu。néng chú y+ qi k� zhn shí bùxk。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gù shuM bMr bM luó mì duM zhòu。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jí shuM zhòuyu:

即說咒曰:

ji dì jidì, bM luó ji dì, bM luó sng ji dì, pú tí sà pó h。

揭揭,波羅揭,波羅僧揭,菩提薩婆���

bk.view.catalog().start("0");

<1019 a="" 編輯本段<=""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4628.htm#">

心經全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玄奘譯本: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揭,波羅揭,波羅僧揭,菩提薩婆���

<1019 a="" 編輯本段<=""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4628.htm#">內容闡釋

經名

  整段話的概略意思是“透過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而超脫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徑”。“摩���:無邊無際的大、心量廣大。比喻宇宙萬物大自然之間的規律與特質,約略相當於中國傳統文化指稱的道與廣義的命。“般若”為梵語音譯,指通達妙智慧;“波羅”為梵語音譯,指到彼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有解脫掛礙的意思;“蜜多”為梵語音譯,意為無極。可聯想比如蜜蜂采花釀蜜,能融合眾多不同來源成分而歸納為一。“心”:根本、核心、精髓。一方面表示內容所探討的主體重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全篇內容的重要性。“經”:字義是線、路、徑,引申為經典。代表前人走過的路途、獨特而深入的經歷或見解,借口述語言或文字記載來傳承後世,以供人們做為參考指引。

經文

  心經經文以“觀自在菩薩”開頭,以“菩提薩婆���結尾(薩婆���為祝頌語,亦有觀自在的意思,與經文開頭相呼應)。“捨利子(捨利弗)”是心經全文關鍵字詞之一。

<1019 a="" 編輯本段<=""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4628.htm#">起源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先說四聖,即苦集滅道。滅中提及涅槃,為了闡釋涅槃的內涵及意義,佛陀更深入說明空性之理。第二轉無相法輪,借由對空性的認知,證明煩惱是可以斷除的,從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無自性。有些論師不瞭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對無自性再做解釋,第三轉善分別法輪的《解深密經》、《如來藏經》、慈氏菩薩的《相續本母經》,詳細說明心的體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般若經》及諸部般若,為佛陀在二轉無相法輪時所宣說,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傳的經論中經常提到:“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般若法門最為殊勝。”《般若經》的內涵以空性為主,透過對空性的瞭解能斷除煩惱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聲聞及獨覺的菩提果位;也能夠透過對空性的認識,再加上福德資糧的圓滿,能徹底斷除所知障而獲得大乘的涅槃,即無上的菩提果位。因為解了空性貫穿三乘,故解空被稱為三乘之母,��它的般若經亦稱為母般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即是《大般若經》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義皆設於此經,故名為《心經》。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k山中部,為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密多、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心經主要內涵是捨利子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佛出定後,認可菩薩所說,歡喜贊歎。心經內涵可分兩種,顯義與隱義。顯義為觀空正見,為龍樹菩薩的《中論》所闡釋。隱義則為現觀道次第,間接顯示空性所依的有法,為彌勒菩薩所造的《現觀莊嚴論》所��。有學者認為《心經》經文結構之來源,大部分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觀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習應品第三)。“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一段,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勸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則出於《佛說陀羅尼集經》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羅尼第十六。故《心經》是出自《般若經》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時奉請觀自在菩薩為其說法主,才完成現今《心經》組織的型態。《大般若經》中所開示之般若法門是專為已發菩提心之眾菩薩們所宣說的。其最重要的觀念在於以空性智慧覺悟諸法實相(即一切外在事物的名相,皆是自心的虛妄分別而已),既不體證、進入涅槃而自願生生世世輪回生死救度眾生,其行為看似有違一般所認知的脫離輪回觀念,而實際上這才是《大般若經》開悟菩薩的主旨所在。因為以慈悲喜捨之心平等救護一切眾生才是真菩薩行,而自己逃離生死輪回卻棄眾生於不顧則有違菩薩自度度他之初衷誓願。 在《大般若經》中數度出現 “菩薩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求趣無上正等菩提”與“觀諸法皆空,不捨一切有情”字句。此即表示若離開對眾生的慈悲濟度,則一切修行的意義則大打折扣,不能最終成就無上菩提正果。

<1019 a="" 編輯本段<=""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4628.htm#">版本

  《心經》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譯成文種最豐富,並最常被念誦的經典。有廣本及略本兩種本子。廣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至今仍不斷有新的譯本出現,下面列出部分重要版本。

梵文本

   日本法隆寺藏兩片貝葉經鈔本日本法隆寺貝葉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經》,原本現收藏於東京博物館。相傳此本原為迦葉尊者手寫,後由菩提達摩傳給慧思�師,再經由小野妹子於推古天皇十七年(西元609年)傳入日本。淨嚴和尚於1694年以梵文悉體手寫抄錄。穆勒(MaxMuller)於1884年轉寫成天城體及羅馬拼音,傳至歐美國家。1957年及1967年,孔睿校訂梵文本。   伯希和收集的梵文心經巴黎,菲爾(H. L.Feer)校訂之梵文本。原本現藏於法國巴黎帝國圖書館,CatalogueNo.967,為梵藏漢蒙滿五本對照本,其梵文為蘭劄(lan-dza)字體

台長: 歡迎參觀艋舺0921新聞畫刊部落格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