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1-25 09:14:13| 人氣32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135則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35則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 沈建德

自由廣場「台灣自古不屬中國」系列,讀者頗有回響,筆者也想與大家分享一些成果。

事實上,本人光從三百本「台灣文獻」,就找出了一百三十五位前人話語,其中有的是皇帝,大多數則是來台的滿清大官,也有明朝遺老,他們異口同聲「自古台灣不屬中國」,詳見一九九八年三月初版拙著《台灣常識》或http://www.taiwannation.com.tw/topic011.htm「自古獨立」章。

例如,避難台南在善化(立碑)終老的明朝遺老太常寺少卿沈光文東吟社序:「閩之海外有台灣,即名山藏中輿地圖之東港也。自開闢以來,不通中國」。又如沈葆楨(福建台灣奏摺),光緒元年,台北擬建一府三縣摺:「竊惟台灣,始不過海外荒島耳」。這兩位在台都有後代,前者在雲林大埤,後者為「外交部政次」沈呂巡,求證不難。

事實不只如此,中國在一九九三年發表的「統一白皮書」、二千年的「一中白皮書」,翻成七種語言統戰全世界,其所引的證據是三國時沈瑩的《臨海水土志》,說這是「世界上記述台灣最早的文字。西元三世紀和七世紀,三國孫吳政權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後派萬餘人去臺」,以此理由主張自古台灣屬於中國。

但我們要提出反證。假使三國時台灣就是中國的,為什麼一一三七年南宋時,地圖仍沒有台灣?現存西安碑林的「華夷圖」(見拙著《血統源流與國家定位》第二版第五十一頁),圖上南有海南島、北有朝鮮,獨漏台灣。為什麼?

(作者為留美企管博士,前中興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那種說法才經得起檢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想得到台灣做為軍事基地,以與
美、日爭霸太平洋,而中華民國想繼續佔領台灣以無
窮貪污與揮霍,都聲稱,在歷史上,自古台灣原就是
中國領土一部分。
  其正式的文件如下,其內容的真實性應予檢查、
揭發:

1993年8月31日「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問題」白
皮書


  1993年8月31日,中國向全世界發表,「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問題」白皮書,其第一節說,「台灣古
稱夷洲、流求。大量的史書和文獻記載了中國人民早
期開發台灣的情景。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以前,三國時
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誌等,對此就有所著述」。這一
段,是「自古台灣就是中國領土一部分」典型的說
詞。

2000年2月21日「 一個中國政策」白皮書

  2000年2月21日中國國務院又發表「 一個中
國政策白皮書」
,又說,「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有關台灣的全部事實和法律,都證明台灣
是中國的一部分」。

2000年5月20日「國統綱領」

  2000年5月20日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就職後,保證
不廢除「國統綱領」,亦即保留「台灣是中國領土」
的原則。因為1991年3月14日「行政院」通過的「國統
綱領」明示,「大陸與台灣均是中國的領土」。

檢驗古書記載

  為了澈底釐清台灣和中國的關係,以擺脫中國的
糾纏和中華民國的非法統治,恢復台灣主權,在此我
們不只要討論一千七百多年以前的中國古籍,更要把
在台灣的中國人所曾經提出的,最早的,四千多年前
夏禹時的「夏書禹貢篇」拿出來討論,澈底檢驗所謂
的「中國人民早期開發台灣的情景」,讓真相呈現使
中國人心服口服。

檢驗古人的說法

  另外,我也要舉出135位古代的中國人,或者住在
中國的人,從皇帝到作家都有,做為證人。他們都不
約而同的說,自古中國不知台灣在何處,更不用說收
入版圖!這些人的話,證明了江澤民及「國統綱領」
胡說八道!

檢驗滿清據台範圍及其血統

  滿清入侵台灣長達212年,但它的控制範圍僅及沿
海地區,而且沒有設省,直到讓給日本前7年,光是這
點就足以證明台灣並非滿清的領土。而滿族有它自己
的歷史並非中國人,所以,即使台灣是滿清的領土,
也不是中國的領土。

作者:沈建德,留美企管博士,前中興大學企管系副教授。自費專職研究台灣主權,及相關的史地、政治、文化、血統等問題共10年。現為台灣國臨時政府總召集人。 Fax:08-753-6335 

第一部分 檢驗古書記載

1.夏書禹貢篇記載:
 「島夷卉服,厥包橘柚鍚貢,沿於紅海,達於淮
 泗」。
 中國人的解釋是:島上產橘子,當然是指台灣。夏
 書有此記載,當然証明了中國人早就知道台灣在什
 麼地方。幼稚可笑!
2.列子湯問篇「夏革」記載:
 「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為無底之
  谷,其下無底,名曰歸虛。其中有五焉,一曰岱
  興,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來
  云」。
 中國人的解釋是:由「岱興」、「員嶠」各取頭一
 字組成「岱員」。「岱員」和台語的「台灣」相
 同,因此「夏革」所言必定是指台灣。
3.山海經之海內南經記載:
 「伯盧國、離耳國、彫題國、北胊國、皆在鬱水之
  南」。
 中國人的解釋是:離耳國似指海南島,而彫題國民
 黥面紋身,類似台灣山胞,故彫題國必定是指台
 灣。
4.史記秦始皇紀記載:
 「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來、方丈、瀛洲,仙人居
  之云」。
 中國人的解釋是:三山依北而南排列,蓬來為日
 本、方丈為琉球,瀛洲當然是台灣。 
5.漢書地理志記載:
 「江南多濕,丈夫多夭,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
  二十餘國,以歲時來獻見」。
 中國人的解釋是:東鯷和彫題音相似,彫題既指台
 灣,東鯷不是台灣為何?
6.三國志孫權傳記載:
 「將軍衛溫遣諸葛直以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
  洲,亶洲在海中,所在絕遠,不得卒至。但得夷
  洲,數千人而返」。
 中國人的解釋是:亶洲,有人認為是海南島或菲律
 賓,而夷洲為日本或台灣,不敢確定。
7.沈瑩「臨海水土誌」記載:
 「夷洲在臨海東南」,「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
 ,「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齒」,「戰得頭,著首
 還,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頭差次挂
 之,歷年不下,彰示其功」。衛溫、諸葛直到達夷
 洲後,「士眾疾疫死者十有八九」。
按:本書成於公元268至280年之間,所描述者和台灣
  山胞、平埔的習慣相同,是「孫權傳」的旁証。
  但「台灣大年表前編」卻說,「徐福率童男女往
  夷洲及亶洲」,顯然夷洲及亶洲是日本的島。
  又,今在日本熊野山有徐福墓,附近有蓬來山及
  秦家村。依此看來,夷洲及亶洲是日本而非台
  灣。

8.隋書東夷列傳記載:
 「琉球國居海東,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
 「將軍陳稜要求土著投降,被拒,遂擄其男女數千
  人,載軍實而返」。
 中國人的說法是:這當然是指台灣,所以彰化有陳
 稜路。但有學者認為是琉球或澎湖。
9.元人馬端臨的「文獻通考」記載:
 「琉球國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煙火相望,水
  行五日而至,旁有毘舍耶國,語言不通,袒裸盱
  睢,殆非人類」。
按:到底毘舍耶國是菲律賓還是台灣,中國人自己也
  不清楚。

