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1╱民眾日報╱第F20版╱美好人生
教育孩子是一門需要研習的藝術
文◎楊玉瑩
前言
一個旁人眼中事業有成的幼教界作家,碰到家裡的兩個寶貝孩子就變成「後母」?明明愛子心切,卻不斷關係緊張;明明不想發脾氣,卻經常情緒失控。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教育孩子卻是一門需要研習的藝術。以下文章摘自《教孩子,先教自己─給爸媽的7堂親子課》。
每個孩子都是春天,在父母的懷抱裡花開燦爛。隨著時光流逝,直到做了多年的母親,我才深深體會父母的辛勞與苦衷。
我從小就離開了父母,斷奶後我就被送到山上外曾祖母家。記得那時候夏天的天空很美,滿天繁星,螢火蟲飛舞著,外曾祖母總是會在大門口鋪上草蓆,大家一同坐席喝茶聊天,並且讓我躺在她的大腿上,一邊聽她講故事,一邊用扇子為我趕蚊子。外曾祖母的故事豐富了我小小的心靈,也正是外曾祖母的故事,讓一個在山上成長的小女孩學著去面對她往後的生活,讓她幻想長大後也要做一個會講故事的媽媽。
7歲的時候,我被送回鎮上上小學。因為從小外曾祖母只和我說客家話,學校老師說的國語對我而言是從未見聞的外星人語言,可想而知,我的功課會有多糟糕!第一次考試,我的4科加起來只有15分,創下學校的歷史紀錄。我也因此成了老師、同學眼中的「智障」,父母也因為覺得丟臉而常忽視我的存在,他們從未想過去瞭解原因。
那時候,我總會淚流滿面地想起外曾祖母,想起那些有星星的夜晚,我才有勇氣去面對這一切。當時,我心裡想著:長大以後,絕對不會讓我的孩子生活在誤解中,當他們失敗的時候,我一定要先瞭解情況再下定語,也絕不會因為孩子的分數低而冷落孩子。
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小學的時候,父母因為做生意很忙,沒有空管教我、哥哥和弟弟,我們都非常自由,但也因缺少父母的管教與關愛,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不明所以的惶惶終日,更不知道生命所謂幾何。恐慌、擔心是那時的心境寫照。看著同學的爸爸媽媽都會在雨天送來雨傘,我卻怎麼也盼不到;中午看著同學打開香噴噴的便當,我卻要奔向福利社吃麵,心裡就會狠狠地想著:以後我一定不會為了生意或賺錢,而把孩子當油麻菜籽般放養著,一定會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國中3年,平淡地溜逝,我也不再期待有父母的關照。那時爺爺希望我每週日去教會,因為他認為上帝一定會祝福我,讓我一生過得好。為了不讓他失望,我每個週日都會去做禮拜,於是也熟悉了很多美好的音樂與歌曲,而這一段時間無心插柳的積累,卻為我往後寫書和編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也因為非常喜歡教會師母彈鋼琴時的柔和氣質而暗自決定,以後一定要讓我的孩子學鋼琴。
高中應該是我這一輩子最漂亮的時候。媽媽說,我們鎮上很多人都想娶我。可是年少的我,除了校服從來沒有一件便服,更不用說可以外出郊遊穿的漂亮衣服了。因為這樣,男同學邀請我去玩的時候,我總是因為自卑而躲在家裡或教會。那時候心想:以後我不會讓孩子沒有漂亮的衣服,一定要讓他們有足夠體面的服飾。而當我寫滿暗戀心情的日記被媽媽偷看以後,我想不明白為什麼媽媽會做這樣的事情。
不給自己的孩子羨慕別人的機會
到了大學,我進入一所學費昂貴的教會學校,同學大多來自環境優渥的家庭,用的多是舶來品,我則是一窮二白,導致當時的我,對於物質的追求達到了極致;另一方面,在學校裡我所遇見的老師和教授,都非常的溫柔又富有愛心,我沉醉在這份真實的愛中,卻也不忘追求物質的虛榮,在這般真愛與現實的交錯中,我暗自下定決心:務必努力賺錢,買所有想要的東西,也絕不給自己的孩子羨慕別人的機會,因為我要滿足他們。
大學畢業後,爸爸的公司因為經營不善倒閉,為了幫助家裡,我努力工作創業。為了有漂亮的衣服穿,我這初出茅廬的小女孩就拿了家裡僅有的20萬台幣,到香港買衣服回台灣販售,當時台灣人像瘋了一樣著迷舶來品,因此我的生意很好。
短短2年中,我開了4家服裝店,又因為自己是學外文的,同時也開了輔導班,寫兒童書,一本接一本,直到自己和先生創辦了出版社,才放棄服裝店。回憶起那段創業的日子,一心想著改善家境,在幫爸爸還錢及滿足虛榮心的雙重壓力下,我沒有一刻是快樂的笑著,有的只是一顆努力不懈的心。我暗自發誓:我一定不要讓我的孩子經歷我所經歷的一切!為了賺錢而沒了生活的日子是那麼淒苦。
如今我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當孩子們還小的時候,我全職在家照顧他們,一心想給予他們最溫暖而完備的母愛,卻被先生指出我語多責備、色多嚴厲。
當孩子喜歡鋼琴,連老師都誇他很有天賦的時候,我欣喜萬分,可是最後我卻用鑑定晉級澆滅了孩子對鋼琴的所有熱情。
當孩子帶著考砸的試卷回來,我不僅心涼了一半,臉也拉得老長;看到孩子在家教課瞌睡貪玩、心不在焉的模樣,我會扳起臉孔指責孩子:「媽媽花錢請家教來,可不是陪你玩的!好好上課!」
一廂情願蒙蔽了父母的心和眼
當我努力工作,讓孩子讀最好的學校、住了舒適的房子、穿了漂亮的衣服,卻發現更多時候,孩子們想要自己去嘗試得到他們想要的;當我想要瞭解孩子,翻開他們的日記時,發現他們的日記本裡寫滿我看不懂的火星文。
這時,我才猛然覺醒─我從來都不是自小夢想要做的那個母親。原來所有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都是一樣的,卻也正是這一廂情願的美好願望,蒙蔽了我們的心和眼,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忽略了孩子那顆最需要理解和愛的心。
