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2╱民眾日報╱第A08版╱美好人生
尋訪中壢的客家食味
前言
「走一趟中壢,你會看見,客家文化像是密密麻麻的樹根,紮實又綿密的在這裡生長,每一盤菜,每一道食物,背後都有歷史的傳承,有家族的興衰,也有經過歲月淘洗後的隱隱光華。」作者吳恩文自幼深受客家家風熏陶,雖然不會說客家話,卻對客家餐桌上的飲食傳承耳濡目染。他發現「在中壢,經過數十年的交流融合後,你可以看到客家人講閩南話,也可以看到閩南人賣客家菜,族群的寧靜融合已經自然發生,一點也不唐突;而這也使得中壢客家菜既保留了傳統,也融入了新意。」以下文章摘自《愛上中壢客家味》。
土不親人親
我是客家人
身為客家人,其實我是常常被大家取笑的,因為我是屬於「不會說客語」的那一類。不過,從小我就知道我們家的故事,吳氏族譜上都有記載,爸爸常讀給我們聽。我們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西元前四、五百年的周朝,當時周朝的泰伯辭去王位,避居山東渤海,建立吳國,成了吳王;後來一路往下傳承,春秋時期的吳王四子季札,就是我們的祖先。據說,季札曾是孔子的老師,也被尊為一代聖人,當時甚至有「南季北孔」的說法,把季札和孔子同列為聖人。季札被吳王封於延陵,靠近今日江蘇常州一帶,世稱「延陵季子」;他曾數度辭讓王位,廣受世人頌讚;他也曾受命在當時出使各國,是中國最早而又優秀的外交使節。小時候,我最好奇和興奮的是,居然可以在小學課本裡讀到自己的祖先;當時學的是守信用的故事──季札掛劍。季札出使徐國時,因為徐王非常喜歡他的配劍,卻沒有開口,季札心裡明白,但因為還要出使其他國家,他心想,等回程路過時再將配劍送給徐王;沒想到回程時,徐王已經過世,但季札表示,既然當時心中已經承諾贈劍,便要守信用,於是在徐王墳上的松樹掛上了自己的寶劍。這就是大家熟知的季札。直到西元3百多年,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時,因為西北異族往中原入侵,我們家祖先從江蘇延陵南遷到了現在的廣東豐順。而在父親這一代,則是在1949年左右,跟著國民黨來到台灣,在高雄左營的眷村安家落戶。算一算,我們這個家族在歷史上總共南遷了3次。我們家過年時,大門上的春聯寫的是「延陵世德,渤海家風」,這個緣由也是後來才知道。渤海指的是我們在山東的起源,延陵則是我們吳家的堂號,紀念季札。至今爸爸過世多年,我們家依舊掛著相同的對聯,數十年沒有換過。
鄉音很重的客家話
以為聽到的是廣東話
從小在家,我們四個小孩都說國語,沒說過客家話。爸爸是廣東籍客家人,媽媽是四川人,爸爸又身為海軍教官,所以,我們在家的官方語言是國語普通話。只有回到外婆家,才會聽到外公、外婆說四川話;也只有廣東老鄉們來家裡,爸爸才會開口說家鄉話。而我從小聽到的,就是鄉音很重的客家話,甚至一度我還以為,從小聽到的就是廣東話呢!直到讀了高中,接觸到一些來自高雄美濃的客家同學,才知道,原來客家人有分區域,客家話也有不同的腔調,而客家菜更是不同。從小我跟在爸爸身邊學的客家菜,除了家常菜之外,還有很多是他在宴客時才會端出來的工夫菜;這些菜我都是看了很多年,學了很多年,幾乎閉著眼睛,也記得每個細節和步驟。小時候,覺得做這些菜繁瑣,我又不愛吃,真的只是「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直到爸爸身體漸差,無法下廚了,我才一一接手,在重要節日時負責把這些菜端上桌。其實,我吃的還是不多,但大多是為了給家人、親戚朋友們打牙祭,也就這麼一路做下來了。過去做的客家菜,我一直堅持我們家的版本,沒有做什麼更動,因為我知道,雖然同樣是薑絲大腸,同樣是梅乾扣肉,卻只有那個做法和味道是屬於我們家的,我相信,菜一上桌,就是我們家的味道。雖然我不是中壢人,還是很高興這次有機會可以介紹中壢的客家菜。在採訪過程中,真的感受到客家人「土不親,人親」的熱情;我想,中壢客家人的每一個故事,都是整個客家族群的縮影。我也希望透過這本書,可以讓大家愛上客家菜,重新認識客家文化,這是我身為客家人的一個小小心願。
******
阿婆麵店
一提起阿婆麵店,很少有中壢人不知道,小小一家店竟然一開60年,至今人潮不退。
說它有什麼神奇的配方,或有什麼驚天的私房菜,倒不如說,它創造了所有中壢人最寶貴的回憶;一碗麵吃過四代,誰有如許平凡的魔力呢?就是這家阿婆麵店!
