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6-01 21:03:25| 人氣59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貼~夢喻的三個內涵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夢喻的三個內涵

文:黃墩岩

⋯⋯ 佛教的法門,因材施教,總是隨順著對方的根機、個性和情境,而給予各種不同的教化,所以才說「法門無量」。

陳履安先生問說:「在生活中,會有恐懼不安的情緒出現,該如何?」

在這裡,我們可以將「恐懼不安」廣泛的當成是一切「苦惱掛礙」來看。對於這一個概括性的問題,竹清嘉措仁波切回答說:

「時時提醒自己,一切一切都是夢。」講得很白話,卻又很容易讓人聽過就算了,更別說「受用」了,是不是呢?

我們如果把這一句話,拿來當成是「出迷覺醒,離苦得樂」的學佛法要的話,事實上,也是相當親切、並且是非常實用的;當然,這可能要我們對於這一句話的真正內涵,能夠明白得很透徹了,然後才會加以讚嘆、珍惜和受用無窮吧。

首先,我們應該要先來了解「夢喻」的內涵是什麼?

在佛教裡,時常被拿來做為比喻的,大概就是「夢」了;最有名的,就如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那麼,「夢」的意思是在說什麼呢?我們可以從下列三點的內涵來做了解。

內涵一:睡著了之後才會作夢

請問:「在什麼時候,我們才會作夢呢?」

回答如下:「在已經睡著了的時候。」

這一個夢喻的內涵,是在告訴我們說:

「當前這一些恐懼不安的心理情緒,它們為什麼會生起呢?喔!原來是因為~心靈已經陷入癡迷的執著狀態了,例如陷入對立、我執的狀態;或者是說~心智已經受到障礙的緣故,例如受到忌妒、傲慢的障礙。」

所以,當有人在提醒我們說「一切一切都是夢」的時候,就等於是在教導我們:「趕快從癡迷的觀念中甦醒過來吧,不要再一直受到慣性反應的支配與控制了。」

是的!當我們在願意受教之後,「心智」一旦明亮了起來,而不再一直癡迷在「想要」的執取和「需要」的貪欲中、不再受制於慣性反應的支配時,那一些恐懼不安的苦惱情緒,自然就會有如「風停浪息」一般的消失了。

請問,您如果能夠認清這樣的真相之後,對自己的人生來說,又有什麼建設價值呢?

回答如下:從此以後,每當自心又在生起負面情緒時,比如恐懼不安、憤恨惱怒……等等。您將學會看向自己內心深處的癡迷觀念與慣性反應,這才是我們所應該要檢討與降伏的地方。

內涵二:夢並不是「實有存在」的現象

當有人剛從噩夢中驚醒過來的時候,他最時常會說的一句話就是:「好里加在,那只是一場夢而已。」其中,就是在意味著說:「夢境,畢竟是不實在的、它並不是實際存在的一種東西。」

這一個夢喻的內涵,是在告訴我們說:

「當前所生起的恐懼感、或是任何不安的情緒,雖然說,它們是很明顯的發生在當前,而可以被感受得到;但是呢?在實際的觀察中,它們畢竟都還是屬於『空無實性』的呈現!」

為什麼說它們是屬於「空無實性」的呈現呢?

回答如下:「因為~當前這一些恐懼不安的心理現象,它們的出現,純粹是由一時因緣條件的內外配合而生起的;所以,當內在的『 因 (觀念、意見、主張)』或外在的『緣(人情事物的塵境條件)』一旦發生變化的時候,當前的這一些心理現象,也必然就會從生起、轉變而終將消失掉。以上『緣生緣滅』的事實,正是它們為什麼會被說成是『空無實性』的原因。」

凡是「緣生(因緣和合而生起的)」的,必然是註定會「緣滅(隨著因緣變化而消滅)」的。毫無疑問的,恐懼不安的苦惱情緒,當然也是屬於「緣生緣滅」的生滅現象,所以才說它性是「空無實」的。以上的內涵,如果用佛教專有的名詞來講的話,就叫做「緣起性空」,又說「相有性無」。

因此,當有人在提醒我們說「一切一切都是夢」的時候,我們自己就應該要透徹的明白說:

「當前這一切的現象,不僅是外在的處境,也包括內在的思想活動和情緒感受在內,它們全然都是屬於『緣生緣滅』而『空無實性』的生滅現象;畢竟就如同是『夢』一般的『不實在』。」

是的!我們如果有具足以上「夢觀」的基本智慧了,那麼,當自心正陷在恐懼不安、憂慮苦惱的情緒狀態時,就能夠及時的警覺而提醒自己說:

