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們準總統及準副總統找了劉兆玄來當行政院長
所以三人的聯名簡稱變成了【九萬兆】
不知道是媒體想出來的,還是鄉民們的創意
總之還滿KUSO的
不過我對於這個鐵三角事件不是那麼的感興趣
我只是在想【數學單位】這個問題
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兆
然後咧?兆之後的單位是什麼呢?
才疏學淺的我,上了知識+查了一下
哇~~~兆之後還有好幾個單位呢
我將幾篇在知識+裏找到的資料整合了一下,PO上來大家分享囉
--------------------------------------------------------------------------
個、十、百、千、萬、億、兆、京、垓(ㄍㄞ)、秭(ㄗˇ)、杼(ㄓㄨˋ)、穰(ㄖㄤˊ)、溝(ㄍㄡ)、澗(ㄐ|ㄢˋ)、正(ㄓㄥˋ)、載(ㄗㄞˇ)、極(ㄐ|ˊ)
中國古代的【孫子算經】一書中有記載:「 凡大數之法,萬萬曰億,萬萬億曰兆,萬萬兆曰京,萬萬京曰垓(讀做 ㄍㄞ),萬萬垓曰秭(讀做 ㄗˇ),萬萬秭曰穰(讀做 ㄖㄤˊ),萬萬穰曰溝,萬萬溝曰澗,萬萬澗曰正,萬萬正曰載。」數到【極】就差不多了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對於描述大數量的數詞,其實早就已經等著我們使用,而且比英文的更為完備。事實上,在西元190年前後(約東漢時期),在一本名為《數術記遺》的典籍當中,便相當完整地記載了中國表示數量的數詞。
這些數詞計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兆」、「京」、「垓」、「杼」、「穰」、「溝」、「澗」、「正」、「載」。
而中國數詞表示法當中最大的「極」,在這本書當中並沒有記載,不過卻常用在表示無限大的概念。隨後則因佛教的傳入,與印度(當時稱為天竺)的交流興盛,所以便又加入了來自印度的幾個數詞:
「恆河沙」、「阿僧祇」、「那由它」、「不可思議」和「無量」,再次地擴增了中國的數詞單位。
這幾個從印度傳過來的數詞,我們現在可以在佛教的經典上面看到,例如在《無量壽經》中,它們是用在度量時間的長度。在進入了唐朝時期,因為與日本交流頻繁,透過日本的遣唐使,這些數詞也就傳到了日本。這些數詞到了日本之後,又添進了一個新的成員:「大數」。
它原本是與「小數」相對應的,後來才被引申為一個新的數詞。從以上的簡短沿革中我們發現,其實中文裡表示數量的數詞相當豐富。既然在中文裡還有著這麼多個數詞等著「備用」,那它們代表的實際數量到底是多少呢?下列就是它們代表的數量:
萬:代表的是10的四次方。
億:代表的是10的八次方。
兆:代表的是10的十二次方。
京:代表的是10的十六次方。
垓:代表的是10的二十次方。
杼:代表的是10的二十四次方。
穰:代表的是10的二十八次方。
溝:代表的是10的三十二次方。
澗:代表的是10的三十六次方。
正:代表的是10的四十次方。
載:代表的是10的四十四次方。
極:代表的是10的四十八次方。
恆河沙:代表的是10的五十二次方。
阿僧祇:代表的是10的五十六次方。
那由它:代表的是10的六十次方。
不可思議:代表的是10的六十四次方。
無量:代表的是10的六十八次方。
大數:代表的是10的七十二次方。
不過,因為中國的數詞是按照四位劃分(以10的4次乘羃為單位晉級),跟西方的三位劃分(以10的3次乘羃為單位晉級)不同,所以在使用習慣上面是不同的。現在大家應該對於西方的三位劃分方式習以為常,反倒是中國式的四位劃分法感到陌生。
另外,中文數詞與英文數詞在對應上也有點不便。例如:Tera的英文數詞是trillion,翻譯成中文數詞,可以稱為「萬億」,但也可以稱為「兆」因為依照推算法跟中文的使用習慣來做翻譯,這兩個詞都可以用來表示10的十二次方。
因此,如果是以推算的方式來做英文數詞的中文翻譯:
Peta(英文是quadrillion,10的十五次方)我們就姑且稱為「千兆」,
Exa(英文是quintillion,10的十八次方)就稱為「百京」,
Bronto(英文是sextillion,10的二十一次方)就應該可以稱為「十垓」了。
所以,無論您是從事資訊科技、數理計算、天文研究、或是進行科技文章翻譯的譯者,以後遇到了更大於目前常用的數詞想要以中文來表示,除了可以用直述的方式說它是10的幾次方之外,想要讓自己的翻譯看起來有點「水平」或是「中國風」,或許可以採用本文所介紹的數詞跟方式來翻譯。
其實在宇宙形成之前,有一非常非常高的「能量」,當時的溫度非常非常地高,有多高呢?
大約是「1000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度」約有「1的後面32個0」度那麼高!
1的後面32個0」度到底是「幾」度呢?
沒錯!「一溝」度!怎麼樣?聽起來很另類吧!喵~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