10.鄭舜功「日本一鑑」記載:
 「台灣為小東島,小東島又稱小琉球,而小琉球就
  是台灣」。
11.周寀於明萬曆17年稱台灣為小番。
12.1603年陳第「東番記」記載:
 「東番從烈嶼諸澳,乘北風一晝夜至澎湖,又一晝
  夜至加老灣(有學者認係台南附近),近矣」。
按:此時台灣的地理位置及名稱已可確定。而明既稱
  台灣為「東番」,顯示台灣不屬大明帝國無可爭
  辯。

13.「明史」記載:
 「雞籠山在彭嶼東北,故名北港,又稱東番,去泉
  州甚邇」。
按:雞籠山可確定為今之基隆,但又稱北港、東番,
  而東番是指台灣,北港在雲林。若以今視昔,必
  一片混亂。下同。

14.「蓉州文稿」記載:
 「台灣係海中番島,昔人所謂乾坤東港,華嚴婆娑
  洋世界,名為雞籠」。
15.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
 「彭湖為漳泉之門戶,而北港即為彭湖之唇齒,失
  北港,則唇亡齒寒,不特彭湖可慮,漳泉亦可憂
  也。北港蓋在彭湖之東南,亦謂之台灣,天啟以
  後皆為紅夷所據」。
16.「台灣通誌稿史略」記載:
 「元世祖征日本後,置巡檢司於澎湖,未涉及台灣
  本島」。
 中國人的說法是:澎湖也是台灣。所以為了「認識
 台灣」教科書漏列「元置巡檢司於澎湖」,李慶華
 及中國統一聯盟就群起而攻。事實上,元是蒙古人
 的國家,若真有設巡檢司於澎湖,則中國及澎湖地
 位相同,都是蒙古的殖民地,澎湖當時是蒙古的,
 並不是中國的,有沒有設「巡檢司於澎湖」和中國
 何干?

  從上舉16例可見,不但「中國人民早期開發台
灣」沒有根據,而且連到過台灣也沒有,若有,只是
劫掠而非開發。
  再從古籍稱呼「台灣」為某某國、夷洲、東番、
小番等來看,中國明顯的視台灣為另一個國度。另
外,中國人對台灣的方位、名稱模糊不清,連專門研
究的學者也無法分辨,這是自古台灣不屬中國的絕佳
旁証。
  最直接的證據要算宋高宗紹興7年(公元1137年)的
「華夷圖」,上有韓國、海南島獨缺台灣,證明當時
中國仍不知有台灣。大明皇帝於嘉靖33年(1554)請航海
先進葡萄牙人畫台灣地圖,所畫的是四方形的土地(見
拙著「台灣常識」第355頁)。可見,時至1554年中國對
台灣仍茫然無知,自古台灣怎麼會是中國的?
  最諷刺的是,儘管中國人為了併吞台灣藉古籍假
造台灣自古屬中國的証據,本人卻從300本中國古書
中,輕鬆的找出了135位古人,皇帝、文官、武將、作
家都有,異口同聲的說,自古台灣不入中國版圖!這
些被找出來作證的多是中國人的老祖宗,舉例如下。
面對他們的證詞,江澤民等現代中國人,顏面、尊嚴
盡失,不知還有何話可說?

第二部分 檢驗古人的說法
「中國」的古人都說:自古台灣不屬中國
陳第:1603年說【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
鄭經:1663年說【東寧與中國版圖渺不相涉】。
黃宗羲:在明末曾言【台自破荒,不載版圖】。
康熙皇帝:1683年【台灣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
     損】。
郁永河:1698年【台灣迄未與中國通一譯之貢】。
雍正皇帝:1722年【台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
證據: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的台灣文獻叢刊。


 不但古人說,自古台灣不屬中國,連毛澤東、周恩來也都認為台灣不屬中國

(1)孫文聲明支持台獨
孫文說:「在台灣的中國同胞被日本壓迫,我們必須
     鼓吹台灣獨立,和高麗的獨立運動互相聯
     合」。
西元1925年「孫中山與台灣」書中轉述。

(2)毛澤東蔣介石也表示支持台獨

毛澤東

  「如果朝鮮人民希望掙脫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枷
鎖,我們熱烈支持他們爭取獨立的戰鬥,這點同樣適
用於台灣」。
證據:「紅星照耀中國」1936年7月1日毛之談話。

蔣介石
  「總理以為,我們必須使高麗、台灣恢復獨立自
由,才能鞏固中華民國的國防」。 
證據:1938 年4月蔣介石「抗日戰爭與本黨前途」。

(3)胡適、周恩來協助台獨

周恩來
:「我們同情民族國家的獨立解放運動,我們
     不只協助朝鮮與台灣,也同情印度與南亞
     諸國的民族解放運動」。1941年1月5日。
證據:周恩來發表的「民族至上與國家至上」。
   1941年周恩來的這些話,白紙黑字寫在文章
   上,已經成為歷史文獻。可是當你看本網站 
   www.taiwannation.com.tw 的「中國謊言」時,看
   到周恩來一再說謊,從1950年說到他死,一口咬
   定自古台灣屬於中國,你就會厭惡中國的政治人
   物。 

胡適:「中國對日宣戰的目標,在恢復滿洲、熱河、
    察哈爾、綏遠、以及中國本部的被佔區」。未
    提及台灣,表示台灣非中華民國領土。1941年
    12月31日在美國政治科學協會的演說講辭。
證據:重慶大公報1943年5月15日

讓中國歷史自己說話!
  為了證明自古台灣不屬中國,最好的方法是,讓中
國歷史自己說話!以下證據,係從300本中國古書中找
出,證人名字排在最前面,書名其次,以小括弧表示。
所示年代係證人說話或者是該古書出版時間。若證人名
字眾多,則僅標出書名或篇名,故實際證人不只135
名,其中滿洲人、「漢人」、福建人、日本人、美國人
都有,從明末至民初,時間橫跨300年以上。末句所記
係證人的身分,未記者待考但均為名人。
  本篇前40名的證詞,內容上實已涵蓋全部135名,
顯見自古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古人老早就有共識,
並不會因為江澤民等現代中國人說什麼就可改變。

陳第:(閩海贈言),1603年,【東番夷人不知所自
   始,居 澎湖外洋海島中】。作家。
   東寧偏隅,遠在海外,與中國版圖渺不相涉
鄭經:(閩海紀要),1663年,復靖南王耿繼茂招降
   書:【東 寧(台灣)偏隅,遠在海外,與中國
   版圖渺不相涉】。鄭成功之子。
黃宗羲:(賜姓始末)、(鄭成功傳),明末
鄭成功傳:【台自破荒,不載版圖。前明宣德太監王三
      保舟下西洋,因風過此。嘉靖末年,海寇
      林道乾作亂,遁入台;都督俞大猷追之,
      知水道紆曲,時哨鹿耳門外以歸。道乾既
      逸,顏思齊勾倭屯聚,芝龍附之】。賜姓
      始末:【台灣者,海中荒島也……後為紅
      夷所奪,築城數處:曰台灣、曰雞籠、曰
      淡水】。明國遺老。