「現前當下,這一些情緒,畢竟是屬於『緣起性空』的生滅現象,它們必然是『一定會變化、一直在流動』的!」也就是說,它們根本就不會常駐不變的存在著,它們終將都會隨緣的消散掉。

經過了以上的「自我提醒(覺觀)」,於是,你將可以親自的得到證實而發現說:「隨著『夢觀』心智的提醒程度,那一些恐懼不安的情緒,將會恰如其分的得到自然的釋放、平息或化解;同時,內在的平靜與鬆坦,也將可以逐漸的被體驗得到。」

內涵三:夢中一切境界的呈現,全體都是由「夢心」所變現

在夢境裡,有自己、有別人、有山河大地,還有各種的事情和愛恨喜憂在發生。 請問,這一切自他內外的境界,它們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呢?喔,原來都是來自於「夢心本身」的變化,全都是夢心自己在自導自演、在自作自受。

在夢中,我們都很實在的「當真」在經驗著;直到醒過來時,才能知道那是一場「自心在戲弄自己」的夢幻遊戲,是不是呢?

這一個夢喻的內涵,是在告訴我們說:

「當前我們所經驗到的這一些恐懼不安的苦惱情緒,它們純粹是來自於我們自己主觀的心意在自導自演和自作自受。」

所以,當有人在提醒我們「一切一切都是夢」的時候,其中有一個內涵,就是在告訴我們說:「外界客觀現象的『染淨、美醜或好壞』,其實是依於各自主觀的分別所投射出來的!原來,並不是外在的對象在造成我們的恐懼不安;真正的主因,其實還是來自於~內在執著與習氣的本身。」

例如說,當我們的心意正充滿著怒氣或恨意的時候,整個世界就會被我們經驗成為很令人討厭的醜惡,怎麼看就是不順眼;而當心意是溫和柔軟的時候,你的世界就會顯出恰如其分的美好。甚至,當你了知身心的空性本質,而能夠放下執著的時候,那麼,你所在經驗到的世界,將會是本然清淨的。

身心世界的一切內外現象,都是依於心靈的感知而顯現的、也都是依於念想的作用而展開的,所以才說「一心一世界」;而現象界的本身,究竟會具有多少令人苦樂的影響力呢?這無非都是由各自的主觀見解在做決定的,所以才說「自導自演、自作自受」。恐懼不安的這一些心理現象,也是如此。

關於「夢喻」的三種內涵,我們就暫且談到這裡。現在,我們再來把它們做一下結論。

當有人在提醒我們說「一切一切都是夢」的時候,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以下三點的事實:

任何負面情緒的生起,都是由灰暗的觀念、或是染濁的慣性反應所造成的結果。所以要學會觀察自心的執著觀念和慣性反應,而不要一昧的怪罪外在的人情事物在影響我們;於是,你才能夠真正的找到了「情緒障礙」的根本病因,並且,主動又積極的加以對治。

情緒的本身,從生起、變化到消滅的過程,都是屬於「緣生緣滅」而「空無實性、了無自性」的無常現象。所以要能夠透徹它們是屬於「緣起性空」的真相,而不應當一直把它們當成是「實有的」、或是誤會成為是「我」和「我的」在看待。

情緒的由來,都是源於個人內在主觀的自導自演和自作自受。所以,隨著內在主觀的觀念、成見和定義在逐漸放捨的同時,客觀的世間和境遇,將會恰如其分的被經驗在「本無擾亂」與「本然清淨」中。

大家只要能夠透徹以上「夢喻」所說的三點內涵,相信都必能同意說:「日常生活中的恐懼不安,在『一切一切都是夢』的覺觀當中,確定是可以被消除於當下的。」

竹清嘉措仁波切這一段精妙的法要,除了「一切一切都是夢」之外,還有另一個重點,就是「時時提醒自己」,我們就簡要的用下列的一段話來說明與結尾。

對於「夢喻」的內涵,在已經有所明白之後,每當自心又陷在情緒障礙中打轉的時候,就記得要「提醒自己」說:「一切一切都是夢!」相信說,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都會體驗到情緒被解脫的平靜、鬆坦與開朗。而當「提醒自己」的工夫,已經運用得愈來愈自然、愈來愈平常而「時時」的程度,其實,也就是「念念如是、正念分明」而得到覺醒的證悟了。

轉貼自化育

 

 

台長: 小V
人氣(59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特別推薦 |
此分類下一篇:Hi, 堪布羅卓東由仁波切來囉
此分類上一篇:自由的迷思(線上閱讀)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