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8-31 10:49:00| 人氣89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關於「上癮」的新解釋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忍不住一直上臉書、撲浪看新動靜?工作起來六親不認?
小心,你大腦中與生俱來的獎勵路徑可能已經被脅持了!
濫用某種物質與沉迷於某種行為的人,神經活動有相似之處,
這新發現能怎麼幫助我們對付這些難纏的癮頭?

 

我們都知道上癮是什麼感覺:格外想要喝一杯,難以克制自己不去更新臉書動態,或者就是想趕快回家,好看到自己的狗。

在英國,統計數字會說話。20%的人抽菸,吸毒成癮的人成千上萬,有10%的人承認自己曾經服用某種非法麻醉藥品。全國還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即使在臨床上已屬肥胖狀態,依然對他們喜愛的食物戀戀不忘。有超過23%的人,飲酒超過每星期的建議安全量;英國人平均每年要喝掉十一公升以上的純乙醇。更別提大家沉迷於線上世界,英國有兩百萬的工作人口,每天在辦公室要花上一個小時以上,去更新他們的臉書動態,等於每年造成九十億英鎊的經濟損失。然而很遺憾,竟然沒有任何科學研究探討這肥皂劇般的上癮現象,好像認為這些事情稀鬆平常似的。

自我增強的循環

正當現代人表現得越來越欠缺意志力之時,神經科學家為我們揭露了「上癮」的嶄新面貌,以及這後面的大腦運作過程。嗑藥等這種生理衝動,以及像是賭博之類的行為成癮,先前大家認為是風馬牛不相關的事,現在看來卻是同一種潛在狀況的不同表現。

這份研究也顯示出,為什麼我們有些人可以對那些有可能成癮的休閒活動淺嘗輒止,有些人卻似乎第一次接觸就難以自拔。在我們對成癮現象有新的了解之後,就有可能開發出新的療法幫助許多人脫離苦海。

但好事不會一蹴可及。網際網路之類的科技,一直以新的自由、機會與休閒娛樂,引誘我們上鉤,我們需要更大的定力才能抗拒它們。想想臉書、線上遊戲《魔獸世界》跟iPhone吧,雖然這些科技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是好物,但它們也使得「沉迷」的羈絆力量延展到極致。

所以成癮是怎麼一回事,它是如何運作的?

基本上你可以把這想成是「大腦天生的獎勵路徑被脅持了」。在大腦的中心有一組神經迴路,會促使我們去做跟求生存有關的行為,像是吃喝之類。每當我們做這些事時,這組迴路就會用一股讓人感覺良好的大腦化合物多巴胺,獎勵我們這麼做。所以當你在吃漢堡時,神經系統就會發送訊息,提醒大腦你正在吃東西,然後獎勵路徑就會動起來。

獎勵路徑也通到大腦儲存記憶的區域,所以每當我們受到多巴胺刺激時,腦中就會記上一筆,是什麼活動產生了多巴胺。這些路徑還連結到負責控制肌肉的運動皮質區域,會強化進行那個行為所需的運動皮質迴路,比方說增強把漢堡舉到嘴邊、咬上一口、咀嚼然後吞下,執行這些動作所需的大腦訊號。下一回另一個漢堡放到你面前時,你很可能會因為兩個效應加乘而吃得更津津有味。

有時候你吃得太多了,就會有太多的多巴胺沖到大腦去。這會使獎勵路徑把製造出這一波多巴胺的活動銘刻於心、永誌不忘,同時給重複這個活動需要用到的肌肉動作接上線,而成癮的人會馬上「這樣做」,好讓大腦釋出更多多巴胺,使得這經驗更加美好。結果這個行為就會形成一個自我增強的循環,很快地變成遏止不了的渴望。

越富裕,越覺得不足?

古柯鹼、海洛因這類精神藥物,會針對獎勵路徑發揮作用,在第一瞬間就製造大量多巴胺,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種下上癮的根。確實,許多接受這些物質實驗的人,馬上就變得上癮了。

但是像吃東西這種行為又怎麼說?我們大多數的人,可不覺得有什麼東西非吃不可。那麼為什麼吃東西會令某些人沉迷其中?

