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教授(4)——檢視你自己,做一個究竟快樂的修行者
上師:尊貴的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地點:香港佛教黃鳳翎中學
時間:2011年10月1-2日
修心七要之五:修心進步的衡量標準
以上是對如何讓修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解釋。現在我們已經講完了四點,接下去第五點是修心進步的衡量標準。
與你的上師保持持續的聯繫非常重要
這是很有意思的話題,因為我們所做的任何修行,都需要瞭解一些情況,是吧?我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否則你只是持續你的修行,卻沒有任何收穫。你的修行是否做好了,它有沒有圓滿,如果你與你的老師和上師之間都沒有聯繫,卻只是按照常規修行,也從不考慮修行的標準如何,當然,你也就不太會欣賞你所做的這些修行,你或許會想,我是不是做的不好,我還沒準備好或沒時間去修行,所有這些負面的想法都會生起,不斷困擾著你。因此隨時向你老師彙報你的修行情況是很重要的,我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如果我做錯了,有什麼另外的指示嗎?為了使你的修行成功有利益,這種不斷的檢視,在你的修行中是需要的,也十分重要。
否則的話,就像我今天來到這裡,和你們分享了兩天的課程,然後我就消失了。接下來,另外一個上師又過來,教了兩三天課程,又消失了。你也不知道他們去了哪裡,所以你只是搜集了一大堆的課程,這個課程,那個課程,你列了一大串課程清單,卻從來不去修持。你根本無法去證明,這個課程是否真的對你有所助益。所以,這就是為何,要與你的上師保持持續聯繫的重要性,這樣才能使你的修行獲得成功。因此,任何修行上的衡量標準都非常重要,特別是在修心的過程中。
最究竟的見證人是你自己,而不是他人
所有的修行就只有一個目標,你可以自己總結一下為什麼你要修行。如果你體會到你的我執被降服和消除了,然後你的慈悲、愛心和虔誠心增加了,這就證明你的修行做的很好。所以這是我們每天所做的,每一個修行,唯一的檢驗標準。不要只是跟隨著傳統和規則,那沒有意義。傳統和規則需要被用來去開展你本俱的功德品質,減少你的負面情緒,這才是我們在修行中需要這些傳統與規則的原因所在。因此,諸佛菩薩,包括在印度和西藏的大師們,他們總是告訴我們要檢視我們自己,我們的修行是不是起作用了?這就是我們稱之為見證你修行最究竟的見證人。
我們說到有兩種見證人,他人的見證與你自己的見證。他人只能從你外在的行為態度來見證你,他們可以說你這個做的不好,同時言語上同樣的,他們也可以見證說,你說錯了或說對了。但是你內心的種種念頭,沒有人可以讀懂,只有你自己才能檢查你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做你心的見證人。所以噶當派的上師們教導說,最究竟的見證人是你自己,而不是他人。在這兩種見證人之中,他人的見證是不實際的,而你自己的見證才最可靠。這表明我們需要自己檢視自己,作為一個菩薩道的行者,你應該自己去檢查,我的修行做的好不好?我是不是按照佛陀的教導在做?我的修行做的合不合格?我是做錯了還是做對了?這都需要你自己來檢查,而不是靠他人。所以,最究竟的見證人是你自己。
恒常保持歡喜
同時,也要恒常保持歡喜。作為一個修心的行者,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境與障礙,但是你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修心的訓練。不論遇到什麼發生在你身邊的困難,你都要心懷喜悅,困境意味著你有機會去開展本俱的功德品質。借著修心的訓練,你能夠憶念那些隱藏的、未開發出來的品質,然後你便可以體會到一種快樂,究竟的快樂。
你了悟到快樂並不是從外界獲取而來,快樂在你自己心中。所以,外在環境不再能夠影響到你,你開始培養這種究竟的快樂,最終你也將能夠實現它。因此,這是修心的最終結果,你能夠永遠保持快樂,當你受傷時,你很快樂;當有人責駡你時,你也很快樂;當你聽到什麼壞消息時,你同樣很快樂,所以你總是快樂著。因此,你的家裡也會變得非常快樂,家裡的每一個成員,從小到大都會變得非常快樂。如此,我們就能慢慢再利益到周圍的人,我們的鄰居們,最後乃至整個國家的人們,甚至是全世界。
修心七要之六:修心的承諾