台灣自開闢以來,不通中國
沈光文:(重修台灣府志),鄭據時代,東吟社序:
    【閩之海外有台灣,即名山藏中輿地圖之東港
    也。自開闢以來,不通中國。初為顏思齊問
    津,繼為荷蘭人竊據】。明遺老,太常寺少
    卿。
賴塔:(清史講義選錄),康熙19年,招撫鄭經之詞:
   【台灣本非中國版籍,足下父子自闢荊榛,且睠
   懷勝國,未嘗如吳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
   一彈丸地,不聽田橫壯士逍遙其間乎】。滿清將
   軍。
施琅:(靖海紀事),康熙22年(1683),恭陳台灣棄留
   疏: 【台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
   版圖也。然其時中國之民潛至,生聚於其間者,
   已不下萬人】。附錄八閩紳士公刊原評:【台灣
   削平之後,持議者莫不曰,此一塊荒壤,無用之
   地耳,去之可也。漢劉安諫伐閩疏曰:得其地不
   足以耕,得其人不足以臣,即此之謂矣】。壯襄
   公。
康熙皇帝:(清聖祖實錄選輯),康熙22年,大清聖祖
     仁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二:【九卿、詹事、科
     道以海寇底定,請加尊號。上曰:加上尊
     號,典禮甚大。台灣屬海外地方,無甚關
     係;因從未響化,肆行騷擾,濱海居民迄無
     寧日, 故興師進剿。即台灣未順,亦不足為
     治道之缺……朕但願以平易之道, 圖久安長
     治, 不願煩擾多事】。大學士等奏:【諸臣言
     台灣雖在海外, 乃海賊歷年佔據, 憑恃其險, 
     侵擾沿海居民……非加上尊號,無以慰臣民
     仰戴之願】。上曰:【海賊乃疥癬之疾,台
     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若稱尊號、頒赦詔,即入於矜張粉飾;不必
     行】。大清帝王。

台灣府本古荒裔之地,未隸中國版圖
金鋐:(康熙福建通志台灣府),康熙23年,建置:
   【台灣府,本古荒裔之地,未隸中國版圖。明永
   樂間,中官鄭和舟下西洋,三泊此地。以土番不
   可教化,投藥於水中而去】。都察院右副都御
   史。
高拱乾:(台灣府志),康熙33年,建置:【台灣濱山
    阻海, 居要荒之外】。沿革:【台灣,古荒
    裔地也。前之廢興因革,莫可考矣。所得故老
    之傳聞者,近至明始】。自序:【台灣蕞爾
    土,越在海外,遊氛餘孽,蔚為逋藪;煢煢番
    黎,茫然不知有晦明日月】。台廈道。

台灣孤懸海外,歷漢、唐、宋、元所未聞傳
楊廷耀:(台灣府志),康熙34年,楊序:【台灣孤懸
    海外,歷漢、唐、宋、元所未聞傳。自明季天
    啟間,方有倭奴、荷蘭屯處】。布政使。
蔪治揚:(台灣府志),康熙34年,蔪序:【台灣孤嶼
    環瀛……千古以來,番民處之,邈若蠶叢;中    國視之,幾同甌脫】。台灣府知府。

台灣遠在東海外,自洪荒迄今,
未與中國通一譯之貢者

郁永河:(裨海遊記),康熙37年,卷上:【台灣遠在
    東海外,自洪荒迄今,未與中國通一譯之貢
    者,迺遂郡縣其地,設官分職,輸賦貢金,艅
    帆往來,絡繹海上,增八閩而九,甚盛事
    也】。第一位遊台作家。
周元文:(重修台灣府志),康熙49年,沿革:【古荒
    地也】。自序:【台灣自古為荒服奧區,聲教
    所不及】。知台灣府事。
周鐘瑄:(諸羅縣志),康熙56年,建置:【諸羅縣故
    統名台 灣,海外荒裔,地不知所屬】。自
    序:【台灣海外荒島,諸羅僻處台之北鄙,禹
    貢無傳,職方不紀,向存而不論之列】。諸羅
    縣知事。

台灣本海外荒裔,斷髮文身之俗,從古未入中國
吳桭臣:(台灣輿地彙鈔),康熙52年,閩遊偶記:
    【台灣本海外荒裔,斷髮文身之俗;從古未入
    中國。故老相傳;明天啟間,有日本國顏思齊
    為甲螺,帶領倭人屯聚於此。既而荷蘭人由海
    道風飄至台,愛其土地閒曠,借居於倭。倭未
    許,荷蘭人紿之曰:只有牛皮大地,我不惜多
    金,何用吝為!倭許荷蘭人,荷蘭人將牛皮翦
    如繩縷,周圍圈匝得數十丈地,遂假而不歸。
    尋又欲得全台,願歲貢鹿皮三萬張;倭人嗜
    利,從之】。

台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
雍正皇帝:(東華錄選輯),雍正元年,兵部議敘福建
官兵功得旨:【台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皇考聖略神
      威,取入版圖。逆賊朱一貴等倡亂,占據
      台地;皇考籌劃周詳,指授地方官員遣調
      官兵,七日內剿除數萬賊眾,克復全台。
      皇考常春秋高邁,威揚海外,功德峻偉;
      官兵感戴皇考教養之恩,奮力攻取,甚屬
      可嘉】。大清帝王,康熙之子。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雍正2年,赤嵌筆談:【台
    灣於古 無考,惟明季蕭田周嬰著遠編載東番
    記一篇,稱台灣為台員,蓋閩音也。然後以為
    古探國,疑非是】。又:【雞籠山島,野夷亦
    謂之東番。萬曆四十四年,倭脅取其地,久之
    始復國。東番之山,其人盛聚落而無君長;習
    鏢弩,少舟楫。自昔不通中國】。繡衣使者。
    台地宋、元以前並無人知
藍鼎元:(治台必告錄),雍正6年,鹿洲文集,檄台
    灣民人:【台地宋、元以前並無人知;至明中
    葉,太監王三保舟下西洋,遭風至此,始知有
    此一地。未幾,而海寇林道乾據之,顏思齊、
    鄭芝龍與倭據之,荷蘭據之,鄭成功又據之。
    國家初沒郡縣,管轄不過百餘里;距今未四十
    年,而開墾流移之眾,延袤三千餘里,糖、穀
    之利甲天下】。廬州知府。
沈起元:(台灣理蕃古文書),雍正年間,治台私議:
    【夫台灣片土,自開闢以來,幾千萬年無論入
    版圖,即淮南志怪山經紀異,亦所未及,致紅
    毛明末鄭賊更據此稱亂,至我朝剪除氛孽而台
    灣始入版圖】。台灣知府。

台灣宋元以前,不登經傳
策楞:(重修福建台灣府志),乾隆7年,策序:【台
   灣附近閩南,儼如屏障,非若不夜之城無雷之
   國,列在墨鯽魚支貢者也。然自宋元以前,不登
   經傳,至明季以後,而知有荷蘭屯聚,繼為鄭逆
   逋逃藪,迨康熙癸亥始入版圖】。閩浙總督。
英崿:(重修福建台灣府志),乾隆7年,英序:【台
   灣僻處重洋,禹跡不至,而諸番依山阻水各自為
   聚,不相統攝,歷代罕通中國,非如越裳、肅
   慎,猶著典謨。明紀之末,始為逋逃藪】。台陽
   使者。

台灣僻處重洋,禹跡不至
劉良壁:(重修福建台灣府志),乾隆7年,建置沿
    革:【台灣府,古荒地也。先是,未隸中國版
    圖。明宣德間,太監三保,舟下西洋,因風泊
    此】。自序:【台介閩海之東……..顧自有明
    之前,中國皆未之知】。台灣道按察副使。
    重修福建台灣府志詳批,(重修福建台灣府
    志),乾隆7年,【台灣居荒服之外,勝國始
    見傳聞】。

台灣,古未隸中國版圖
范 咸:(重修台灣府志),乾隆11年,建置:【台灣
    府在東南大海中……古荒服地】。附考:【台
    灣,古未隸中國版圖】。封域:【海外蒼茫島
    嶼,自古未有建郡者】。御史。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乾隆25年,附考:[明給
    事中何楷疏;台灣在澎湖島外……中國版圖所
    不載】。自序:【台灣……其地孤懸海外……
    文物未通於上國者,蓋數千百年】。兵部侍
    郎。

