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1-06 21:44:39| 人氣2,0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腦血管通暢,遠離中風威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國語幼兒月刊幼幼版>

腦血管通暢,遠離中風威脅
常春月刊 │ 2010-01-01 文╱張容
 
 
腦血管通暢,遠離中風威脅 清晨5點,已經早早起床的李伯伯準備好出門去運動,才走到公園沒多久,突然眼前發黑,右邊手腳傳來一陣抽痛,一陣天旋地轉後,李伯伯就不省人事了,一起運動的同伴趕緊將他送醫,才知道原來是中風了。
菸齡超過20年、五十多歲發現有高血壓後一直沒有好好控制,發生中風其實不應該意外。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的李伯伯,終於知道不能把健康視為理所當然,幸好恢復得不錯,只是走路變得慢一點、說話有點不清楚、暫時沒辦法盡情打一場最喜歡的高爾夫球……。
微寒的清晨、高血壓、抽菸,這些都是引發李伯伯中風的重要因素。
每年12月到2月是發生中風的高峰期,與季節交替時氣溫的突然變化有關,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新增3~5萬名中風患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彰化基督教醫院前神經內科主任巫錫霖表示,氣溫突然下降時,會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導致腦血管破裂而造成出血性中風;而因血栓等因素造成堵塞的缺血性中風,則與季節無關,但較常發生在清晨。
門診中,巫錫霖經常再三提醒患者注意溫度變化,像是泡溫泉、三溫暖要特別小心,出門前先動一動,讓身體變暖再走到室外;他常常說:「還沒覺得冷就要多穿一件衣服,還沒感到熱就要先脫一件衣服」、「清晨太冷時不要太早出門,最好等看到太陽再行動。」


腦部缺血 最常見的中風類型

腦中風可分為出血性及缺血性兩大類。
出血性中風是指腦血管破裂出血,通常在工作、情緒起伏時發生。
缺血性中風是腦血管硬化使血管變狹窄,產生血栓堵住血流,造成腦部缺氧壞死,特別容易發生在睡眠或剛睡醒時,和腦出血不同;另一種可能是心臟或其他地方的血栓或雜質,順著血流來到腦血管造成堵塞。缺血性中風的病患若能在發病的三小時內注射溶解血栓的藥物,約有三成的中風患者的症狀可以恢復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康復。經過治療後病情穩定的患者,可合併使用銀杏葉萃取物等藥物,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避免發生缺血現象。
在中風患者中,缺血性中風的比例占70~80%,其中大約30~50%在發病前曾有俗稱小中風的「暫時性腦缺血(TIA)」症狀,包括突然頭痛、身體半側失去知覺或無力、講話結結巴巴或說不出話、視覺出現問題、失去平衡感或方向感、甚至打哈欠……等,可能的異狀很多種,過一段時間(通常不超過24小時,或甚至只有幾秒鐘)就恢復,有些可能造成腦部永久性的傷害,但因為受損範圍小,不影響正常功能。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立奇表示,如果親友發生類似症狀,可以做以下三個簡單的要求:
1.請他作出微笑表情
2.請他說一句簡單的話,例如今天很開心
3.請他高舉雙臂
許立奇表示,如果有任何一件事做不到,中風的可能性很高,應盡速送醫請求專科醫師協助。
換個角度來說,小中風可以視為身體發出的求救警訊,讓我們有機會補救。根據衛生署統計,40歲以上人口平均每9人就有1人發生過小中風,這些人日後發生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十倍。
和上述有先兆的狀況相比,更糟糕的是無症狀的中風,因為無聲無息,容易讓人忽略了未來可能發生大中風的危機,根據Framingham心臟研究的新發現指出,中年人發生無症狀性腦梗塞(silent cerebral infarcts,SCI)是有症狀中風的五倍;美國中風協會2009國際中風研討會中的研究顯示,65歲以下者SCI的發生率是4.7%,有症狀的中風則是0.9%,這些統計數字告訴我們,只有靠定期健康檢查,掌握與中風有關的危險因子,才能達到預防中風的目的。