現在去店裡,還可以看到阿婆坐在店門口收錢,但事實上,滿頭華髮、笑瞇瞇的她,陳幸妹,並不是店名所指的「阿婆」,她的媽媽才是最初的那位「阿婆」。經過了60年,原始的阿婆早已不在,而她也從一個小女孩變成了客人口中的「阿婆」。在歲月面前,誰能改變規則?只有臣服啊!
陳幸妹今年73歲,她從13歲國小剛畢業開始,就在這家麵店裡擔任媽媽的小幫手了。當年,從中正路彎進來的這條中興巷,還沒那麼熱鬧,後來聚集了許多算命的攤位,變成大家口中的「瞎子巷」。許多人算了命、批完八字後,不管開心或難過,都要填飽肚子,繼續走下去;於是,這家麵店因為阿婆而聞名,從清晨開始直到夜裡,不只填飽了芸芸眾生的肚子,其實也安撫了大家的心。
現在的中興巷,四周的違建拆光了,算命攤也走了,人潮不似以往,只有麵店,依然有客人不斷上門。
一天用掉十顆豬頭燉高湯
阿婆麵店的高湯很特別,是用去了皮的整顆豬頭下鍋燉煮出來的。不誇張,一整天下來,店裡會用掉大約十顆豬頭!這高湯,這賣出的麵,有多少呢?阿婆說,算不出來。「沒有在算啦,只知道要一直燉豬頭。」員工阿姨告訴我。
燉了高湯的豬頭也不浪費,所有帶筋、帶肉、帶脆骨的部分都可以賣,當作黑白切,一碟一碟上桌,甚至是豬眼睛──沒錯,你沒有看錯,豬眼睛一顆10元,剛好一小碟。阿姨問我要不要,膽小的我嚇得退了兩步說:「謝謝,不了。」
為什麼這裡的麵、米粉、粄條都如此受歡迎呢?阿婆說,因為60年味道沒變,豬頭高湯沒變,豬油炸的蔥頭沒變,連在來米做的粄條都沒變,還有,一做2、30年的老員工也沒變,客人的習慣和口味幾乎像家人一樣瞭若指掌。很難想像有很多客人在這裡一吃四代,阿婆麵店已經完全成了客人的家族記憶一部分了。
在我眼中,美食真的很主觀,但有了記憶,有了歲月和青春的累積,這中壢的阿婆麵店真的成為我口中安撫人心的「心靈美食」了。
######
阿海餐廳
在台灣,許多不起眼的小角落,常常有令人驚艷且心動的小館子,它們都是讓我在吃遍大飯店的名廚料理後,仍然念念不忘的美食天堂。
若說阿海餐廳不起眼,其實並不公平,因為在中壢市,它是許多老饕打牙祭、家庭聚餐的好地方,知名度很高,老客人很多。像我這個台北鄉巴佬,去阿海餐廳吃過一次之後,心裡就想:如果我住在中壢,肯定要常常帶家人到這裡吃飯,有朋友來中壢玩,選擇這裡用餐也絕不丟臉。
阿海餐廳如今當家的老闆,算是第三代了,進了餐廳可不要叫他阿海,因為阿海(蕭辛海)是他的爸爸,現在的老闆叫阿誠(蕭詩誠)。
最早,阿誠的阿公是在中壢第一市場擺麵攤的;20多年前,父親阿海接手後搬到現址,才正式命名「阿海餐廳」。爸爸做了20年,阿誠在外面繞了一大圈,才回家裡接手,成為第三代老闆,他們一家可是道道地地的中壢客家人。
純正而樸實的原味
吃了會上癮的白斬雞