接下去說到修心的承諾,這是第六點,這裡我將做一個簡要的概括。
行者不應該帶著期冀心去修持,那是錯誤的。因為,有時你在修行中會犯一種不那麼明顯、不太可見的錯誤,像是你做修心的訓練,但是卻希望獲得名聲、地位、或他人的崇拜,或只是為了此生的福祉,這都是錯誤的修心動機。所以修心最根本和正確的動機是要消除我執,自己的和他人的執著,這才是我們修心的原因。
修心七要之七:修心格言
第七點是一切修行只有一個動機,這是最後一點,這裡將談到一些修心的總結,一些更深的指導。
修行的動機是關鍵
培養利益他人的願望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你作任何修行,短的還是長的,一開始的動機非常重要。如果你的動機是正確的,真誠的,那麼你的修行也會非常成功。如果你的動機在一開始就不正確,那麼你的修行也會往錯誤的方向走。因此,修行本身在這裡並不關鍵,關鍵的是動機,我們應該祈願通過修行可以利益到一切眾生。
修行的次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修行的品質,所以在一開始,你根本的、真誠的動機是必須要考慮的。
三種修行上的難點
接下去我們談到修行的三個難點。當煩惱或負面情緒生起時,我們總是很難察覺,所以這就是修心的第一個非常重要的難點。當然,一開始我們無法直接將這些煩惱去除,但雖然我們仍然受制於情緒的力量之下,但是依靠警覺性和覺察力的幫助,你可以開展出自己的覺知,然後你就能夠在煩惱生起的當下就察覺它。這是第一個難點。
第二個難點是,現在僅僅覺察到煩惱已經不足夠了,一旦它生起的時候,我們需要馬上就利用對治力,用修行來對治這些煩惱。如果你在煩惱生起的時候並不夠警覺,那麼你就輸了,而煩惱占了上風,因此你無法克服這些煩惱。所以第二個難點是,在煩惱生起的當下,就利用對治力。
第三個難點是,僅僅用對治力也不足夠了,你必須下定決心說,這些煩惱從此不會再出現。你應該努力和這些煩惱說再見,而不是對它們說,好吧,你可以再回來。決心讓煩惱不再回來意味著,你必須有智慧的信心,而且不只要有信心,更重要的是決心力。你必須徹底下決心不讓那些煩惱再回來。這種信心、這種承諾,也是你在修行中開展的難點。為了避免你修行的退步,決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總是很懶惰,我們總會遇到一些無法預期的障礙和種種煩惱,因此決心幫助你保護你自己,不讓修行退步。
恒修無法避免的困難
然後,說到恒修無法避免的困難。有時你會說你的兄弟姐妹打擾到你的修行,或這個、那個人打擾了你的修行。當然他們會打擾到你,因為這是你的問題,而不是他們的問題。你總是那麼心不在焉,不謹慎,所以才需要煩惱,需要這些修行的對境。
因此,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發生,行者應該需要一個非常智慧的頭腦,充滿了敏感與警覺。如果你很警覺的話,雖然那些人圍繞著你,試著攻擊你或傷害你,給你造成許多困擾,但是這些都不能影響到你,因為你已經徹底超越了這些,你完全解脫了,充滿了智慧。因此,覺察是非常好的行動,幫助你克服和避免那些突如其來的障礙。
不要依賴外境
不要依賴外境,否則的話,我認為你的問題永遠不會結束。你應該將這些外境帶入到修行中,無論是快樂的,還是不快樂的,任何你可能會遇見的對象,都把它們帶入到你的禪修中來。你的修行需要對象,沒有對象,你的修行根本無法進行。
所以說到對象,這些快樂的、不快樂的、正面的、負面的都很正常,作為一個修行人,應該要將這些對象平等的,毫無偏頗的都作為你禪修的對境。這樣你才能克服種種問題。因此不要依賴外境,而是應該依賴你自己內在的智慧。
要讓此生過得有意義
我們珍貴的人身是非常稀有難得的,所以這一生我們已經獲得了這個珍貴的人身,我們確實擁有各種能力,擁有分辨善惡的智慧。因為這種分辨力,我們知道該如何去行善,也知道如何避免惡行。在這樣的智慧和揀擇力之下,一個人應該可以將此生過得非常有意義,而不必再期待來生。所以,為了讓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我們應該去利益一切有情眾生,這就是修心教授的總結。
這次,因為時間關係,我對修心七要做了一個概略性的講授。我本人是從偉大的上一世頂果欽哲仁波切處領受的這個教導,他的加持力是非常殊勝的。接下來,我將給予藏文的口傳。(完)
桑傑年巴仁波切法語的博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