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上課講到在澳洲閉關時,澳洲的同行閉關者為了軟硬起士而起紛爭的故事。
課程中,我忽然好想吃起士蛋糕,然後我在「我好想吃蛋糕,現在吃不到就更想吃啊!」與探索「為什麼我會想吃蛋糕就一定要吃呢?」這兩種想法之間,不斷拉鋸著,這有點像,我執、體驗我執之苦、我執、體驗我執之苦˙˙˙一種思惟的循環。
故事很值得深思,即便到了要體驗修行的時刻,人與人相處仍是巨大的我執在主導。
我在想,難道要為了消滅我執而失去我的感受能力嗎?那麼,我不會失去我的慈悲心嗎?我不會變成把豐沛的感情看成都是虛無,我不會失去我的信念與虔誠嗎?
本來,這應該是我的第三個問題,但,好像這個問題問老師太遜了,因為我隨即想到,放下與當下。
我們總是習慣活在過去的美好或悲傷或懊悔,以及期待未來的美好、害怕未來的不美好中。這份執有,讓我們忘了當下、當下、當下。在當下之前,應該要先放下對過去與未來的種種懷念及臆測。
當下讓我們知足,活在當下一切都是一種隨喜。意識到每一刻都是當下,是一種不去執有的解脫。我不知道這麼形容對不對,但如果可以思惟到只有當下,而逐漸放下,未嘗不是一種不在乎我執的方式。
以我自己而言,如果我能多一點時間勤修,少貪戀睡覺與美食與看電視,這或許就是一件很大的功德了。從此刻起,我應該把眼光放在自己的身上,我需要隨時察覺那顆心的變化,是誰在主導我每一天的發展與變化,當作用力在發生的時候,當有人要搶走我所珍愛的起士時,我可以辨識出執取與捨去的力量嗎?我可以認出那是一種顛倒嗎?我可以辨識出那其實是同一種力量,是空性也是佛性的力量嗎?
當我看著我最愛的美食節目~非凡大探索時,我在想好吃的感覺這麼重要嗎?追求好吃的感覺這麼重要嗎?不好吃的感覺這麼被討厭嗎?我為什麼要愛吃好吃的,而討厭吃不好吃的呢?好與不好是誰下的定義?這個習性是打從哪來的呢?咀嚼時的專注,飲食當下的禪修,可以讓我放下某種程度的渴求嗎?
心不散亂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專注!專注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不受干擾!不受什麼的干擾?不受你來我往、碰撞與衝突、得不到與放不下的左右。
不管多麼高深的禪定,都是為了養成正知與正見。
以便幫助我們,能在解脫之道上,無障礙地成行與成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