店裡的招牌白斬土雞,肉質有嚼勁,卻又不老,風味十足,是吃了會上癮的白斬雞。經過詢問,方知是老闆親戚家養的母雞,先圈養兩個月,再放養四個月,足足花上6個月養到4斤重,才送到店裡。
這道受歡迎的雞肉料理是稱重賣的,半隻大約要6百元,可以切一大盤。雞肉入口後,你會覺得真是一分錢一分貨,足月足斤的土雞是值得等待的。
再來,我想推薦炒米苔目。這道菜因為太尋常了,居然沒有列在菜單裡!但奇怪的是,客人幾乎都知道,也都會點一盤。
阿海的米苔目是熟識多年的供應商做的,純正在來米製作,米香十足,炒起來容易斷裂,簡簡單單搭配客家油蔥酥,樸實的原味能夠同時滿足心靈和胃腸。
每日鮮貨現炒,
薑絲小腸獨樹一幟
只要向中壢人問起阿海餐廳,他們肯定要推薦你吃薑絲小腸。
另一道值得一試的招牌菜是薑絲小腸,在許多客家餐廳都在炒薑絲大腸時,阿海的薑絲小腸就已經獨樹一幟,現在有許多客家餐廳也陸續跟進,炒起了薑絲小腸。只要向中壢人問起阿海餐廳,他們肯定要推薦你吃薑絲小腸。
老闆阿誠說,店裡的豬小腸必須向肉販預訂,每日新鮮取貨,未經冷凍,也沒有灌水,否則小腸一下鍋,立刻出一鍋水,小腸也不爽脆了。之前我吃過新鮮現炒的大腸,炒小腸倒是第一次;烹調原理其實和大腸一樣,火要旺,動作要快,時間不能久,否則不管大腸小腸都會變老,咬幾下就成了橡皮筋。這道菜不僅必須掌握好火候和時間,缺一不可,上桌也不宜久等;趁熱品嚐,就可以知道新鮮豬腸的彈性口感。
人氣好菜糖醋排骨、鵝肉切盤
此外,酸菜五花肉湯和糖醋排骨也都很讚!湯裡放了店裡自製的雞血,難得一見;湯底是燜煮雞鵝的高湯,再加上五花肉,每一口都可以喝到厚實醇濃的口感。
糖醋排骨的做法,前半段和其他排骨差不多,簡單醃上色入味後,蘸粉炸透;但我最愛的是,糖醋汁濃,但芡汁很薄,加上大量的蒜末,酸甜之外又有蒜的辛辣味,爽口又夠味,是辨識度相當高的佳作,不能錯過。
至於愛吃鵝肉的朋友,店裡的鵝肉切盤也有很高的人氣,搭配店裡獨有的黃豆醬,一群人聚餐小酌,這道菜絕對是配酒首選。
作者簡介
吳恩文從母親那兒學習川菜,從父親手上傳承客家菜的精髓,長大後慢慢體會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都在那一盤盤美味的食物中承載繁衍開來。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企管研究所畢業後,曾任電視台記者、主播,但傳承自父母的烹飪好功夫,讓他在走新聞主播台後,另外找到一片亮麗的舞台。這幾年四處展演廚藝,完成一本又一本食譜。現任「吳恩文國際媒體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中廣流行網「吳恩文的快樂廚房」節目主持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