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01 上映的
”送信到哥本哈根”
這個電影我在很久以前想看
只是粉窮沒去看...XD
於是今天我跟龜.小薇
三個人 吃飽飯到學校圖書館...
看電影!!
我就想看我沒看完的”情人眼裡出西施”
結果被借走了::=_=::
我就再搜尋我想看的片
ㄟ!!
送信到哥本哈根
好像很耳熟
拿起來一看
阿!!
好 我要看這個
龜他看限制級的喔(哈哈哈哈)
下次我也想看
而且裡面有受難記的主角(演耶穌)
還有那個集中營的長官也在裡面!(受難記演羅馬行政官)
歐歐!!
突然想再看一次受難記
我第一次看受難記是在我家
不顧我家人
我自己一個人看
自己一個人在那邊狂哭...=.=
送信到哥本哈根的結尾
好~~~感~~~動~~~
但是他們這麼久沒見面怎麼不是飛奔過去擁抱呢= =
嗯~~~導演的思想比較妙
哈哈 導演也有加入演出耶!
嗯~~~近幾年的電影 結尾都很倉促
是不會很快啦
只是有一點點快
下面的影評說的很棒
該說的都有說到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natuerlich/3/1241738881/20041015180602/
這個網址有電影感言
他寫的很好!
以下複製
「不自由,毋寧死!」美國獨立戰爭時一位愛國詩人的話成了流傳全球的口號,我相信很多人都能深深體會這句話的含意。但對一個從小就生活在沒有自由的集中營的小男孩大衛而言,他該如何面對與接受這突如其來的自由呢?這是電影《送信到哥本哈根(I am David)》之所以吸引我的地方。
《送信到哥本哈根》是由丹麥知名小說家安妮荷姆(Anne Holm)的感人暢銷小說『北方自由』改編成的電影,劇情大致敘述1952年,一位從小就生活在保加利亞共產勞改集中營裡的孤兒大衛(Ben Tibber飾)因受人之託,帶著一只指南針、一塊麵包與一封信逃離集中營,離開保加利亞,依照信上的地址,將信送到哥本哈根的某人,並囑咐他不要隨便相信任何人,也不得將信的內容給任何人看,否則會被遣返集中營。於是大衛一路戰戰兢兢地從保加利亞經希臘、義大利、瑞士到丹麥的哥本哈根,在這趟送信之旅中,大衛首度見識到自由的世界,一開始對周遭的人總是懷著高度的警戒心與不信任感,但隨著旅程中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事物之後,也漸漸拋開他處處對陌生人的冷漠與防衛之心,在瑞士老奶奶(Joan Plowright飾)的畫作幫助之下,才開始懂得笑容、懂得分享、懂得信任,懂得真正的自由。這一趟送信之旅,也給了他一個嶄新的人生觀!
電影是從大衛冒險逃離集中營開始的,在大衛逃難的旅途中,再以插敘的手法穿插回想集中營裡生活的點滴,讓我們瞭解故事的梗概。大衛從小有意識以來就生活在這個沒有自由、沒有安定的集中營裡,他不明白過著這樣的生活,活著的每一天還有什麼意義,然而他在集中營裡的好友約翰(Jim Caviezel飾)則告訴他世界還是存在著美好的生活,只要活著就有機會遇見。於是在約翰與某些人的協助之下,終於讓大衛離開了『水深火熱』的地方,開始全新的生活。大衛的確是一位令人心疼的小孩!從小在封閉的集中營裡早就學會防衛自己、對陌生人不信任的大衛,對自由的世界難免產生了不適應症。譬如在義大利街上遇到麵包店老闆的好心收留,警察的例行盤問以及豪宅主人的慰問等等,都讓他回想起在集中營的經歷,而本能地架起防衛的高牆,不信任他人,莫名其妙地逃開。