台灣,故事多荒咯,其地亦莫可考
鐘音:(續修台灣府志),乾隆25年,鐘序:【閩之台
   灣為東南環海之區,自昔為逋逃藪,故事多荒
   咯,其地亦莫可考】。太子少保。
王禮:(重修鳳山縣志),乾隆29年,王序:【台灣遠
   在重洋,雕題黑齒之族,從來未奉教化,自康熙
   22年始隸職方,建為台郡】。台灣府海防同知。
   台郡越在東南大海中,自前代不隸華夏
楊廷理:(台灣南部碑文集成),乾隆55年,改建台灣
    府城碑記:【台郡越在東南大海中,自前代不
    隸華夏,里居僻陋,村落參差;即鄭氏竊據,
   亦非中國規制。是以有可設之險,無捍衛之
    固】。知台灣府事。
薛志亮:(續修台灣縣志),嘉慶12年,薛序:【台灣
    孤懸海中,在禹貢揚州之徼外……又自還古以
    迄有明,版圖弗屬、言語弗通,雖文獻通考有
    毘舍耶之名,名山藏有婆娑洋之號,後人或以
    台灣實之,亦景鶄之譚耳】。北路理蕃同知。

台灣自還古以迄有明,版圖弗屬
川口長孺:(台灣割據志),道光2年,【台灣古荒
     服,福建海中孤島也。在澎湖嶼東北,故舊
     名為北港,又名東番,以地似彎弓,後有台
     灣之稱】。【台灣地,原土番居之,不知所
     自始】。日本彰考館編修總裁。
謝金鑾:(治台必告錄),同治6年,蛤仔難紀略:
    【台灣之在昔日,則鄭氏以前,紅夷踞為窺
    伺,海寇處為巢穴】。嘉義縣學教諭。
    福建通志台灣府,同治7年,沿革:【大清一
    統志:台灣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名曰東
    番。明天啟中為紅毛荷蘭夷人所據,屬於日
    本】。台灣府志:[台灣古未隸版圖】。

台灣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
  李仙得 C.W. Le Gendre(台灣番事物產與
商務),同治7年,1868後,論台灣漢番來歷:【據台
人云:島內土人,中國並未嘗在此設官管束,不算是服
   屬中國的地方;眾人皆可遷往,若土官允准,則
   樟腦之事即可舉行,某思此議大錯】。【台灣地
   方,本非中國命名。於1430年時,方有中國人到
   此。自是至今,而全台所有地方,中國仍未週
   知】。美國駐廈門領事官。
Reports on Amoy And The Island of Formosa
by C. W. Le Gendre, U.S. Consul at Amoy(廈門)1871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丁紹儀:(東瀛識略),同治12年,卷一建置:【台灣
    之稱,於古無考。文獻通考云:澎湖旁有毗舍    耶國,言語不通,袒裸睢盱,殆非人類。頗與
    土番情狀相似。然中國及東西洋人均末嘗至,
    即明初鄭和、王三保遍歷東南洋,亦未言及有
    台灣也】。

台灣之稱,於古無考,鳥語鬼形,殆非人類
龔柴:(台灣輿地彙鈔),光緒11年後,台灣小志:
   【台灣,本城名;後以名全島。閩人初時為大琉
   球,因其孤懸東海,遠望如琉球而土地更大也。
   西人初至島中,稱為花在毛撒(Formosa)……島嶼
   中央直亙數大山;如屋之有脊,分全島為東西兩
   境……山之東境……從未入中國版圖……山之西
   境……其居民,本係生番。康熙二十二年,朝廷
   收入版圖】。
唐贊袞:(台陽見聞錄),光緒17年,卷上建置:【台
    灣不知所自始,地迤長千餘里,諸番種類不一
    ……府舊志云:台灣古未隸中國版圖,明宣德
    間,太監王三保舟下西洋,因風泊此。天啟元
    年,漢人顏思齊為東洋國甲螺(頭目),引倭
    屯於台。鄭芝龍附之。尋棄去,久之,荷蘭紅
    毛舟遭颶風飄此,愛其地,借居土番(多曰
    倭),不可,及紿之曰:得一牛皮之地足矣,
    遂許之。紅毛剪牛皮如縷,圈匝數十丈。因築
    安平鎮、赤嵌城,漳、泉商集焉】。按察使。
    台灣亙閩海中,鄭氏以前,中國無至其地者
李鶴田:(哀台灣箋釋),光緒戊戍,李鶴田先生哀台
    灣箋釋:【台灣亙閩海中……鄭氏以前,中國
    無至其地者,皆生番據之】。
程家穎:(台灣土地制度考察報告書),民國3年,第
    一章第一節荷蘭時代:【台灣,自古荒服之
    地,不通中國。元末始置巡司(於澎湖),其時
    之土地制度渺無可考。明天啟間,荷蘭人佔領
    其地,授田於民,令之耕種輪租。其組織,合
    數十佃為一結,結各置首,名小結首;合數十
    小結首舉一富強有力、公正服眾者為之首,名
    曰大結首】。中華民國司法部編纂。

台灣固東番之地
連橫:(台灣通史),民國七年,開闢紀:【台灣固東
   番之地,越在南紀,中倚層巒,四面環海。荒古
   以來,不通人世,土番魋結,千百成群,裸體束
   腰,射飛逐走,猶是游牧之代】。序:【夫台灣
   固海上之荒島爾,蓽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
   賴】。作家。
張繼:(台灣通史),民國34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日,張
   序【自開羅會議決定台灣復歸我有,舉凡台灣歷
   史、地理、政治、經濟,益成為國人研究之對
   象。然有系統之著述,尚不多觀,學者病焉】。
   台灣古毗舍耶國;至明中葉,始有台灣之號
吳子光:(台灣紀事),光緒初,淡水廳志擬稿,義
    民:【台灣古毗舍耶國;至明中葉,始有台灣
    之號。本朝因之,設郡縣,以次伋於淡水】。
    作者。
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光緒20年,沿革:【新竹
    縣,古荒裔地。自康熙22年始入版圖】。
魏 源:(治台必告錄),同治6年,聖武紀略:【台
    灣亙閩海中……自鄭氏以前,中國人無至此地
    者,皆生番據之】。
丁曰健:(治台必告錄),同治6年,自序:【台灣一
    郡,自國朝康熙年間始入版圖。地廣民稠,人
    心浮動。其民漳、泉、閩、粵,與屯番各籍雜
    處,素不合,每多分類械鬥,劫奪樹旗之
    案】。

台始見於隋,其在荒服無可沿考
廖鴻藻:(清一統志台灣府),嘉慶25年,建置沿革:
    【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名曰東番】。奉
    敕總纂官。
宋永清:(重修台灣府志),康熙49年,宋序:【台灣
    荒裔僻處,21年慕德向化,亦附版圖】。鳳山
    知縣。
莊 年:(重修台灣府志),乾隆11年,莊序:【台始
    見於隋,泊明荷蘭据其地;鄭逆角逐之,立郡
    邑…….其在荒服無可沿考】。署台灣道。
明 福:(重修台灣府志),乾隆11年,明序:【閩
    地,為古無諸之國;而閩之台灣,本土番部族
    琉球之故壤。漢、唐開疆以來,皆以海外置
    之】。糧驛使者。

