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孝經聖訓──【孝子逢人就勸孝】的啟示
31【孝子逢人就勸孝】
萬家生佛 親親長長 洽于民心天運彰
冥玄尊性 親仁善鄰 修齊治平眾囑望
菩薩跡襲 親愛成誠 援溺濟危察探詳
道貌慈嚴 親和力事 理智融諧淨德揚
謹身節用 親賢遠佞 坦率無爭輔贊襄
母光分靈 親召閉疏 視重大體惜恩賞
宏儒碩覺 親炙秉彝 感佩昌導積志昂
良伴協弼 親歷歸程 慎始敬終遞史章
實事求是 親聽誓愿 所成豐穰報穹蒼
撫綏四方 親迎寅畏 威風祥麟丕孝仰
──恭錄百孝經聖訓──
文/張秀清
在你出生前一刻,產房外父親神不守舍不停來回跺步,不時仰望天花板口中唸唸有詞祈求諸天保佑,
這是充滿生機的一刻,期盼你的平安到來,準備分享你生命存在的喜悅。
那一刻,你誕生哇哇地哭了,父親如釋重負地笑了,諸天皆喜悅你的來到,
並賜福最好的禮物──使用五種官去感覺和感受,將在你的成長的過程中,
去經歷有愛、開心、發笑,哭啼......,非常自發地,笑時笑得開心,
哭時哭得充滿。這就夠讓父母隨之快樂、高興,或是焦急、煩惱,
在在都盈滿父母的心。你的誕生即自然順行的首次行孝父母。
「你的出生與存在,天已賦予孝心與感恩。」原來上蒼早已安置在人的本性。
只是人們忘了這個真理的存在。
「孝」的啟示「是讓父母在享受生命而不是忍受生命。」
不管你年歲增長父母眼中的你永遠都是他們心肝寶貝,
將以「歡喜心」與你分享成長的每一刻,
並以有限的生命去包容、體驗這每一段歷程的考驗,
不只是盈滿你的成長,同樣的,父母也伴隨著你的成長去發現,
不斷的學習,並認識新的價值觀,時間如河流願如水上不起眼的小泡沫;
經流過每一個境、每一個情、每一個景、每一個因緣,
充盈在生命並盡興生活,及至凋零來珍惜一世的因緣。
世間第一法「報父母恩」,就是孝道。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道,仰見東方星辰云:
「善哉!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
成佛後,即以七個分身去講華嚴經。
第一分身即到母親跟前講述華嚴經,以報答父母的因緣結合,
有了肉身才有修行機會,並修成正果,永世與父母同沐於道。
我們未能比照佛陀大慧根得修成正果,以講經來報父母恩。
但行孝過程中培養出「孝」三種基本精神:
「人本」、「人文」、「人道」,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無所求感恩去反哺。
「人本態度」最基本態度,表示不落時代文明,
體驗生活的一種真學習諸仙佛菩薩一貫秉持「以人為本」來渡化眾生,
並未以神格格化之不可知或光怪陸離的境相施捨予裟婆眾生。
觀世音菩薩以「人」為得度者,化成「人」身慈悲渡化。
真如「崇德」先軀者─不休息菩薩─為道忘軀的整個歷程,
非常了不起令人動容。祂的先覺洞知,妙觀「眾生道親皆可圓滿成道。」
不顧未知險阻魔考,毅然地渡海傳道,以「人本」的無私、無我和道親們一起捨自我的修辦道務。
從不居以偉大的領袖、或天縱英明之我慢,而是溫文儒雅、和藹可親如慈母。
在祂敦勉所有的言行邏輯? 都是以「人本」的態度來啟發我們根性,
看到的是她的個人,而不是神格化;乃是她具大智慧和大慈悲的「人」。
縱使祂得道歸理天,離開「人」的位置而站在「神」的位置,
仍繼續以「人本」態度護持著我們推動修辦道務並鼓勵著向前邁進。
「人文態度」若沒有過孝順父母的經歷,便體悟不出與父母間真實密切關係,
使我們成為有覺醒、有文明的人。佛陀云:「世間眾生皆為我父母。」
意指在經歷幾千萬萬世輪迴投胎累世中,所有的眾生都可能是我父母過,
而我也有可能過眾生之父母。整個地球、宇宙的每一個生命,
在大自然「生」與「滅」的輪轉,都有可能互為你的父母或子女。
觀想著這種的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性,會有極深刻的體悟。
必然會發現,無分貧富貴賤或乾坤,皆立足在平等基礎無二別,
只是表相看起不一樣而已。那麼,人與人是不是要有更好的對待呢,
啟發人道,廣及世間皆眾生,即所謂「人道精神」。
行孝如是修行,就是把心入一種境界,專注眼前此刻,
重視每一刻行入的態度來孝順父母,會體認到是有好事與好報。
好事是因,好報是果,還是在因果裡面,並沒超脫因果輪轉。
求道、修行就是斬斷一切的無明與因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行孝不要想去是做好事得好報,否則因起果報就存在了。
心入、行入無所求任何好報或利益,因果就不存在。
如果起了念頭,便只是一個相,一個因果的輪迴,算是福報而已。
【孝子逢人就勸孝】「崇德人」本為孝,
處處勸化大家一起來行孝,不是為了圖得福報、或功德。
心「住」無所求之菩提境,
融入生活開心享沐道中以「人本」、「人文」、「人道」之態度與精神,
建立品格來面對生命之緣「如實知自心,自然順行孝道。」
此乃天賦人心的殷切,「如實」報答對父母養育之恩義,感恩與天齊。
------------------------------------------------------
圖文資料來源:網路轉載
歡迎分享~
------------------------------------------------------
┌─────┐
> 百孝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