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03 12:10:50| 人氣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化游擊:體制化的課輔.部落文化危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3-10-03╱台灣立報╱第01版╱言論╱本報訊  
  文化游擊:體制化的課輔.部落文化危機

   ■李淑君

  日前走訪高雄那瑪夏鄉達卡努瓦村的「高雄原住民婦女永續發展協會」(女窩),在台21線依舊不通,由甲仙、小林上來的便道路斷的情況下,繞中埔、茶山依舊懸崖峭壁的山路上那瑪夏。2009年10月那瑪夏災後的會議紀錄中,一位村民曾經悲痛地說:「希望台21線趕快搶通!茶山那條路非常不好,懸崖峭壁,走掉了一個人!」

  2013年上山的路況依舊,2009年到2013年,在我看來這是一條被擱置太久的重建之路,而走訪2003年5月成立至今的原住民婦女NGO團體「女窩」正在位在此處。女窩一方面進行部落文化傳承工作,一方面讓原住民女性有了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在兩個層面上都有其特殊意義。現任總幹事阿布說,女窩針對部落孩子展開課後文化成長班,主要內容有布農語、卡那卡那富(kanakanavu)語的母語教學、耆老的文化傳承、部落的米貢祭、射耳祭、河祭等傳統祭典,文化成長班讓部落婦女、耆老從家裡走入社區,陪伴孩子們成長,可以說是集結部落力量,展現社區活力、婦女參與的社區發展模式。

  阿布提到文化成長班今年面臨經費刪減的危機,因為高層認為文化成長班應納入學校的正規教育體制,亦即學校的課後輔導。在我看來,納入體制的課後輔導,會削弱社區力量的展現。原本的文化成長班讓部落婦女、耆老共同運作,不但讓孩子學習部落文化,更讓孩子看到父母、長輩參與公共事務,可以從上一代身上學習,找到典範,共同創造社區的活力。倘若文化成長班納入教育體制後,孩子不但失去與親族耆老、部落婦女共同學習的機會,阿布擔憂地說甚至會面臨要怎麼回家的問題,因為部落孩子放學後可能因為父母還在工作而遊蕩於街頭。現有文化成長班的孩子一同吃晚餐、寫作業、然後文化教學,其意義不僅只注重孩童課後教育,更是將社區參與、婦女參與公共事務、耆老文化結合在一起。

  將文化成長班經費挪用到學校體制內的課後輔導,欠缺社區模式的思維,忽略婦女、耆老參與文化成長班過程。當孩子看到母親、耆老的公共參與時,會正面產生對母親認同以及自己對未來的想像,部落婦女與耆老也因為公共參與而改變自身生活的模式,社區運作模式不僅是孩童課輔,更是文化傳承、原住民培力、社區力量的產生;而納入正規系統,美其名為正規師資教學,其實只是僵化了學習模式。Paulo Freire曾提過教育必須是「共同相互的過程」,因此不應該將原本結合社區、部落文化、婦女參與的文化成長班僵化成正規教學的體制思維。

  (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台長: 客家達人
人氣(1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