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7-04 07:33:12| 人氣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社區產業文化與產業提升 黃忠義心痛社區一成不變 投入再造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3-07-04╱更生日報╱第5版╱花蓮新聞‧廣告╱許佳琳  
  社區產業文化與產業提升 黃忠義心痛社區一成不變 投入再造

   記者許佳琳╱報導

  花東縱谷內的玉里鎮東豐社區,是典型傳統農村社區,得天獨厚的天然地理環境,被規劃為縣內「休閒農業區」社區之一,也是水稻與文旦的產銷專業區。擁有各項發展條件、優勢,社區卻因年齡人口結構老化,與年輕人外流嚴重,產業遇瓶頸難突破,經東豐農村再生促進會理事長曾國旗與總幹事黃忠義聯手,在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與花蓮縣政府輔導下,投入「農村再生計畫」,成為社區蛻變的契機,社區居民凝聚共識、型塑社區文化及提升產業經濟。

   部落社區一成不變

  四十一歲的黃忠義,為阿美族人,在社區成長,廿三歲從馬祖退伍後,為了照顧年邁父母,回到故鄉承接務農事業,過去專心工作,直到五、六年前才投入社區事務,只因為黃忠義發現到部落社區,竟然多年來「一成不變」。

  「沒有改變,就難以進步。」黃忠義表示,東豐社區是傳統農村聚落,社區居民大約有四百多人,但留在社區內活動、參與社區事務的,大概僅一、二百人,族群則涵蓋閩、客、原住民和外省籍,仍以原住民、客家族群居多。身為阿美族人,過去看到外頭社區的進步與改變,也保留傳統技術、儀式,傳統編織手工藝、祭典歌謠等,但自己的部落卻看不到這些,覺得很心痛與可惜。

  黃忠義說,剛開始先從訪談部落的耆老開始,將他們所見所聞都紀錄下來,之後才陸續協助部落社區申請計畫,像是原民會的「重點部落計畫」。另外,加上社區是休閒農業區之一,產業以水稻、文旦與有機質肥料等,長久下來政府在社區內投入各項包括農產運銷、灌溉設施與人力培訓等都挹注各項軟硬體設施,讓東豐發展有一定的基礎,但是最大的困難,在於社區居民跟不上所有計畫的步調與腳步。

   東豐八景文化故事廊道

  社區在民國九十七年便接觸到農村再生計畫,但因社區居民人力未整合,未能真正開始推動,直到社區居民於兩年前,在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的細心輔導之下,陪著社區花費整整一年時間的密集開會、討論,前期進行社區整體的產業資源調查,才完成了屬於社區的自己願景與產業推動計畫。

  黃忠義說,社區不僅劃定五大功能分區,包括核心聚落區,以「生產」水稻與文旦柚區為主;鐵份瀑布為主的鐵份生態區,及周邊山地的「山野漫遊區」等。

  黃忠義指出,像農村行銷及活動目前已歸納了「東豐八景」,發展出「文化故事廊道」,並以「七里霧、東豐小鎮」為主題的願景計畫。參與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課程之後,也針對社區針對資產的「鐵份冷泉」,透過實作課程,社區居民僱工購料,完成了「泡水池」;並發想出利用冷泉來規劃出有機蔬菜園區。開始逐步執行之後,對農村的改變與效益也開始顯見,不僅居民樂於參與社區事務,這是人的改變;透過各種行銷活動,也真正展現出社區的特色。

   發展多元遊憩景點

  黃忠義表示,在農村行銷及活動方面也規劃了「東豐八景」,符合休閒農業區,發展出更多元的遊憩景點,,此外也以活動導入,包括「東豐生活節」、「有機生態學校」、及花海季、柚花節等活動計畫,來行銷本地觀光活動與產業。

  黃忠義表示,經由農村再生計畫與其他的政府計畫的串連,找出社區的優勢來加以整合,導入有機農業的良好生產業基礎下,期望產業能升級、轉型,讓年輕人能有賴以為生的產業,願意回流返鄉,社區能夠大步邁向前,成為永續發展的經典農村。

 

台長: 客家達人
人氣(3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