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hotox.pchome.com.tw/s10/voyu/52/124690413010)
今晚,共接了八個新住院的患者,經過這兩個多月上班的日子,讓我有一個特別的感受是:一位剛住院的患者就等於是一個精采的小故事。難怪之前有一位醫師作家,會出一本『大醫院小故事』的書。
快接近晚上11點的時候,住了一位年近70的老阿嬤。這位阿嬤是因為肚子痛三天才來本院求診,之前媳婦雖然有帶她去診所檢查過,且醫生也都說沒有發現異常之處,但是,阿嬤仍表示身體很不舒服,所以,兒子媳婦只好帶阿嬤來醫院。剛開始,當我習慣性的詢問有關阿嬤的過去病史時,家屬會只針對病史方面詳細的告知,當談及這位阿嬤的『老年憂鬱』時,兒子和媳婦則開始了他們的抱怨…..
兒子的工作主要是衛浴設備方面的設計及施工,所以,常需要『南征北討』,鮮少在家,媳婦則也是這三個月才剛接下「會計」這份新工作,上班時間是週一至週六,孫子們也都處於就學階段,加上阿公已過世,所以週間白天只有阿嬤一個人在家,即使假日媳婦和孫子在家,也都待在家裡,很少外出。聽媳婦說,阿嬤常抱怨晚上睡不著,但是,後來發現原來阿嬤白天都在家裡睡覺,鮮少跟鄰居互動,雖然曾試過讓她參加『誦經班』或是『老人會』的聚會,但是阿嬤卻不領情,說什麼:「我又不認識人家,幹嘛要跟他們說話?」也曾想過要讓她參加老人的類似兩天一夜的短期旅遊,但是阿嬤也不願意。
阿嬤在另一半「阿公」仍在世時,其實蠻依賴阿公的,凡事都以阿公為主,但是,阿公過世之後,她就像是失去重心的老人,反倒不知該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加上兒子媳婦都忙於工作,也很少有時間可以陪她,也因此,常常造成兩代之間的衝突發生。兒子媳婦抱怨她不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她也抱怨兒子媳婦不陪她…於是,阿嬤為了想要引起孩子的注意和關心,便開始了許多身體方面的不舒服。我想,這種情形在日據時代前後出生的婦女來說應該蠻常見的,因為當時的社會要求女性「三從四德」;在習慣了這種「沒自己」的生活模式,日後怎麼可能會調適的過來呢?!雖然不是所有的個案都是如此,但我相信這種比例應該蠻高的才是。
這個阿嬤的家庭問題點在於什麼?其實是雙方在相處過程中,缺乏了「關心」和「愛」的成份在裡面,如果兒子媳婦對阿嬤多了「關心」和「愛」,他們應該會利用假日主動陪阿嬤出去走走,平時下班回到家也會多利用時間和阿嬤說話,多一些呵護,如此相信阿嬤的所有「病痛」也就不藥而癒了;阿嬤如果對孩子多了「關心」和「愛」,相信她會更懂得讓自己過的更好,而不是一再『製造問題』讓孩子替她操心。豈不是?!
人與人相處,其實是不斷的學習和適應^_^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