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1-07 08:20:15| 人氣2,5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關係花園》內容簡介。第一章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內容簡介

 人與人的關係就像一座花園,需要持續用心照料,除草、剪枝、施肥灌溉,才能綻放美麗的花朵。更重要的是,花草需要成長的空間,而且總是色彩繽紛;親密關係也一樣,雙方都渴望不斷成長和轉化,活出自我的光彩。在關係花園中,孕育著生命最珍貴的經驗和體悟。

  我們每天都活在各種關係當中。人們在關係中最深切的渴盼,就是擁有安全感,可以放心交出自己,希望對方能全然接納、了解自己;如此「簡單」的要求,在現實生活中卻很難得到,因為人們忘記了,在認識彼此的靈魂之前,需要先打開自己的心;我們必須放下虛假的偽裝,放棄控制的欲望,學習真誠分享和傾聽,雙方才能展開深刻交流的旅程。

  本書的兩位作者長期探索「關係」的本質:「什麼是愛?」、「什麼是親密?」、「我如何能深入一份關係而不失去自我?」在《關係花園》中,他們將關係發展的五個週期:浪漫期、權力爭奪期、整合期、承諾期、共同創造期,描寫得絲絲入扣。在初期階段(浪漫期、權力爭奪期),雙方都充滿能量,熱情、著迷、幻想、性吸引力、憤怒、憂懼、哀傷、爭吵的炮火,在各種化學變化的混亂中,關係逐漸建立出它的秩序;克服了冷漠、逃避和斷裂的危機之後,雙方努力整合差異,許下共同的承諾。但新的週期再度產生,新的混亂將帶著舊有的問題降臨;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溝通、分享和跨越,雙方都往更深層而完整的自我和成長邁進。

  兩位作者強調:接納「脆弱」非常重要,不需要在關係裡力求強壯和完美,那只是社會認定的假面具;當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將防衛的心牆一片片拆除,將自己的弱點、恐懼、羞愧、不安向所愛的人分享,毫無掩飾地將柔軟的自己暴露在對方面前,真正的親密才會誕生。在關係中真誠的交心,才能跳脫角色限制,看見人生更多的可能性;除了勇於面對和覺察自己,更要具備傾聽他人的雙耳及好奇心;當我們越深刻、細緻地了解別人,也就越能看清和接納自己,這樣的過程即如作者所言,是在「關係中修行」。

作者簡介

黃喚詳醫師(Bennet Wong, M.D.  

  是加拿大皇家醫學院院士,曾在精神醫學的世界重鎮梅寧哲醫院接受專科訓練。

麥基卓醫師(Jock McKeen, M.D.  

  是具有大英國協專業執照的針灸師。兩人從醫療工作退休後,共同創辦加拿大Haven教育中心,目標是整合人的身、心、靈,強調自我發展對健康、關係和生活方式的責任。過去三十五年來,他們在世界各地舉辦許多研討會和工作坊,也是許多機構、公司和團體的諮詢顧問,經常面對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擁有非常豐富的實務經驗。他們擅長創造親密信任的氛圍,幫助個人成長並轉化自己的風貌。

譯者簡介

易之新

  開業醫師、文字工作者。譯有《疾病的希望》、《生命的禮物》、《超越自我之道》、《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超凡之夢》(心靈工坊),《夜,驟然而降了解自殺》、(天下文化)等書。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86327

第一章 共鳴

能量之海

我們都生在能量之海裡面,這種能量是擴張與收縮的波動(請見圖一「自我與連結」最下方的x)。受孕時,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的,但也都連結到這個振動的能量。我們把這種共有的連結稱為「宇宙的」或「整體的」愛,這是愛的基本性質,是真正的愛,我們終其一生都嚮往這種愛,卻很少能感受到。似乎有某種強制性的規則,使我們注定要先經歷分離,以完成個體化歷程;先成為個體的自我,才能得到更重要的目標:更廣大、更崇高的宇宙之愛。這是我們面對的任務,就好像尋找聖杯一樣,旅程中環繞著許多危險和考驗,過程中可能增強自我的力量,也可能被毀滅。然而,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偉大、更使人快樂的目標。不論是乞丐或國王、身染重病或身強體壯的人、受害者或加害者、無神論者或神職人員,都面臨相同的人生挑戰。