《送信到哥本哈根》的衝突點直接會讓我聯想到湯姆漢克的《航站情緣(The Terminal)》,都是共產國家的人來到自由世界所產生的不適應症。《送信到哥本哈根》電影中描述在自由世界裡的人不見得都是好人,譬如鄉村宴會裡的高傲夫人、大衛第一次買麵包遇到的兇老闆等等,就連兩次幫忙順便載運他的那位義大利水手都不見得是真心要幫大衛的,但那是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愛欲憎,與大衛在(不自由的)集中營裡只能有的一號表情之間就是最大的差別。在自由的世界裡,可以有自己的選擇,譬如老奶奶訪友,老奶奶告訴一起去的大衛可以自己選擇進去屋內或是到戶外逛逛,而不是只有命令與執行;在自由的世界裡,可以憑自己的努力賺取報酬,譬如幫老婆婆送酒籃拿小費或是幫不會說義大利語的遊客(導演Paul Feig本人親自演出)跑腿買汽油以賺取購買食物的錢等等,而不是集中營裡像豢養家畜一樣,一起做事然後統一給食的制度。
而在瑞士遇到的老奶奶,則是大衛這趟旅途的轉捩點。老奶奶的一幅畫,大衛驚覺到自己長久以來慣有防衛性的冷漠,經由她細心的開導,大衛才開始逐漸學會展露笑顏、相信朋友並願意與人分享心事。老奶奶為他開啟了一扇心靈的窗,也讓他有了一個全新的人生視野!
如果說《送信到哥本哈根》是部公路電影似乎也蠻貼切的,因為電影中出現各式各樣的公路,以及公路上發生的事情。大衛送信到哥本哈根途中一路上的風景都很漂亮(希臘的港口、義大利的街道與瑞士鄉野草原等),導演加入大衛在船舶、自行車、機車、汽車一直到飛機等交通工具上展開雙臂的鏡頭,企圖用風的速度說明大衛一路上自由的感受,畫面很有一致性。電影的劇情一直到最後的結局都還蠻合理的,只是導演處理大衛一路上所見的人事物與突如其來的驚險逃難鏡頭有點突兀,以及在結局部分的交代也有點倉促,算是有點美中不足吧。
飾演大衛的童星Ben Tibber算是可圈可點,不過在《送信到哥本哈根》中我最喜歡瑞士老奶奶的演出,覺得Joan Plowright的演出很自然、很有親切感。另外,Jim Caviezel演出的約翰也恰如其份,雖然電影中Jim Caviezel的鏡頭並不多,但卻是挺重要的角色,扮演大衛在集中營裡亦師亦友的心靈導師。另外,我發現在《受難記:最後的激情(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裡飾演羅馬行政官的Hristo Shopov也有參與演出,在《送信到哥本哈根》中他飾演集中營裡的衛兵長官,他與Jim Caviezel倆在《送信到哥本哈根》裡的角色與在《受難記:最後的激情》裡的關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哩!
也許我們已經習慣於現有自由的生活,《送信到哥本哈根》算是一部清新的電影,值得讓我們和大衛一起感受從不自由到自由生活的心路歷程!
有關送信到哥本哈根的問題:
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kp?p=%E9%80%81%E4%BF%A1%E5%88%B0%E5%93%A5%E6%9C%AC%E5%93%88%E6%A0%B9&ei=UTF-8&pstart=1&fr=fp-tab-web-t&b=1
想問有關”送信到哥本哈根”這部片
最後大衛說出了I’m david這句代表了什麼涵義?
之前大衛碰到了人,都會基本的自我介紹自己的名字,但卻不知道自己是誰,存活的意義又是什麼?因為在集中營成長的關係,更不確定自己活著是為什麼,但在見到自己親生母親的那一刻,一切都明白了,說了一句:『I’m david』,有一種說不出的歸屬感!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是多麼的驚險困難,但都過去了....不過我覺得更要注意的是那肥皂的部分,很多畫面中常常拍到肥皂吧!因為大衛的好朋友約翰是因為他偷了肥皂而死的關係,所以當大衛看到了肥皂眼神就會透露出在意、歉疚、有愛、有恨的許多複雜表情。
歐!!耶穌!!
不是啦
這部片推薦給你們看喔!!
好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