台灣,漢、唐開疆以來,皆以海外置之
高山:(重修台灣府志),乾隆11年,高序:【台灣一
   域,為海外荒島,禹貢之書不載,職方之紀無
   聞】。福建布政司。
陳大受:(重修台灣府志),乾隆11年,陳序:【東南環
    海之區,元、明以前率為逋逃藪;故事多荒
    略,而其地亦莫可考…….台灣,則明季始稱
    其名;然不過為日本、荷蘭停泊互市之地,既
    無「代廢興沿革、是非得失之概可資考鏡,亦
    無文人詞客游歷尋覽之蹟可以感慨流連」】。
    太子少保。
桂周:(彰化縣志),道光丙戌年,封域志:【台灣跨
   海而東,地在中華之外。自康熙初列入版圖】。
   縣事臨。

台灣,元、明以前率為遁逃藪;故事多荒略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道光17年,分野:【噶瑪蘭
    為台北界,向未隸中原,我朝平定鄭逆,始有
    台灣】。建置志:【噶瑪蘭,台灣府志作蛤仔
    難,為36社土番散處之地。自昔不隸於中
    華】。噶瑪蘭通判。
吳孝銘:(噶瑪蘭志略),道光17年,吳序:【噶瑪蘭
    在台郡東北,地最荒遠,社番所居;自古不通
    中國,故記載均未及之】。全閩督學使。
齊体物:(台灣府志),康熙34年,齊序:【今之天子
    聖神文武,御宇二十有二年,以台灣越在海
    表,梗我聲教,爰命樓船之師,直搗鮑鯢之
    窟】。台灣府總捕同知。

地最荒遠,社番所居;自古不通中國
董天工: (台海見聞錄),乾隆18年,建置:【台灣去
    福州1,260里,古荒服地,未隸中國】。
毛大周:(台海見聞錄),乾隆18年,見聞錄序:【台
    灣古毘舍耶國,近以我朝德威遠播始入版籍。
    其地島嶼孤懸波中,城市獨闢海表。山川既
    殊,風土亦異,民情物產,均多不侔內地】。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乾隆29年,建置:【縣治
    距府東南70里,古荒服地,倭與琉球別種。自
    前明嘉靖末,流寇林道乾掠海上,都督俞大猷
    逐之,道乾遁附倭,羲舟打鼓山(按:高雄壽
    山)下,始通中國】。鳳山縣知縣。

古荒服地,倭與琉球別種
梁文瑄:(重修鳳山縣志),乾隆29年,梁序:【聖天
    子大無外之化,雖海外窮荒之島,自古不通中
    國者(台灣),皆臣妾】。台廈道。
施世驃:(鳳山縣志),康熙58年,施序:【台灣地當
    海外,從古職方所不載】。水師提督。
蔣允焄:(重修鳳山縣志),乾隆29年,蔣序:【台地
    舊隸荒服,罔所考】。翰林院檢討。

海外窮荒之島,自古不通中國
李丕煜:(鳳山縣志),康熙58年,建置:【台灣地極
    東南,孤懸海外,無所謂鳳山縣也,前此莫可
    稽矣】。鳳山縣知縣。
洪亮吉:(乾隆府廳州縣圖志。台灣府),光緒5年,
    卷四十:【台灣府,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
    國,名曰東番,明天啟中,為紅毛荷蘭夷人所
    據,屬於日本】。翰林院編修充,國史館纂修
    官。
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台灣府
    部),康熙45年,台灣府建置沿革考:【台灣
    古荒裔地也,前之廢興因革,莫可考矣。所得
    故老傳聞者,自明始】。台灣府星野考:【台
    自破荒以來不載版圖】。
張嗣昌:(重修福建台灣府志),乾隆7年,張序:
    【台之列於郡也……是未登圖籍,以先地處規
    外,重洋限之,洪濤瀾汗滅沒千里槎使所不
    浮,輶軒所不入,有明以前皆荒遠弗可考】。
    布政使。

台之列於郡也是未登圖籍,以先地處規外
張湄:(重修福建台灣府志),乾隆7年,張序:【是
   郡(台灣)遠隔重洋,自昔未歸職方,不見紀
   傳,宋元以後,稍從雲霧晦蒙中,指而識之曰琉
   球國,曰澎湖,絕無以台灣稱之者】。五巡台學
   使者。
王 恕:(重修福建台灣府志),乾隆7年,王序:【台
   僻在海島,介於百蠻】。御史。

台灣遠隔重洋,自昔未歸職方
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乾隆17年,沿革:【台灣
    古荒服地,未入中國版圖。明史載:雞籠山在
    澎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去泉州甚
    邇,地多深山大澤,聚落零星無君長】。
王禮:(重修台灣縣志),乾隆17年,王序:【台灣僻
   在海外,原為聲教不及之區,聖天子德威遠屆,
   闢疆土、設郡縣】。海防總捕同知。
王 珍:(重修台灣縣志),乾隆17年,王序:【台灣
   昔屬荒裔,今歸版圖,曆年不啻三紀。其為聖天
   子深仁厚澤之所涵濡及封疆大臣承宣德意以
   致】。台灣府知府。

台地遠隔重洋,僻在荒服以外
魯鼎梅:(重修台灣縣志),乾隆17年,魯序:【台地
    遠隔重洋,僻在荒服以外,我國家披荊闢草始
    入版圖,其故事之散見於載籍者,荒渺而無所
    稽】。海防同知。
金溶:(重修台灣縣志),乾隆17年,金序:【台地僻
   在遐島,周禮不載,禹貢無稽,上古無論,已
   自唐宋以暨元明未入中國。明天啟間,荷蘭屯集
   海舶往來東方與中華通,台灣之名始著】。按察
   使司副使。
立柱:(重修台灣縣志),乾隆17年,立序:【台灣故
   奧區也,按文獻通考稱毘舍耶國。名山藏稱東
   港、婆娑洋,從古未有開闢者。我朝德威遠播,
   歸入版圖】。巡台使者。

台地僻在遐島,周禮不載,禹貢無稽
上古無論,已自唐宋以暨元明未入中國

清華:(續修台灣縣志),嘉慶12年,清序:【台灣海
   島隩區,古圖牒所未載,語言不能,袒裸盱睢,
   僅據毘耶國、華嚴婆娑世界之說一一書之,其能
   無羼以糅手】。按察使。
章炳麟:(台灣通史),民國16年,章序:【台灣在明
    時,無過海中一浮島,日本、荷蘭要相奪攘,
    亦但羈縻不絕而已,未足云建置也】。
林資修:(台灣通史),丙辰年,林序:【台灣之名不
    一,或曰大宛,或曰台員;審其音,蓋合岱
    輿、員嶠二者之名而一之爾。其地自鄭氏建國
    以前,實為太古民族所據,不耕而飽,以花開
    草長驗歲時,以日入月出辨晝夜,巖居谷飲,
    禽視獸息,無人事之煩,而有生理之樂】。

台灣在明時,無過海中一島
趙爾巽、柯劭忞:(清史稿,台灣資料集輯),民國17
        年,地理志:【台灣,古荒服之地,
        不通中國;名曰東番】。清史館。
江 瑔:(嶺雲海日樓詩鈔),光緒年,丘滄海傳:
   【台灣在大海中……其地土廣人稀,土蕃復巢穴
   於中央,罕與人民交接。元、明以前,除漁舟
   外,鮮通於中國】。
吳春蘭:(台灣中部碑文集成),道光11年,重修邑學
    碑記:【台灣原海外荒服,自康熙二十一年歸
    入版圖,設府一,縣三,曰台灣、曰鳳山、曰
    諸羅】。彰化縣教諭。 
文開書院:(台灣中部碑文集成),道光6年,新建鹿
     港文開書院碑記:【台灣至本朝康熙二十二
     年始入版圖,前此猶定荒服,豈有國故?不
     得不仰重於寓賢】。