我深刻領悟到,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然而教育孩子卻是一門需要研習的藝術。
######
彎下身,才能看到孩子
文◎劉樹森(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
對於孩子的教育和培養,家長和教師大多更為關注講授的內容,而時常忽略講授方式和方法的重要性,因此難免會出現事倍功半、甚至事與願違的結果。倘若留心觀察孩子學習與成長的特徵,分析和總結家長和教師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培養的效果,就不難發現只有採用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才能產生理想的效果。
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培養的方式和方法,不僅包括教師和家長的語言表達技巧與藝術,還包括一些十分重要但往往被忽視的因素,例如家長和教師應當避免將自己的身份始終定位於一個居高臨下、具有才智和威嚴的權威人士,而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選取一個能與孩子進行平等交流的敘述身份和角度。
2011年我在俄羅斯國家博物館參觀時,印象最深的不僅僅是館內數量龐大、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精品,還有感人至深的一幕:幾位年邁的藝術教授做為志願者單腿跪在地板上,為數十位小朋友講解精美的繪畫和雕塑等展品。
因為單腿跪地,這些教授的頭部和視線基本上與小朋友們稚嫩的臉龐處於平行位置,由此能夠在同一水平的視線上,以和顏悅色的目光和表情與簇擁在他們周圍的每一位小朋友交流,用緩慢而抑揚頓挫的語言介紹和講解藝術家的生平及其創作。
我曾經訪問過15個國家的數十個博物館、美術館和其它種類的展覽館,但只有在俄羅斯國家博物館看到導覽員以單腿跪地的方式為小朋友進行解說服務。顯而易見,那些小朋友寧靜傾聽時凝神注目的表情和踴躍的舉手提問,足以說明這種教育方式的效果是何等理想。
學會與孩子分享理解與信任,互相尊重與包容
做為美國開國元勳之一,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Franklin,1706至1790年)堪稱他所在時代的民主政治、智慧、理性、科學、道德、教育以及人類創造力的傑出代表人物。在他的時代,富蘭克林寫作的兩本書風行一時,即《格言曆書》(PoorRichard'sAlmanac)與《富蘭克林自傳》(TheAutobiographyofBenjaminFranklin),二者都以深邃的哲理和人生的真知灼見而著稱。前者從1732年到1758年暢銷長達4分之1世紀,在兩個多世紀以後的今天卻很少有人問津;後者則猶如常青樹,至今仍舊是美國文學作品中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還翻譯成30餘種語言文字,傳播到世界各國。
《富蘭克林自傳》長久不衰的文學價值與魅力,不僅在於他以其帶有傳奇色彩的成功經歷詮釋了「美國夢」的本質與價值,更在於他敘述時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年逾七旬的普通老人,用類似家人聊天時樸實無華的語言,將自己一生經歷的坎坷與驚濤駭浪講述給兒女子孫。富蘭克林講述的內容及其敘述方式的魅力和效果,與俄羅斯國家博物館年邁的藝術教授做為志願者,單腿跪在地板上為小朋友講解精美繪畫等藝術品,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本書作者亦是從一個普通母親的敘述視角,真實講述了她在伴隨自己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所品味的酸甜苦辣與心路歷程,與讀者分享了她承受困難與挫折時的失落與感傷,以及如何逐漸學會與孩子分享理解與信任,互相尊重與包容,彼此都把對方視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由此將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與整個家庭的成長和發展融為一體。書中將有關孩子教育和培養的抽像理念與作者自身的經歷和體驗融為一體,娓娓道來,文筆淳樸,客觀真實,耐人尋味。
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因此,孩子的教育與培養不是單純的教育與培養問題,而是與其家長密切相關的家庭問題。對此,相信讀者可以從中找到一些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教孩子,先教自己─給爸媽的7堂親子課》作者簡介
楊玉瑩CatherineYang
英語幼教界作家,育有一兒一女,曾以《MyABCStorybook》、《MrBug'sPhonics》二書兩度獲得紐約大獎肯定,其編寫的《YoYo&NaNa》更狂銷180萬套,創造台灣迄今無人能及的紀錄。
現任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美國朗文出版社、敦煌書局、凱撒琳出版社顧問兼作者,以及大陸著名幼稚教育品牌學校凱頓兒童美語榮譽董事及榮譽校長。
劉匡偉
CK家庭成長學院心理諮詢師,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在中國出生長大,旅居美國20多年,熟習東西方哲學,在親子教育領域極具獨特視角。獲得上海交通大學學士,美國機械工程碩士及密西根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