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上星期我以「永遠的李登輝」為題,談到這一陣子台灣社會因馬政府對救災的無心、無力與權力的傲慢,所興起的懷念李登輝執政時代熱,乃是一種歷經扁、馬兩任總統無情民主傷害後,產生的集體「創傷症候群」。我因此認為,社會如果真的有心檢討缺失,就應深入探究李登輝留下的領袖典範,而不應只是即興的消費態度。
我們都同意每一任總統所處的時空環境不同,要拿每一個執政環節來相互比較,並不見得公平。但是從結果論來看,李登輝執政十二年所建立的民主體制,及其個人所信奉的民主價值,使台灣贏得國際社會尊敬,則是不爭的事實;此外,在卸任後九年多的今天,連往昔「逢李必反」,對李登輝恨之入骨的統派媒體,一談起馬英九在「八八水災」的荒唐表現,都忍不住要拿李登輝在十年前九二一大地震時,所展現的國家元首風範來比較,而對他們的寵兒馬英九搖頭太息,則李登輝的份量如何,似已有了定論。
我無意對李登輝濫情歌功頌德,李登輝畢竟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我還是認為這個政治家所呈現出來的價值,必須獲得重視,否則我們社會就無法獲得進步能量。而相對於李登輝,我們這些在公元二千年後,擁有總統選舉投票權的公民們,也應捫心自問:陳水扁留下了什麼?馬英九又是什麼?──馬英九才執政一年多,但我看到連一向對台灣政治比較冷感,持「旁觀者」角度看待台灣問題的國際重要媒體,都直稱馬英九是「馬笑話」(MA YING-JOKE),而不是馬總統,則這個人的政治評價,已不用多談。然而馬英九本來就是反對李登輝所信奉的,那一套民主價值的,這一點和陳水扁有很大的不同,最終馬扁兩個人的評價卻很類似,實在很弔詭。馬英九在政壇展現爆發能量,其實和統媒所累積的反李情緒有關。一九九七年四、五月間,台灣社會發生白曉燕命案,本來只是一樁治安事件,但媒體將之導向對李氏政權不滿的民怨,馬英九當時是內閣的政務委員,就趁機對李氏政權落井下石,宣布請辭內閣職位,「不跟你為伍了」。這一段過往其實很有趣,因為一樁治安事件和一個政務委員何干?而且馬氏並非「引咎辭職」,他是像個反對黨那般,用辭職來表達「憤怒」的。
我很清楚記得馬英九當年的辭職聲明,是充滿意識形態的,當時他說因為「不知為何而戰,不知為誰而戰」,所以選擇離開內閣。這一句話其實已足以形塑馬英九的政治風格。簡單的說,他是因為政治理念不合而辭職,和治安事件無關,會選擇在那個時間點,則是政治算計。至於所謂政治理念,則和他認定當時的李氏政權是「台獨政權」有關,也就道不同不相為謀了。馬英九在累積足夠的政治聲望後,隔年就在台北市長一役,輕易打敗了競選連任的陳水扁,此事大家都記憶猶新,不必再提。然而我還是要特別提到馬英九這一段「不知為何而戰」的歷史,原因是有時候看起來很複雜的問題,其實單純的不得了──重點就在這裡,馬英九和陳水扁,雖然都當了總統或當過總統,但兩個人的評價都不如李登輝,原因就是「不知為何而戰」。
「不知為何而戰」雖然是馬英九在一九九七年喊出來的,但他到了當上總統,仍然不知為何而戰。台灣的政治,在李登輝時代之前,算是相當複雜的,但是到了李登輝建立民主體制,並且成功實現政權和平轉移後,政治已是相對的單純許多,就剩「品質」的提升而已。就此而言,馬英九可能誤認為他昔日「反對台獨政權」,是他的人生法寶,既可以幫他當上台北市長,也可以幫他選上總統,因此,只要他堅守「化獨漸統」的價值觀,任何政治風暴他都可以挺過,而他也可以繼續當個公子哥兒。這樣的誤解當然很離譜,因為他以為只要有統媒當靠山,縱使貓纜停擺、柵湖捷運報銷、八八水災視若無睹,人家都可以不叫他「馬笑話」嗎?但這正是馬氏的見解,這樣的膚淺見識,其實在往昔就可看出端倪──在競選總統期間,有一天馬英九去看了李安導演的電影「色戒」,散場後他對著電視鏡頭哽咽,原來他是被電影中那些「愛國青年」感動了,他說:「想當年,我也是那樣的青年……」。但是大家要知道,這一部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基本上是在反諷那個時代,動輒扣人「漢奸」帽子,而背離愛情真諦與自由精神的省思題材。電影中所謂「愛國青年」,基本上是張愛玲人生中最深切的痛,因為她就是愛上「漢奸」(胡蘭成,汪精衛的文膽)的樣品,到最後根本無法在中國生活下去,而被迫在美國隱居,終其一生,根本不想與華人往來,才成為「神秘的張愛玲」的。因此,馬英九會這麼誤解「色戒」,就和他完全誤解了李登輝的民主路線,同樣的有跡可尋。
然而馬英九畢竟打從一開始就是反李的,雖然他是靠著李所建立的民主體制,當上了總統,但是才執政一年多,任期的三分之一,就被封了「馬笑話」稱號,人生又有什麼光彩可言?我認為最應該自我檢討的,其實還是標舉台灣價值的我們。陳水扁執政了八年,他又留下了什麼?他在當總統時,找了一些獨派大老,向他們訴說李登輝向他「下指導棋」,要讓他當「兒皇帝」云云,獨派大老就紛紛與李登輝劃清界線,渾忘根本就是過河拆橋〈二二八牽手運動〉,且為了掩飾家族的金錢醜聞;他向一些人明示、暗示綠營的總統候選人,他不支持謝長廷,然後一大堆人就跑去支持謝的對手,當最後卻還是謝出綠時,這些人也跟著扯起後腿,沉淪至今。──我要說的是,現在事實證明什麼?證明台派的面子,還是靠這兩個人〈李、謝〉在維持,李登輝留下了民主路線與領袖典範,至於謝長廷則留下了可以讓馬英九相形見絀的政績,那就是高捷與世運的「痛苦會過去,美麗會留下」──那些過去曾對李登輝與謝長廷很不禮貌的台派人士〈包括陳水扁〉,不應該有點愧疚嗎?
