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是否也有過賴床的時刻呢?某些明明天氣好得不得了的早晨,太陽暖暖地曬進房間裡,可是前一天才為了工作或家事而奮戰到晚,於是瞌睡蟲大勝鬧鐘小天使-萬般只求,讓我多睡五分鐘吧!
是的,孩子爬不起床時,就是這樣的心情,而且比大人更難受。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孩是比大人「更本能」、「重歡樂」的生物,所以他們抵禦生理睡眠需求的心也更堅強。加上在時間概念建立前,孩子起床的時間往往不是自己控制的,這種「非自願性起床」的狀況,就讓孩子特別容易在起床時鬧脾氣囉!
看完這樣的說明,許多家長可能就明白,要長期解決起床鬧脾氣的做法,當然是讓孩子早睡早起、睡眠前不做情緒激烈的遊戲和運動、創造孩子起床後的期待,並且在孩子建立時間概念後,能讓他們自我管理上床與起床的時間、設置鬧鐘……只是,在一切進入孩子自我管理的美夢前,家長遇到孩子起床鬧脾氣,該怎麼辦呢?
孩子可能這樣想:表達能力尚未成熟
大人的起床氣,可能在起床後潑潑冷水、吃頓早餐、找心愛的人罵個兩句……就沒事了。從心理學上來看,孩子因為大腦發展的關係,「腦袋懂的比能表達的多」,即使起床後一肚子不開心也表達不出來,只感覺全身都不對勁,不想要人家碰、不想要人家問、更不想和人講話……此時,當大人觸犯了這些「不想」的原則,孩子自然大哭大鬧、揮手踢腳樣樣來。
容易陷入惡性循環的爭戰小孩的揮手踢腳,有時會傷到別人、傷到自己。雖然這對孩子來說是表達與發洩的一種,但在大人看來卻像是發作的小惡魔,容易引發一早趕著上班的慌亂感。在這種狀況下,有些爸媽可能選擇牽就、在孩子哭鬧下仍幫他們把生活瑣事打理好;有些爸媽自顧不暇,大吼或挫折感也跟著來。
在這樣激烈的早晨,發脾氣後所感受到「爸媽也發脾氣」的反作用力,有時會讓家長和孩子陷入惡性循環的爭戰中:家長覺得,「為你做這麼多,你還不領情?」孩子也覺得,「叫你不要過來,你怎麼都不懂?」起床一件美好的事情,就變成名符其實的「起床氣」-起床了,親子一起生氣。
家長可以這樣做:觀察孩子的「本來習慣」
雖然孩子的習慣可以建立,但這不代表孩子的個性本質,可以或需要被「轉變」。面對起床氣,許多家長往往請問專家、老師,然後拿了許多五花八門的方法試驗在孩身上-結果有用固然是好事;結果無效,不只父母感到挫折,那些提出辦法的人也跟著失去效用。
其實,要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首先還是得要了解孩子本來的習慣。例如,有些孩子起床後不高興,他的習慣是坐著不動,嘴裡還要哀號兩聲;有些孩子的起床氣則是發呆、動作像烏龜一樣慢-說真的,這些一點也沒有礙到別人,讓他這樣鬧一下、慢一下又何妨呢?觀察孩子的習慣、並讓他遵照自己的習慣,是處理起床情緒問題最重要的一步。
父母的作為要建立在孩子的本質上
當然,家長們往往擔心起床時哭鬧、動作慢吞吞的孩子,會趕不上娃娃車、或害大人上班也來不及。這時,不妨來個「五分鐘原則」:
• 五分鐘等一等/告訴孩子:「我知道你沒有睡飽,起床不舒服,我再讓你坐一下、睡一下,等一下會來叫你。如果等一下叫你還這樣,我就要生氣囉!聽見了嗎?」
• 下指令要清楚/最重要的是,即使孩子正在生氣,家長說這段話時,仍要要求孩子看著你的眼睛:「看媽媽,寶貝,看媽媽。」
羅馬非三天造成,拆掉羅馬也不能只有三天
搭配孩子的起床管理,家長的確可以自行創造許多親子小遊戲,只是有一些特別的原則:對於起床時已經在鬧脾氣的孩子,因為大多是身心不舒服的關係, 用上述的「五分鐘原則」就行;如果孩子的情緒已經比較舒緩,或是起床時是在伸懶腰、賴床的那種,就很適合玩個簡單的小遊戲把孩子「鬧醒」。
例如,「是哪個小蘿蔔還在睡覺啊?我要來拔蘿蔔囉!」「這個春捲怎麼還包那麼緊啊!我要來打開春捲皮囉!」起床,也可以很開心,孩子在這種歡樂的氣氛下,也容易自動自發、生活自理。
當然,處理孩子起床問題,除了需要觀察力和魄力,還要和孩子比情緒耐力。如果孩子起床氣的問題已經積習已久、一時間難以搞定,家長更要知道,起碼要天天嘗試、把持一致原則,快則一個月、慢則三個月,你一定會看到孩子在父母包容與了解下所產生的改變。
這些不能說或做/
• 「你再不起來就自己待在家裡!」
• 和孩子說好再睡五分鐘,卻容許他多睡好幾個五分鐘!
• 天天因為孩子賴床,就幫他打理好所有事情,而不用自己面對上課遲到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