台灣在大海中……其地土廣人稀,
土蕃復巢穴於中央罕與人民交接。
元、明以前,除漁舟外,鮮通於中國

天后宮:(剌建天后宮碑記),乾隆53年,碑文:【台
    灣僻處海東,自康熙壬戌入隸版圖,商賈貿
    易,橫洋來往,咸賴神庥濟】。
明倫堂:(台灣教育碑記),乾隆39年,重修府學新建
    明倫堂記:【台地僻在東南海外,從古未沾王
    化,罔識賓興。迨我朝開闢之後,置郡縣,立
    學官,凡取士之典,皆與內地同,始彬彬稱
    治,為海邦鄒魯矣】。
覺羅四明:(台灣教育碑記),乾隆22年,新建文書院
     記:【台陽古島彝地,人不知學。自我朝收
     入版圖,百餘年來,聖聖相傳,涵濡教育,
     風尚于以一變】。台陽使者。

台陽古島彝地,人不知學
台灣府學:(台灣教育碑記),康熙52年,重修府學碑
     記:【台灣,荒島也,夫子廟在焉。聖人之
     教,與皇化並馳,周無海內外之隔。而歲久
     弗治,有自來矣】。
陳培桂:(淡水廳志),同治10年,陳序:【台灣,海
    外荒服耳。淡水居其北,闢治甫百餘年,抑更
    荒矣;文獻無徵,冠裳初著】。淡水同知。
黎兆棠:(淡水廳志),同治10年,黎序:【台灣為海
    外不治之天,不賦之地,盤薄鬱積,日亭毒乎
    萬彙百產;我朝始扼險而郡縣之,非天開而地
    闢也】。按察使。

台灣為海外不治之天
台灣總圖:(台灣地輿全圖),光緒年,台灣前後山總
     圖說略:【竊惟台灣四面皆海,前明始知海
     外有此地,為鄭氏据之。自康熙二十二年討
     平,收入版圖。蓋有明以來,即以台灣名;
     設府,仍以名之】。
李 桓:(清耆獻類徵選編),同治年,國朝耆獻類徵
   初編,國史館本傳,施琅:【台灣原屬化外,土
   番雜處,未入版圖。然其時中國之民潛往生聚於
   其間,己不下數萬人】。
查繼佑:(東山國語),咸豐9年,台灣前語,東寧
    國:【台灣者,係荷蘭國入貢泊舟侯命處,城
    接爪哇、大泥,與佛郎機密通】。

台灣四面皆海,前明始知海外有此地
蔡振豐:(苑裹志),光緒23年,日據第二年,建置
    志:【謹按台灣一島,本係土番生聚之區;迨
    至王朝開墾,始有生、熟番之名;其歸化而結
    社平洋者為熟番,未歸化而僻處山林者為生
    番。嗣後生齒日繁,土地日闢,近山者遂不免
    有生番滋擾之苦;於是乎設隘禦之】。前清附
    生。
貽羿仁:(靖海志),乙末年,卷三:【台灣者,在東
    南海中,東依山,西薄海,北界雞籠城,與福
    州相峙,南則河沙磯,小琉球近焉。周袤三千
    里,與土番雜處……人民饒樂,不知甲兵戰
    鬥】。

台灣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
顧祖禹:(崇相集),民國17年,附錄六琉球,讀史方
    輿紀要卷九十九附考:【琉球……更南,則東
    番諸山;其人盛聚落而無君長,習鏢弩、少舟
    楫,自昔不通中國。又東隅有夷,鳥語鬼形,
    殆非人類;或云即毗舍耶國云】。
覺羅滿保:(台灣理蕃古文書),雍正3年,題報生番
     歸化疏:【台灣原屬海外,民番雜處,習俗
     異宜。自入版圖以來,所有鳳山縣之熟番力
     力等十二社,諸羅縣之熟蕃蕭攏等三十四
     社,數十餘年,仰邀聖澤,俱各安民物阜
      …見內附熟番賦薄徭輕,飽食煖衣,優
     游聖世,耕鑿自安,各社生番亦莫不歡欣鼓
     舞,無不願附編氓】。閩浙總督。
朱景英:(海東札記),乾隆34年,卷一記方隅:【以
    海中荒島而置郡邑,實前所未有。其以台灣名
    者,襲乎舊,策未知昉自何時。或曰地在東
    隅, 形似彎弓;或曰山橫海嶠,望之若台,民
    居廛市,又在沙曲水匯之處;地之得名以
    此】。海防同知。

台灣,於古無考……山甚高,周圍五十里。
自有土番居之,無所求於中國

徐懷祖:(台灣輿地彙鈔),康熙34年,台灣隨筆:
    【台灣,於古無考……山甚高,亦多平原可耕
    藝,周圍五十里。自有土番居之,多巢棲而不
    火食者,無所求於中國。明天啟時,漢人顏思
    齊引誘日本人屯其地,鄭芝龍附之。末幾,荷
    蘭人由洋中而來,假地日本,久而不歸,遂築
    城而有之】。

台灣,閩海諸島之饒也。明以前禁弗與通
魯之裕:(台灣輿地彙鈔),康熙年間,台灣始末偶
    記:【台灣,閩海諸島之饒也。幅員南北約三
    千里,東西踰六百里。漢番生齒,百有餘萬
    ……其番有生者、熟者;其聚族而居所以曰
    社,合台灣之社有三百五、六十焉。其社有生
    番,亦熟番。生者何?不與漢群,不達吾言語
    者。熟者何?漢番雜處,亦言吾言,語吾語者
    也…….明以前禁弗與通】。
陳雲程:(台灣輿地彙鈔),雍正、乾隆年間,閩中摭
    聞:【台灣本古荒服,未入版圖。明嘉慶間,
    俞大猷追海寇林道乾,道乾遁入台灣;俞駐澎
    湖,時哨鹿耳門外。道乾殺土番,取膏血,造
    舟遁去占城;後倭人居之】。
許鴻磐:(台灣輿地彙鈔),道光16年,台灣府方輿考
    証;建置沿革:【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
    名曰東番。明天啟中,為紅毛(大西洋之總
    名)荷蘭夷人所據】。

台灣遠處東海,自古不通中國
自隋迨元以琉球或澎湖統稱之

卞寶第:(台灣輿地彙鈔),同治8年,閩嶠輶軒錄:
    【台灣府;本海外荒服。明天啟間,漢人顏思
    齊為日本國甲螺,引倭屯聚於此,閩鄭芝龍附
    之。後荷蘭人遭風飄至台灣,借地以居;因與
    倭約,歲貢鹿皮三萬張,倭遂以全台歸之】。
    福建巡撫。
劉錦藻:(台灣輿地彙鈔),光緒30年後,清朝續文獻
    通考,台灣省輿地考:【台灣遠處東海,自古
    不通中國;或謂即後漢之東鯷,亦莫能徵信。
    自隋迨元以琉球或澎湖統稱之,隋書所謂:琉
    球在泉州東,有島曰澎湖,煙火相望;元史所
    謂:琉球在南海之東,澎湖諸島與琉球相對者
    也。明初,指雞籠山、淡水洋,謂之東番。明
    史謂:永樂中,太監鄭和舟大西洋,諸夷靡不
    貢獻;獨東番遠避,不至。中葉以後,始知有
    台灣】。