阿扁執政八年,到底留下了什麼?有些挺扁人士,搜盡枯腸後,說是阿扁執政時,大家有一種「安全感」。這令我哭笑不得。扁執政時,為了嗆他下台,而有所謂紅衫軍運動;當時我和很多人一樣,有很長一段時間,擔心自己的家人和小孩,經過火車站時,會遭到紅衫軍攻擊──請問,這是什麼「安全感」?而一個連自己家人、親信都沒辦法保護的總統,他又會帶給我們什麼安全感?我今天看到一則新聞,更是感慨萬千:報載民進黨籍台南市長許添財,被檢方在一件「地下街工程弊案」,認定有圖利包商之嫌,求處十二年徒刑,台南地方法院判決「許添財與同案九名被告均無罪」。此案其實糾纏已久,正是在陳水扁執政時發生的,類似把親綠首長拿來當司法祭品,讓你根本不能安心施政的案件,可說不勝枚舉〈彭百顯案很類似,謝長廷則是被整得最慘,連阿扁都下重手〉,請問,這又是什麼「安全感」?因此,近日有所謂屏東縣政府發救災款爭議,老K及統媒為了替馬政府轉移焦點,抨擊屏東縣長未「及時」將錢撥下去;我則好意提醒屏東縣長,千萬別上當,以為可以「隨便」給錢,你給了之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檢調都可以藉端來找你麻煩呢!至於那些「棉棉角角」,你還是去請教謝長廷吧,因為他是連陳水扁都沒害死他的「先覺」。
這些「不安全感」,在李登輝時代,其實都是很難發生的,我認為這和領袖的正派氣質有關──元首正派,連檢調、司法人員也會受感染,比較正派,不會想那些五四三的步數來害人;反之則害人害己,檢調司法多會成為失控的殺手。至於李登輝和馬扁最大的不同在哪裡呢?原來他是很清楚人生「為何而戰」的,不像是馬扁那麼那麼缺乏民主信仰。我想再度摘錄一段李登輝自己寫下的見證,這一段話出自「台灣的主張」的最後篇章,當時是一九九五年五月,很多人還在懷疑李登輝可能會參選二千年「連任」時〈按新憲法,李在直接民選時只選過一次,應可再選一次〉,他已悄悄下了註解:「李登輝不在位後的台灣」,提前為政客的嚼舌劃下句點。其中有一段話──
……從未想過會出任總統。但是,我為台灣奮鬥的心念,一向非常堅決,也絕對不輸給任何人。這樣的說法,或許有些自滿,但在我內心深處,確實如此認為。──這股愛台灣的熱情,在我變化莫測的人生中,時而燃燒,時而潛沉,支持我走過這七十多個年頭。省思今日的台灣,就像哥德的《浮士德》中動人的一幕,我不由得很想吶喊:「停下來,妳是多麼的美麗!」。但今後台灣還得面臨許多的挑戰,接受各種的考驗。台灣的歷史,還要繼續寫下去。……
「愛台灣」人人會說,但一個連看電影都可以胡亂曲解的總統;或一個連「過猶不及」都可以講成「寧過勿不及」的總統,你千萬不要相信他們會有一顆真正愛台灣、單純熱情的心。就這一點而言,李登輝是馬、扁所遠遠不及的。馬英九「不知為何而戰」,終究成為「馬笑話」;陳水扁「不知為何而戰」,終有今日。未來讓我們選出一個清楚為何而戰的人才吧!下次再談。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