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2-16 07:50:10| 人氣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客說客話:返與反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3-12-16╱台灣立報╱第06版╱族群╱本報訊  
  客說客話:返與反
  
 
   ■洪馨蘭

  發生於1990年代的美濃反水庫運動,在英語世界或許並不陌生。因為已有相當之研究成果,吸引了2010年5月份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刊出一篇將現代美濃視為「另立全球化」之例的專欄文章《另立全球化》(In place of globalization)。

  該篇文章刊於《金融時報》每週專欄「慢巷」(Slow Lane),主筆哈利•艾爾斯(Harry Eyres)。艾爾斯曾於英國劍橋大學主修英國文學,造就其記者身兼作家與詩人的身分;碩士獲關於西裔美洲人研究與環境影響評估等歷史與經濟學學位,他的觀察因此帶有濃厚的發展社會學的視野。

  「慢巷」是一個探討暇餘時光創造性利用的專欄,艾爾斯透過供稿介紹世界各地的另類生活。他在2010年的春天到台灣美濃採訪,受訪者包括小鎮教師、社區解說員、返鄉青年音樂工作者、社會運動領導者。依據專欄特色,艾爾斯試圖向英語世界介紹一個島嶼小鎮的另類生活,並特別指出此與小鎮之社會運動息息相關,也就是在其看似西方莊園般寧靜的背後,事實上是一個對全球化進行在地抵抗的結果。

  作為一名擁有英國文學學位的專欄作家,艾爾斯指出在西方的哲學與文學中,不同時期對「田園」有不同的描述與辯證,工業革命後,西方田園已進入逐漸蒼白的處境,他寫道:「但今春在前往南台灣的旅程中,我遇到一個另立全球化具有說服力的案例——你可以稱之為後現代田園:選擇返回農村的一部分人已看到城市的匱乏,並決定反向遷徙。」艾爾斯覺得美濃水庫興建案對美濃來說,是「因其美麗而受到詛咒」,他敏銳地看出,美濃客家人掌握了這個歷史機緣,獲得挑戰全球化的機會。

  然而,返鄉就業的人內心中的「家園感」,是否就是艾爾斯在那篇專欄文章中提到的「田園詩」?我認為,西方的田園是一種心靈孺慕的形而上的生活追求,美濃的家園則強調身體的移動與存在,家園感是建構在具捍衛與擴展生活場域的實踐,是一種有具體方位、有神明、有界限的一種概念。客家人的理想人觀原本亦同時帶有形而上與行而下(理念與實踐)的雙重性,家園感有著讀書與勞動並行的生命理想型。

  在1990年代的反向遷徙,是一種選擇性的回歸;這種「返」某種程度上是建立在「反」的精神之上。最表層明顯是「反對」美濃水庫興建,這意味著對政府政策產生質疑與挑戰;另外,是「反映」台灣自鄉土論戰以降,一直到1990年代當時對於本土與認同運動的實踐風潮;同時,更是對讀書人一向在制式教育與鄉土社會中,被期待離鄉離農才有出息的「反省」;最深層的、我個人認為它依舊是相當具召喚性的,即是既詮釋又批判的一種鄉愁「反饋」——或許還參雜著些許對過往客家讀書人一向走上背棄鄉土、忽略地方知識的贖罪;所有這一切還有對國際社會參與的積極「反應」。這些客籍返鄉者於是在這樣「反」與「返」的過程中,重新建構著新時代的客家精神,而非僅是一種對鄉村生活的濡慕嚮往。(國立高雄師大客家文化所助理教授)

  圖片來源:中央社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台長: 客家達人
人氣(3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