台灣亙閩海中,天氣常暖,一歲稻三熟
顧僻處海外,中國人昔無知之者

李元度:(清先正事略選),同治年間,國朝先正事
    略;卷一姚啟聖:【台灣自古不通中國,明末
    鄭芝龍居之。
    順治丙戍,降於朝;其子成功不從,率所部據
    廈門、金門二島。己亥,大舉窺江寧敗去,始
    定台灣為巢穴】。
    台灣關係文獻集零,光緒21年,皇朝蓄艾文
    編,青台嶠紳民電稟後:【台灣亙閩海中……
    一山橫亙,起基隆,南盡沙馬埭,約一千里有
    奇……天氣常暖,一歲稻三熟。顧僻處海外,
    中國人昔無知之者】。
陳國瑛: (台灣釆訪冊),道光10年,【閩之有台灣孤懸
    海外,歷漢、唐、宋、元所未聞傳,自明季天
    啟間方有倭奴】。

閩之有台灣孤懸海外, 歷漢、唐、宋、元所未聞傳
李元春: (台灣誌略),嘉慶11年後,卷一:【台灣在福
    建布政使司東南大海中……為古荒裔地,不入
    版圖。元之末,於澎湖設巡檢司以隸同安。中
    國之建置於是始】。
夏琳:(閩海紀要),卷之上:【台灣在東南海中,綿亙
   數千里,土番雜處。明天啟末,紅夷據其地築
   城,一曰赤崁,一曰王城;與中國、日本、廣南
   貿易。以夷長揆一鎮之,立法甚嚴,土番皆聽約
   束,歷三十年餘無敢犯者】。
彭孫貽: (靖海志),明末清初,附錄二,記荷人據台灣
    事:【萬曆中, 台灣為日本倭所據,未年,荷
    蘭紅毛人自西洋來……投日本於台灣,歲納鹿
    皮三萬,求台灣互市也。適日本倭居台灣者新
    奉天主教 遂許之,築赤崁城以居,今安平鎮
    是也】。 

台灣本海外島夷,不賓中國
姚瑩:(東槎紀略),道光己丑年,埔裏社紀略:【台
   灣本海外島夷,不賓中國。自鄭氏驅除,狉獉始
   闢。入籍時止三縣;半線以北,康熙之末,猶番
   土也】。台灣班兵議(上):【台灣自古海外荒
   服之地,明末鄭氏竊据,為閩、浙、江南憂者數
   十年】。台灣縣令。
沈葆楨:(福建台灣奏摺),光緒元年,台北擬建一府
    三縣摺:【竊惟台灣,始不過海外荒島耳。自
    康熙間收入版圖,乃設府治,領台灣、鳳山、
    諸羅三縣。諸羅即今之嘉義;嘉義以北未設官
    也】。欽差大臣。 

台灣,始不過海外荒島耳。自康熙間收入版圖
佚名:(台灣通志),光緒21年,建革:【大清一統
   志:台灣縣(附郭),本東番地,鄭氏偽置天
   興、萬年二州,屬承天府,國朝康熙23年,廢二
   州,改台灣縣為府治】。
徐珂:(清稗類鈔選錄),地理類,台灣渡海開禁:
   【台灣自古不通內地,名曰東番。明天啟中,荷
   蘭人居之,屬日本。順治己丑,鄭成功据之而逐
   荷人】。
文 煜:(清季台灣洋務史料),光緒2年,奏請專派葉
   文瀾駐台督辦煤場事件:【台灣為洪荒以來初闢
   之新 島, 精華未洩,蘊儲宏深;如硫磺、礦
   油、樟腦,悉為地產。近日台北新茶行於外洋,
   土人但知種穀、種蔗之利,而不暇旁求;外人則
   早刺探得知,垂涎久矣】。閩浙總督。

台灣為洪荒以來初闢之新島
王之春:(清朝柔遠記選錄),光緒6年,記鄭克塽    降:【台灣在閩海中……其地古不與中國通,
    罕有至者;即宋史所謂澎湖東有毗舍耶國是
    也。明嘉靖後,海賊林道乾竄據;後為鄭成功
    所有】。
汪榮寶:(清史講義選錄),清末,鄭氏佔領以前台灣
    歷史:【台灣自鄭氏佔領以前,為馬來種生番
    所據,未嘗受中國之統治。隋大業中,虎賁將
    陳稜嘗一至澎湖,東向望洋而返。宋史謂澎湖
    東有毘舍耶國,即其地也】。譯學館教席。
熊學鵬:(台灣南部碑文集成),乾隆8年,重修府學
    崇聖祠記:【台灣向為海外荒服,自入版圖,
    設立學校,仰沐聖朝教化,養賢造士,迄今己
    六十餘年】。欽命巡視台灣兼理學政。

台灣自鄭氏佔領以前,為馬來種生番所據,
未嘗受中國之統治

陳璸:(台灣南部碑文集成),康熙54年,重修台灣孔
   廟碑:【台灣,荒島也,夫子廟在焉。聖人之教
   與皇化並馳,固無海內外之隔】。御史。
王之麟:(台灣南部碑文集成),康熙41年,重修台灣
    府學文廟新建明倫堂記:【台地僻在東南海
    外,以前未沾王化,罔識賓興。迨我朝開闢之
    後,置郡縣,立學官,凡所取士之典,皆與內
    地同,始彬彬稱治,為海邦鄒魯矣】。按察使
    副使。
張傳耜:(劉壯肅公奏議),光緒20年後,紀劉省三宮
    保守台灣事狀:【台灣者,本孤島, 為地數千
    里,懸海外。國初,降草竊者鄭成功之孫克
    塽,始入版圖,置郡縣隸於閩,而為東南海疆
    之屏蔽】。

台地僻在東南海外,以前未沾王化
鄭亦鄒:(鄭成功傳),康熙45年後,卷上:【台灣為
    土番部族,在南紀之曲,當雲漢下流……台自
    破荒,不載版圖】。內閣中書。
    清史稿鄭成功傳,第十二節台灣之根據:【台
    灣孤懸海外,其地多硝礦,素未通中國。鄭芝
    龍昔嘗佔領其地,漸入中國矣。芝龍果有大
    志,當闢其地為新立國,西方華盛頓由此其選
    也,而奈何歆於將軍,總兵之名號,舍台灣入
    閩,又委棄故國,蹌踉北去?哀哉!台灣之民
    乃輾轉奴屬於異族者有年】。
林豪:(東瀛記事),庚午,叢談(下):【台灣本海
   外荒島,明末南安人鄭芝龍載沿海貧民以闢
   之】。
趙翼:(海濱大事記),康熙末年,平定台灣述略:
   【台灣自古不隸中國。文獻通考云:泉州之東有
   島曰澎湖,澎湖之旁有毘舍耶國,蓋即是也】。
   督臣幕府。

台灣在支那東南海中,古無聞焉
齊藤正謙:(鄭氏關係文書),1850年以前,海外異
     傳:【台灣在支那東南海中,古無聞焉。明
     天啟初,海澄人顏振泉聚眾據之,招我邦邊
     民入其黨,因自稱日本甲螺。甲螺猶謂頭
     目;我日本謂頭目為加志良,音近甲螺,故
     遂訛稱耳】。日本津藩。
屠隆:(閩海贈言),明,平東番記:【東番者,澎湖
   外洋海島中夷也。桓亙干里,種類甚繁;仰食漁
   獵,所需鹿麛,亦頗嗜擊鮮。惟性畏航海,故不
   與諸夷往來,自雄島中。華人商漁者,時往與之
   貿易】。
陳學伊:(閩海贈言),明,題東番記後:【東番之去
    吾泉也,僅幾日程耳,乃其裸體結繩,不異古
    史所云;則信乎輿圖之廣,古今記載之不及者
    猶多也……國家承平二百餘年矣,東番之入記
    載也,方自今始,不可不謂奇】。