美國加州大學薩摩爾神經科學暨人類行為研究所所長彼得懷布羅(Peter Whybrow)認為,這說到底都是一種演化。「想要了解人類的成癮行為,關鍵就是要認識到我們其實是一種在演化過程中,始終面臨匱乏的動物。」早期人類起初在非洲大草原上演化時,高熱量的食物很稀少,少到我們的祖先一旦找到任何這種食物,他們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填飽肚子再說。時至今日,我們依然有這種暴飲暴食的衝動,只不過現在富含脂肪跟糖分的食物很多,會讓我們有些人吃過頭了。

懷布羅教授的論點,也能解釋我們為何醉心於購物、看電視、打電玩、泡在聊天室裡——這些全都猶如現代大草原上的肥肉,而且還無窮無盡,任君享用。

懷布羅接著表示,最近的金融危機可說是肆無忌憚的貪婪所造成,而那也可視為某種上癮現象。「在生活富裕的環境裡,我們很快就變得貪得無厭,」他說,「尤其是大力讚揚競爭與野心,把它們視為市場成長要素的文化下更是如此。」但這仍然沒有解釋為什麼有些人一接觸就上癮,而其他據估計大約佔80%的人,卻能提得起、放得下。究竟是什麼導致我們容易上癮?

上癮的風險因素

環境會造成一些影響。成長環境貧困,或是為憂鬱、焦慮所苦的人,很自然地會在任何他們能找到慰藉的地方尋求愉悅,很不幸地這經常會導致上癮,使他們的處境更加糟糕。性別、種族跟年齡也會有影響。大腦中負責處理決策與判斷的是前額葉皮質區,而青少年的這部位大多還未發展成熟,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我們常常聽聞「孩子們對某事上癮了」。

科學家相信,我們容易成癮的程度,有40%到60%是基因遺傳造成的。換句話說,成癮者的大腦,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出生時就已註定。劍橋大學的傑夫達利博士(Jeff Dalley)在老鼠身上發現,這種遺傳體質造成大腦裡的多巴胺受器有缺陷,導致製造多巴胺的網絡有過度補償的傾向。他表示,可藉由他的研究發現研發出新療法。

令人驚奇的是,上癮的傾向甚至可能是其他藥物的副作用所造成的。罹患帕金森氏症的人,有時會服用多巴胺替代藥物,因為這種病就是缺乏多巴胺導致的神經系統失調症。在二○○八年,一名帕金森氏症患者服用多巴胺藥劑樂伯克(Mirapex)之後,變得對賭博成癮,美國法庭因而裁定他可獲得八百二十萬美元的補償金。現在其他類似的案件也被帶上法庭,原告聲稱這些藥物導致他們產生行為成癮的現象,諸如沉迷於性、變成購物狂、還有飲食失調等等,而在他們停止服用這些藥物之後,這些現象幾乎馬上就消失了。

系出同源,不同表現

最近有些最有意思的研究成果指出,像是酗酒、濫用藥物等化學成癮現象,以及賭博、購物等行為成癮現象,其實都只是同一種神經作用的不同展現方式,這一切都取決於大腦的多巴胺獎勵路徑。懷布羅教授說:「社會文化所造成的成癮現象,以及依賴藥物的情況,都涉及大腦裡同樣的愉悅路徑。」

這種說法擲地有聲,這說明了在精品街上血拼的衝動,跟酗酒或吸食海洛因的衝動完全一樣。無怪乎這種說法也引起爭議,美國德州大學的卡爾頓艾利克森(Carlton Erickson)就說:「要把行為上的衝動稱之為『成癮』,在科學上幾乎沒有可信度可言。」傳統學派把會造成問題的賭博等行為成癮的現象,統統歸在「衝動控制失調」的名目下,這可一點也不算是真正的成癮。

然而反面的證據似乎,唔,比較有說服力。

就如同對物質成癮的人,他們對其藥物的耐受力會逐漸升高一樣,行為成癮的人要達到同樣愉悅的程度,每次所需要沉迷的程度也會越來越高。賭徒要下更大的賭注,購物狂則要買更多。

再者,行為成癮的人嘗試收手不幹,或是有人禁止他們從事沉迷的活動時,他們也一樣要承受戒斷時身體不適的種種症狀。換言之,就像藥物成癮的人戒毒時會感覺渾身冷得像隻冷火雞一樣,性愛成癮的人沒能上床,也會經歷冒汗、顫抖、甚至生理不適的現象。

不過最有說服力的證據,也許是來自德州大學東南醫學中心的研究結果。在研究過程中,給古柯鹼上癮的人看一些人們服用古柯鹼的影像,賭博成癮的則給他們看一些吃角子老虎的影像,結果這兩組受測者的大腦裡產生反應的區域是一樣的。「任何能令你開心的事物,都能夠使你上癮,」牛津大學的班奈特佛迪博士(Bennett Foddy)這樣說。「如果你無法節制自己的行為,讓它對你的生活造成問題,想停又停不下來,那你就是上癮了。」

