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學院食堂,吃完午餐,坐在面前的系友突然問我:“為什麼你不說話,這樣靜的?”我冷冷地回了他一句:“不想說,就不說囉!”其實,剛好相反,我是想說而說不出。這樣頂人,自責之餘,更討厭自己。
4年前失去聯絡,最近又意外連線的網友,跟他在MSN上胡扯了一個上午後,螢幕上出現了一行似曾相識的問題:“你說我們見面時,也會像這樣無所不談嗎?”其實多年前,他上來北海公幹時,我帶他去吃過著名的鴨蛋炒粿條,我有跟他說話啊!只不過,如他所說的:“當時你是我問一句,你答一句啦!”我打了一個:D(咧嘴一笑),心裡卻是苦澀的。
我在凸報(前公司出版過的一份週刊)的icon是清蒸霉菌,當時這樣形容模擬自己的卡通人物:懵懵懂懂,慢條斯理,主編有感不足,推介這個icon時,還加了句:“她說話像蚊子。”我大聲喊,他們也不一定聽得到。在人聲擾攘的報館工作,我只差沒帶揚聲器上班。
同事好奇,知書識禮,樣子不sorry,心地又善良(是時候sell自己了)的我,怎麼會嫁不出?她在心裡分析,遂替我做了個總結:“你樣樣都好,只是靜了一些。”她語氣委婉,形容詞更是用得小心,太多瞬間變成一些,一兩樣竟變成樣樣。
聲小話少的毛病,是我的陳年痼疾,專訪過的催眠治療師曾說:“性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兒時的經歷,催眠,能幫助喚回這份記憶。”我沒錢請他催眠,兩年後的昨晚,想起這個問題時,倒是在半夢半醒間,和潛意識做了深層的對話。
兒時經歷在腦海中顯現,嫌犯的臉孔也陸續跳了出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