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0-06 14:43:51| 人氣2,526|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讀書心得--半生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是我的第2本張愛玲...

故事大約是1937年 813淞滬大戰的前後數年間
發生地點 大致上是 ’上海’ 和 ’南京’

’南京’是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大陸城市
江蘇省的省會
也著名的古城 (古稱 今陵 江陵 石頭城...)
我去過的著名景點有 夫子廟 玄武湖 紫金山...

用大陸用語來形容
南京的交通很’緊張’(意思是’繁忙’)
書中人物的思想挺’封建’(意思是’保守’)

劇情大致上是...
男女主角年輕時在上海相愛
女主角的姐姐想要妹妹當代理孕母
男主角為了繼承家業而猶豫是否要放棄愛情
惡姐姐欺騙妹妹而讓她懷了姐夫的小孩
也和男主角斷了音訊
男主角娶了遠房親戚
多年之後男女主角在上海重逢...

我的感覺是
各人物都想太多了
說話都很小心且帶著弦外之音 (這很可怕)
類似政府公文 或是 高階主管的談話...
舉例來說...
”經過了這幾個月大家共體時艱的日子,” --> 意思是’加班沒有加班費的日子’
”在充分的討論之後,” --> 這句話是說’要死大家一起死’
”我想,大家都很清楚了...” --> 到底清楚了什麼???

書中某些情節總是不斷地上演
在文字中
在電影中
在真實生活中...
”太劇烈的快樂和太劇烈的悲哀是有相同之點的--同樣地需要遠離人群”
” ’酒在肚裡 事在心裡’ 中間總好像隔著一層,無論喝多少酒,都淹不到心上去”
”自己掘的活埋的坑”

有些情節我覺得太過不合理
不是我喜歡的
尤其是親人間的傷害...
這算不算是’灑狗血’呢?

要注意喔...’灑狗血’ 是劇情片,
但’灑黑狗血’ 就是僵屍片了 呵呵

看完了全書...
書名<半生緣>的意思是指
前半生相遇的緣分嗎?
還是作者沒有說出來的後半生呢??
那...我們呢? (紅著臉 玩手指...)

下一次的旅行,主題除了 風景 或是 美食 之外...
我再到南京
或再去上海,探尋 虹橋路 虹口 錦江 及 跑馬廳
或去香港找傾城之戀...的書...^^
我想那應該是為了...”張愛玲”



台長: 屋頂上的游擊手
人氣(2,526)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Books |
此分類下一篇:讀書心得--在我們的時代
此分類上一篇:讀書心得--那些人那些故事

阿楨
《半生緣》

你在前評<她消失在海上>所言仍不足,因張愛玲長篇小說的文字欠魅力:

「和但漢章改拍張氏的《怨女》、許鞍華的《半生緣》一樣,丁亞民的《她從海上來》太遷就文學名著,是很難拍出神的,關鍵原因是搞混了文字與影像魅力的不同。這點張藝謀就是行,不論是《紅高梁》《菊豆》《大紅灯籠高高掛》甚至是《英雄》《十面埋伏》都能發揮影像魅力。」

誰理你「文字與影音魅力的不同」?「在電影和電視劇版本的《半生緣》相繼推出後,音樂劇的優勢便顯現出來(2004年由國家話劇院製作、內地與港臺三地合作)。來自香港的導演胡恩威說,“對我來說,《半生緣》的動人之處從來不是情節,而是在於人物的心理描寫。為了要讓這一特色站到前景來親自對觀眾說話,導演冒著被罵“只會背書”的危險,將演出的主體放在原著的文字上,希望能讓觀眾在聆聽中看見大量豐富的畫面,用想像來看戲。因此是一齣表演念書的戲。演員不像是在演角色,倒更像是在面對自己、面對觀眾朗讀《半生緣》。」

少自吹自擂了!別說「話」劇沒舞台魅力,就連「音樂」劇也喪失了音樂的原創性旋律與節奏之美,使聲音的魅力消失於敘述劇情的唱詞。

那電視版《半生緣》豈非更煽情了?難怪有人會藝評如下:「張愛玲下筆細膩,無論是貴族世家的奢靡風氣,還是小市民的生活悲酸,都能準確描摹,而且分寸感極佳,尤其是那種感傷迷亂的情緒,十分耐人玩味。電視版《半生緣》無論是氛圍的營造、情節的設置都與原小說相去甚遠。 導演胡雪揚說:“電影版比原著還要濃縮,電視版則要鬆散一些。電影可以將原著含蓄的內容帶過,但電視劇卻必須要將其呈現給觀眾,甚至將隱含的情感放大給觀眾。” 然而與電影不同的是,電視版《半生緣》講究以更加直露、渲染的手段演繹張愛玲筆下的情感世界,演員的表演特別直白,尤其是對顧曼楨與沈世鈞的情感刻畫,由林心如、蔣勤勤兩位瓊瑤的愛將挑頭,自然地帶有幾分瓊瑤劇的味道。」

我實在懐疑這些人到底有沒通讀比較過張氏的短長篇小說,長篇《半生緣》《怨女》分別來自短篇<十八春><金鎖記>,就文字藝術的魅力而言,長顯然不如短,尤其《半生緣》長達三、四百頁,囉囉嗦嗦、婆婆媽媽,再加上傳統章回言情小說式的對白,簡直不忍卒睹。

這麼說來,許鞍華將情節聚焦於變調的愛情與親情是可取的了?香港的石琪影評如下:
「我覺得《半生緣》許鞍華拍得比預期好,拍出相當不俗的懷舊風味,不少場面細緻可觀,而且演員形象好,吳倩蓮特別出色。全片做到流麗曲折,不會沉悶,許\鞍華處理愛情文藝無疑勝過以前幾部。不過,我覺得這故事最突出亦最別扭的,就是女人的「小心眼」。片中女人不斷與女人作對,越親密越可怕。親姐陷害親妹,母親祖母也不幫女主角謀求幸福,男家母親又擅自燒掉求救之信。可以說,打擊女主角最重要的不是命運與環境,而是其他女人一個一個使她陷於悲劇。想不到女人原著、女人導演的此片,簡直有點「反女人」。

比起張藝謀的《大紅灯籠高高掛》只能說說平平,而且以女性主義來評張愛玲的小說和電影根本不懂何謂文學與藝術。
2007-03-29 21:14:51
屋頂上的游擊手
您認真了...(汗)
2007-03-29 21:46:40
悠悠
你有空也可看看上面仁兄的言情小說
在他的網頁~^^
2007-05-26 19:10:58
版主回應
我知道的
有時會去拜訪
2007-05-26 19:14:3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