人和宇宙的分離

人類和整體宇宙的疏離,遠遠超過出生時的身體分離。我們不知道其他生物的經驗,但人類以外的動物即使在出生時也可能沒有分離的感覺。某些細微能量的動物實驗顯示,即使以人為的方式將母獸和年幼的動物分開,兩者之間仍有能量的連結。(1

人類是具有意識的動物,分離的結果主要表現在心理層面。胎兒不只是身體和母親緊密連結,心理也是與母親相連的;孕婦內在情緒的氛圍可能會影響成長中的胎兒。許多臨床工作人員和研究者相信,不受歡迎的小孩在子宮裡就能感受到母親的強烈排斥,如果真是如此,這些小孩的生命能量就可能較少擴張,而較常處於收縮狀態;這種傾向會使小孩在出生後一直覺得不受歡迎,終其一生都有害怕被人拒絕的傾向,並有害怕分離的問題。

受孕時,宇宙能量毫無阻礙地流動於發展中的胎兒身上。每個人都與其他人共有相似的核心模式,同時也有個別、獨特的模式。圖一「自我與連結」中,圓形和三角形代表兩位個體的獨特模式,宇宙能量在其中自由流動;方形代表照顧這些獨特個體的權威人物。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只畫出兩個分開的子女和一個照顧者,方形的照顧者代表文化的要求,在潛意識中促使兩個子女放棄個別差異,順從地變成方形,以符合權威的要求。

為了適應社會而削減自己的能量

教導適當文化行為的過程是可取而必要的,在任何社會中,大小便訓練、健康的飲食習慣、適當的人際社交行為都是必要的。可是,發展中的孩童為了適應社會的要求,必須放棄或壓抑許多自己的本質;為了更像方形,每個人的能量都必須受到削減和控制,結果使內在能量的振動幅度大為減少。核心能量的凍結切斷了人和宇宙能量之海的連結(圖一中的ab),這是人類獨有的分離,因而決定了生活中大部分的目標和行為,也造成基本的內在分離感,進而使我們盡一切所能防止自己被人拋棄。
當孩童成為「好」小孩時,就凍結了大部分的核心能量,再也體驗不到自己和宇宙能量(愛)的連結。人學習彼此「照顧」(這是社會所認為的「愛」),以取代宇宙之愛的連結感。為了努力成為完美的人,而失去和真我(Authentic Self)的連結(真我就是原初宇宙之愛的振動)。(2〈註:外文的用詞或翻譯者之用詞請斟酌,如本我、真我、本性、靈性….心識無邊的共識體,雖也是同體,但是是無常變易的。佛性、自性,的同體為沒有時間之長短,沒有空間之大小,無形無色,無內無外,無生無死,這就是法身。詳見:不一不異〈我和你〉

http://mypaper.pchome.com.tw/truth1001key/post/1325783899


這種「愛」能滿足小孩發展成方形的需要,以及方形照顧者的需要。雖然宇宙之愛的能量是自由流動的,但社會接受的愛的方式卻是有條件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最無私的),這種愛建立了社會和文化,對人的存活是方便而實用的,卻也是大部分情緒問題的來源。為了順應方形文化的期望,而切斷了和宇宙之愛源頭的連結,正是這種困境促使人尋找愛和發展關係。

生命中的兩難

終其一生,人都陷入一種兩難的選擇:用更好的策略確保自己得到別人的照顧,還是找出某種方法和宇宙能量重新連結。大部分的關係都是以前者為基礎,大部分的靈修和宗教體系則是以後者為基礎。其實這不是二選一的情形,我們自己的經驗和給別人的建議都是兩者的結合:「關係」就好像一座可以滋養人、保護人的花園,每個人在其中都能靠自己成長,也能做一個負責的人。人的成長是從被人照顧的依賴狀態,邁向更自主的狀態,在宇宙之愛的層面與人連結。

稍後我們會描述跳脫早期依賴與照顧狀態的關係。依賴與照顧的狀態就是浪漫期和權力爭奪期(見第五章「關係的發展階段」),在這種關係中,人與人之間雖然有連結感,但大多脫離和宇宙及自己更深本質的連結,彼此的所有權和社會義務的枷鎖取代了真正的連結。

雖然大部分人失去了自己和宇宙(愛)能量的連結根源,但內在的能量振動並沒有完全停止,只是幅度縮小,無法直接碰觸自己的感受。
當感受升高時,振動的幅度也變大,這種情形可見於體驗高度慈悲心和同理心的人,這些人有持續接觸宇宙(愛)能量的傾向,較不害怕孤獨或被人拒絕的可能。這些已完成個體化的人不太需要被別人照顧,也不需要去照顧別人。

