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9-25 08:15:58| 人氣1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社論:台灣正逐漸陷入產業創新的迷霧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3-09-25╱台灣立報╱第01版╱言論╱本報訊  
  社論:台灣正逐漸陷入產業創新的迷霧

   美國《紐約時報》在近日有一篇以台灣半導體產業為題材的報導,提到半導體這項最具有指標性意義的本地產業,正陷入發展的困境。儘管國外報導在內容的深入、精準程度有商榷的餘地,而沒有引起太多本地媒體跟進的興趣。但是,報導當中提到「產業陷入瓶頸」的方向,卻值得認真對待。 

  《紐約時報》的報導並不是單一個案,有關於台灣在資訊、電子、半導體等科技產業的瓶頸,近幾年都開始零星的出現在相關的媒體當中。先是專業性質的產業評論、部落格,接著是產業訊息平台,至於以大眾為主的媒體報導雖不多見,但是也開始醞釀中。 

  主要的背景在於,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的技術創新動力雖在而且成績不俗,但是整體產業正進入成熟期,產業逐漸卸下「高科技」的形象光環。這種狀況並非是一夕之間轉變,大約10年前,當歐美日等地的半導體領導、資訊硬體業者以賣廠的方式退出經營行列,而讓台灣的業者在國際排名步步高升時,就已經顯示了整體的趨勢。只不過,當國外的資本家逐漸將資金、資源從半導體移往網路商務、軟體、生物科技、能源等領域時,台灣卻仍然堅持在電腦、半導體等領域。

  台灣的科技產業經營者,雖然曾經被本地商業媒體譽為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市場的敏銳度,甚至許多經營者的自傳對於自身的發跡史也有許多的類似描述,但是在近10年之內,卻展現出「固守陣地」的風格。從歷史的脈絡來看,這個選擇不是偶然,因為台灣的半導體、電腦產業的發展方向,向來集中在特定的硬體領域,而這個範圍從整體的資訊產業鏈來看,只是一小部分。

  在台灣產業所擅長的領域之外,還有很多台灣業者所無法觸及的範圍。例如,近幾年最為熱門的軟體設計,就是台灣產官學界的痛處。台灣雖有豐富的軟體人才,個別的軟體設計師也有不錯的能力,投入軟體的產業歷史幾乎與國際同步,但是至今難以出現國際級的軟體廠商。

  至於本地產官學界曾經希望以行銷、品牌、設計來帶動產業附加價值,甚至引導產業由代工向行銷、品牌的經營,進行產業轉型的期待,也在近幾年陷入瓶頸。先是韓國三星以豐厚的企業資源進行品牌行銷的操作,彷彿取代日本的指標性品牌業者,在國際上大放異彩;其次則是中國的業者以國內的龐大市場為基礎,也開始培養出具備國際品牌操作能力的業者,甚至開始吸引歐美日等地的業者與中國進行合作。

  在這些表面現象之外的,則是國際業界對於台灣業者在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存在疑慮,以至於相關的合作、訂單移轉到台灣以外。國際同業的疑慮包括,本地業者的創新、行銷穩定性不足,使得不同產品的品質存在落差,甚至在產品的開發創意出現停滯的狀況。近日國外投資者頻頻透過管道釋出「股價低迷、市值降低,希望產業進行合併」的訊息,就反應出國外業者對於資金、資源的移轉,已經開始影響本地廠商的發展。台灣的業者在競爭力雖未喪失,但是卻未搭上國外業者的策略轉變。

  主要的原因在於,台灣業者的強項雖是硬體製造,但是這項優勢卻無法跟國外這一波網路、軟體的創新潮產生互補,以至於幾乎錯過整場風潮。台灣的產業仍在創新,但是創新的方向、速度卻沒有跟上主流的方向,這是創新的迷霧。
 

台長: 客家達人
人氣(1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工作甘苦(工作心得、創業、求職)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