挖新坑往下跳

佛迪特別研究了在電玩與網路潮流之下,新出現的最新成癮型態。他說:「人們沉迷於《魔獸世界》的情況,絕對符合上癮的標準。也許在網路上看A片也算。」確實曾經有些玩家連著好幾天廢寢忘食,只顧著玩頗受歡迎的線上遊戲《魔獸世界》之後,就這麼死了。另外還有為數頗為可觀的玩家,幾乎每個星期都花上四十多個小時泡在線上世界裡。有個專家曾經指出,《魔獸世界》的玩家裡,有40%已經上癮了。

佛迪認為,那些能提供最迷人的獎勵結構的線上體驗,最能夠令人沉迷其中。獎勵結構的形式可能有:升級、拓展遊戲裡的虛擬帝國,或是在社交網站裡獲得具象徵性的獎勵,比方說在臉書上獲得新朋友,或是有人回推你在推特上的貼文。

科技不但為遊戲帶來新契機,對工作也是如此。「完成任務」本身就有回報(獎勵),有些是象徵性的,有些則很實際。科技或許使我們比較快獲得成果,但接踵而至的成果也會使得對於一些人沉迷下去,成為工作狂。無怪乎儘管現在有那麼多「省時省工」的玩意兒,我們許多人卻似乎比以前工作得更久、更辛苦。

未來學家喬納森米契納(Jonathan Mitchener)表示,要與這些科技保持一種平衡關係,祕訣在於決策能力要好,確定你是科技的主人,而不是被科技所役使。「精明的人會決定要不要回電回信,」他說,「呆子則會讓科技逼他們工作過度。」

然而對我們許多人而言,培養出做那些選擇的意志力,說得比唱得好聽。就拿設計出人工生命遊戲《天工開物》(Creatures)的英國電腦科學家史帝夫葛蘭德(Steve Grand)來說吧,他做得可絕了,寫了個軟體,在他坐在電腦前面太久的時候把他趕走。起初這只是一個在螢幕上很單純的警告,但他一直去按「貪睡」鈕,所以後來他就把貪睡鈕取消掉,把程式設計成時間到了會發出大聲的噪音,但結果是他會乾脆把喇叭關掉。「到最後我把程式設計成,只要我沒有馬上遵從指示離開,它就會把我的電腦關機。」他說。

鐵腕般的自我抑制,也許是我們全都需要慢慢習慣的,因為在往後的日子裡,網路等科技會更進一步地誘惑我們無法自拔。米契納說:「網路經驗會以各式各樣的方式,推出新機種,提供新服務,變得越來越引人入迷。」

學習如何盡情享受這些新的愉悅、掌握新契機、在工作上運用強大的新工具,又不至於落入瓦解生命意義、向下沉淪的「成癮輪迴」,無疑是我們所要面對最艱鉅的挑戰之一。

「科技讓我們擺脫束縛,」葛蘭德說,「但伴隨而來的是一份責任,一份對我們自己、對自身健康的責任。我們人類要成熟到能夠處理好這事情,還需要一段時間,但這就是我們所要付出的代價。」

作者 保羅帕森斯

科學線記者、宇宙學家,著有《科學1001:最重要的科學大小事》(Science 1001: Absolutely Everything That Matters In Science)等。

譯者 高英哲  英國約克大學經濟學碩士,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長期合作譯者。


本文刊載於《BBC知識》國際中文版No.132012年九月號

引用自http://pansci.tw/archives/26150

台長: 格勒菜園
人氣(898) | 回應(1)|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數位資訊(科技、網路、通訊、家電) | 個人分類: 文章轉載 |
此分類下一篇:水果標籤-數字-開頭為8勿買
此分類上一篇:潘朵拉的盒子該打開嗎?++美國醫生的臨終選擇

司佳
對一些無害的事上癮
其實也沒什麼不好
也可以說是嗜好
2012-09-21 23:09:47
版主回應
好像有理。但不同程度的上癮就是不同程度的繫縛,當癮來了卻無法執行,你想那是什麼滋味。人就是存在著矛盾,想要自主,又有境的誘惑「先別急著吃棉花糖〈成功的重要因素〉」http://mypaper.pchome.com.tw/truth1001key/post/1323229722
就是在敘述這種狀態及後果。
人就是覺得空虛,向外抓取,不知快樂始終在心底。不容易啊!
2012-09-22 10:17:2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