改善血液循環 慎防二次中風

值得注意的是,中風後大約只有10%的患者可以完全恢復,大部分患者留下程度不一的後遺症,例如單側肢體障礙、發聲困難、視覺障礙,甚至行為個性改變……等,影響患者的工作能力,無法自己處理日常生活需求,是造成老年人生活失能最主要的原因。
除了因為中風後遺症影響生活品質,更可怕的是中風患者在五年內發生二次中風的機率達30%,長期來看,曾經中風的患者日後再度中風的機率更是一般人的8~20倍,而且後遺症比第一次發病更嚴重,死亡率亦高達四分之一!然而中風患者的回診率並不理想,將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出院後6個月內並未規律回診,其中2.6%的個案在短時間內再度發生中風。
由於中風後患者往往需要長期照護,造成沉重的家庭及社會負責,根據2003年《藥物經濟學月刊》(PharmacoEconomics)指出,英國國家醫療服務(NHS)在每一位中風病人身上的花費估計約為新台幣948,972元;若將非正式醫療成本計算在內,整體花費則增至新台幣1,823,110元。這也是銀杏葉萃取物受到注意的原因,因為研究顯示,它能降低及預防中風對腦部所造成的傷害。
2008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表的一篇老鼠實驗指出,連續7天服用銀杏葉萃取物的實驗鼠以人為誘發中風後,腦部受損程度比沒有服用銀杏葉萃取物的老鼠少50%;另外,沒有預先服用銀杏葉萃取物的老鼠在誘發中風後服下銀杏葉萃取物,亦可降低腦部受損情況。
因為安全、無副作用,同時透過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及抗氧化作用,能改善中風患者生活品質,銀杏葉萃取物成為醫師臨床上廣泛使用的藥物。
尤其是針對上述中風後常見的問題,例如腦部血液循環不良,有頭暈、手腳麻、走路不穩……等症狀的患者,臨床經驗顯示,合併使用銀杏葉萃取物的效果良好,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及血液黏稠度、提升氧氣供應、減緩腦細胞受損,改善中風患者日常生活照顧能力。
許立奇的病人中有位高齡87歲的老榮民,就有暫時性腦缺血(TIA)症狀,曾因心血管疾病放置心臟支架、內頸動脈中度硬化,因為常覺得頭暈,經超音波檢查後發現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這是引起眩暈最常見的原因。頸動脈及椎基底動脈是負責供應腦部血液的兩大管道,一旦這兩條血管循環不良,自然會引發各種不適症狀,埋下腦部健康的危險警訊,甚至嚴重到發生中風。
針對老榮民的問題,許立奇開立保栓通Ⓡ及有助改善腦部血液循環的銀杏葉萃取物 循利寧Ⓡ,長期服用幾個月後,患者的症狀就有明顯的進步,不但不再頭暈,病人日常活動能力也改善了許多。
醫師所處方的藥品級銀杏葉萃取物EGb761,源自德國,為醫生常用於改善腦部及週邊血管循環治療之藥物,也是榮總、台大、三總及彰化基督教醫院等醫學中心之常備處方用藥。
值得注意的是,坊間打著「銀杏」名號的產品很多,但一般食品和醫院處方的藥品級銀杏葉萃取物EGb761,成分及效果無法相提並論。


控制血壓 遠離中風危險因子

中風其實和心臟病很像,都是血管出問題,只是發生的部位不同,所以兩者有共同的危險因素。許立奇表示,排除年齡、男性、種族、家族史等不能改變的因素外,抽菸、喝酒、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可以控制的危險因素,則是我們應該努力改善的目標。
尤其高血壓是腦中風最大的危險因子,國人出血性中風比例高於歐美國家,原因正是因為高血壓控制不理想,根據一項高達十萬人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每降低10mmHg的血壓可減少一半中風的風險。而高血脂則容易產生血栓、堵塞血管,治療高血脂不只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研究顯示低密度膽固醇(LDL-C)降低30%,中風機率減少29%。
而對於曾經中風的患者來說,除了要小心預防二次中風,中風留下的後遺症及肢體殘障也需要照顧及復建治療,才能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延長壽命。巫錫霖強調,雖然中風病人有時因行動不便而限制了運動機會,但如果病情恢復得不錯,他會鼓勵病人多運動,即使最簡單的走路也是很好的運動,可以讓心血管系統變得更健康。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322期】

台長: 心羽
人氣(2,01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New Life |
此分類下一篇:研究:危機感提前到來 35歲成為新中年世代
此分類上一篇:縫衣針挑痘 頭痛臉腫嘴也歪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