台灣乃開闢未通之地
  清代官書記明台灣鄭氏亡事,康熙23年後,跋:
【台灣乃開闢未通之地,一旦畫入版圖;鄭氏乃積紀梗
化之寇,迄今悉為臣僕】。
鄧傳安:(蠡測彙鈔),道光庚寅,海外寓賢考:【台
    灣未為鄭氏竊據,先來沈太僕光文,借荷蘭之
    一廛,比得興之碩果】。台灣府署。
劉獻廷:(廣陽雜記選),康熙年間,台灣大略:【台
    灣向為番地:嘉靖中,紅毛國取其一角為諸國
    貿易之所】。
鄭兼才:(文亭文選),道光年間,代台郡清廣解額及
    學額第二呈:【台灣向係荒島,康熙二十二年
    始入版圖】。台灣縣學教諭。

台灣向為番地
董夢龍:(使署閒情),乾隆十二年以前,台灣風土
    論:【古為海外荒區,王化不及。明永樂間,
    宦者鄭和始至其地】。
褚祿:(使署閒情),乾隆十二年以前,重修台灣府志
   跋:【台自洪荒以前,無可考;明周嬰遠游篇有
   東番記,蓋東番地也。天啟間,顏思齊踞入,始
   有民人】。
沈雲:(台灣鄭氏始末),道光16年,卷一:【台灣懸
   大海中……舊稱澎湖之東為毘舍耶國,或曰毘舍
   那國;袒果睢子,習鏢拏……台地之闢,實自鄭
   芝龍父子】。

台自洪荒以前,無可考
陳淑勻:(噶瑪蘭廳志),咸豐二年,建置:【噶瑪
    蘭,府志作蛤仔難,乃三十六社土番之地,自
    昔不隸中華,前明謂之北港,亦謂之東番】。
    縣舉人。
董正官:(噶瑪蘭廳志),咸豐二年,董序:【閩書溯
    始漢初,閩隸已載周禮,台灣府志創始康熙年
    間。前明中葉,舶使王三保舟下西洋。遭風吹
    泊,己知有台灣】。福建鄉試同考試官。
六十七:(重修台灣府志),康熙年間,台海采風圖
    序:【台灣古傳毘舍耶國,荷蘭以一牛皮占
    之。繼則鄭逆據土,立郡縣。康熙二十有二
    年,我朝聲威震讋,航師直下;遂回首面向,
    隸閩版圖焉】巡台御史。

第三部分 檢驗滿清據台範圍
     及其血統


滿清是滿清,絕對不是中國
自古滿洲人有自己的族名和國名


證據1:孫文革命名言「驅逐韃擄恢復中華」,證明滿
    族乃是韃擄,非漢族類,不容統治中國。就像
    江澤民所說,「統一」後,台灣人最高只能當
    中國的副主席一樣,證明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證據2:滿清有自己的國家和歷史,並非中國的一部
    分。下表說明,從黃帝到宋元明清,滿清都有
    自己的國名和族名。

時代黃 舜 商 周 秦 漢 魏 隋 唐 五 宋 元 明 清 民
帝                          晉           代                     國
族名息 息 息 肅 肅 挹 勿 靺 靺 女 女 女 女 滿 滿
慎 慎 慎 慎 慎 婁 吉 鞨 鞨 真 真 真 真 洲 洲
國名肅 肅 肅 肅 肅 挹 勿 靺 靺 亡 金 亡 金 清 滿
慎 慎 慎 慎 慎 婁 吉 鞨 鞨 國      國(清)     洲

     來源:四庫全書滿洲源流考等等。

  有人說,甲午戰爭滿清戰敗,依馬關條約將台灣讓
給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所以,台灣應該還
給中國。可是,我們要問,台灣原是滿清的嗎?滿清是
中國嗎?假使不是,日本戰敗物歸原主,台灣應該還給
原來的主人台灣人才對。
  台灣曾被滿清佔領過,但是滿清不是中國。孫文革
命時說過,「驅逐韃擄,恢復中華」這句話,說明了滿
清是滿清,中國是中國。乾隆的「四庫全書」等,也將
滿洲和中國分開。書中說,自從漢人有始祖黃帝的時
候,滿洲人就有自己的族名和國名(請看上表)。像,宋
的時候,滿洲人的國名叫做金,族名是女真。金兀述曾
和宋岳飛交戰過,金國亦滅了宋國使它南遷,這件事大
家都知道。金國和宋國的戰爭,是國際戰爭,不是中國
的內戰。滿清和中國確實不是同一個國家。

民初滿洲人復國的獨立宣言證明漢滿為外國
滿洲國獨立宣言


  「滿蒙舊時本另為一國,今以時局之必要,不能不
自謀樹立,應即以三千萬民眾之意向,即日宣告與中華
民國脫離關係,創立滿洲國」。1932年2月18日。

清帝退位,中華民國尊清帝為外國君主

清帝退位優待條件:

第一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
    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1912年2月12
    日。
證據:「中華民國史事記要初稿」。

  滿清是滿清,中國是中國,證據還很多,1912年滿
清皇帝退位時,中華民國和它簽的退位協定,明文規定
要「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從這句話來看,中華
民國承認滿清是外國。還有,在1932年滿洲人復國,它
的獨立宣言說,「滿蒙舊時本另為一國」,顯然滿洲人
也不認同中國,認為中國是外國。既然,滿清和中華民
國都承認對方是外國,還有什麼人有資格說滿清是中
國? 

清帝退位優待條件全文
  今因大清皇帝宣布贊成共和國體,中華民國於大清
皇帝辭退之後,優待條件如下:
第1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
   以待 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第2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
   幣後,改為四百萬圓,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第3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
   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第4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
   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第5款 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
   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
第6款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
   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第7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
   國特別保護。
第8款 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額數
   俸餉,仍如其舊。

台灣並未進入滿清版圖

一般人的錯覺:以為台灣全部被併入滿清版圖有212
       年。
事實:滿清從未征服整個台灣。而設省在1887年10月才
   開始,1895年5月就讓給日本,設省時間才7年
   多,證明台灣並非滿清的領土,更不是中國的領
   土。
1. 1683年滅鄭,所得土地僅台南而已,面積為1萬8
 千甲。
2. 1871年牡丹社事件日本問罪,滿清答以 「生番既我
 化外,伐與不伐惟貴國自裁之」。證明滿清所控制的
 地區頂多是平地而已,佔2/3面積的山地都是「化
 外」。
3. 1885年10月清廷議准設省:
 a. 8月左宗棠上奏:「台灣舊制設官之地,僅海濱三
  分之一」。
 b. 11月劉銘傳上奏設省從緩:「台灣沿海八縣之地,
  番居其六,民居其四」,「必先漸撫生番」。但慈
  禧太后批駁。
4. 1887年9月劉遵旨設省,10月奉准成立。
5. 1887年設省之後至1895年馬關條約轉讓台灣時,7
 年多「番族」抗暴12次,平均1年約2次,台灣人
 顯然未被征服。法理上,台灣並非滿清的領土。

台長: Column
人氣(32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青菜講講,聽聽就好^^ |
此分類下一篇:跟中國作對,沒有任何機會
此分類上一篇:網友寫給剩女們的85條忠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