心一旦開始解凍,就能感受宇宙的能量

在我們的工作坊中,許多人開始上課時處於防衛狀態,不太願意分享,他們的能量振動強度偏低,常常覺得疲倦或沮喪。當有人開始坦露自己內心的傷害與恐懼時,其他人就開始產生共鳴,因而感受到自己的痛苦和焦慮。當內心受到攪動的幅度增加時,即使是凍結最厲害的人也會開始解凍,在釋放時,內在能量常常重新連結到宇宙(愛)能量。

人常常認為自己可以感受到別人的痛苦,其實並非如此,而是我們與別人的痛苦產生共鳴,所以開始解凍,感受到自己的痛苦。這種過程需要觀察者完全與人同在、更加開放自己,當團體共鳴的程度增加時,成員就容易自然地迸發感受,逐漸發展出與人合一、親密的感覺。我們相信真正的親密關係會出現共鳴的現象,可以發生在朋友、同事之間,也會出現在配偶、情人之間。

雖然這種共鳴常常發生在分享私密痛苦的過程,但不是只有透過痛苦才能連結。其實在彼此都敞開心門時,就能對別人的所有經驗產生共鳴。解凍的過程會出現在每一種感受的分享,包括生氣、哀傷、害怕、悲痛和快樂。

共鳴是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同情心是將人物化的態度,是以權力為基礎的紆尊降貴,伴隨著想要照顧別人的渴望。同理心則非常人性化,是透過坦誠和脆弱而有的親密參與。共鳴能使人連結到自己最深的本質。(3

逐漸邁向親密

許多人認為親密是學習來的技巧,這種觀點把人視為天生就是分離的,必須學習彼此親近。相對於這種常見的觀點,我們認為人如果花許多時間共處,就一定會逐漸進入親密狀態。奇怪的是,很多人把大部分時間用來避免這種結果,想盡辦法扼殺逐漸親密的過程!

當伴侶之間出現強烈的共鳴,有時一方會試圖控制和占有對方,以保留那種奇妙的連結感。發生這種情形時,他們的能量立刻再度阻塞,退回彼此照顧的狀態,失去宇宙(愛)的連結。不幸的是,這種情形常常成為彼此默認的立場,人很容易用這種方式彼此糾纏,妨礙進一步成長的可能性。在指責、否認、控制、期待、隱瞞、討好、彼此照顧、勸告、威脅、恐嚇、操縱、誤導、說謊、哄騙和批評中,常常失去人與人的共鳴,這些都是害怕親密時的對抗手段。

在比較健康的關係中,可以達到高度共鳴和合諧的狀態,就不會以占有或控制來凍結經驗;他們會發展出信心,確信只要彼此保持坦誠和憐惜,就會一再出現類似的企機。

愛是獨立的人邁向合一的路程。
──
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德裔美國基督教神學家、哲學家)(4



http://www.psygarden.com.tw/book.php?func=visit&bookid=113981b-102486d7156-fe695d7ec2b60193eb3f148bf0d1b4&deepread=6


 本書目錄:

目錄

﹛推薦序﹜愛、信心與冒險 傑克.史普羅爾神父

﹛推薦序﹜一起,作為一件禮物 陳文玲

﹛譯序﹜讀心術的迷思 易之新

 

【序曲】

【第一章】共鳴

【第二章】親密

【第三章】感受與親近

【第四章】從「物」到「人」

【第五章】關係的發展階段

【第六章】浪漫期

【第七章】權力爭奪期

【第八章】整合期

【第九章】承諾期

【第十章】共同創造期

【第十一章】混亂與關係

【第十二章】認識權力爭奪:一些有用的觀念

【第十三章】走過權力爭奪期:實用指南

【第十四章】愛、著迷與上癮

【第十五章】家庭花園

【第十六章】性欲和關係

【第十七章】愛的發展階段

【第十八章】和諧的花園

【第十九章】靈性與關係

【後記】重訪花園




.

台長: 格勒菜園
人氣(2,507)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文章轉載 |
此分類下一篇:賢哉美哉念佛人,念佛念到經書自動翻
此分類上一篇:渴盼親密關係的朋友們!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