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9-22 19:05:22| 人氣1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金剛經

金剛經

2007/12/02 20:35
※NON的天堂,真是應有盡有...

   年輕的時候,曾經一度沉迷於林清玄的菩提系列.最後,父親終於忍不住對我說,不要再看下去了,再看下去就真的變『空』(台語/痴空)了!

 在年輕的時候也和好友沈談過,我不認同做避世的出家,更不想修道成佛.我以為身而為人,就是要在這紅塵中體驗人世的種種悲喜.

 那時,生命中還沒有滄桑,也許是以一種朝聖的心情,想要體驗凡塵中的一切...如今,滄桑有了!酦楚有了!傷痛也有了!

 並沒有想像中的淒美~也沒有想像中的沉重~一切都是我所擔得起的...

 我從不想達到『明心見性』的境地!我只想求『安身立命』之道.

 

------------------------------------------

http://blog.roodo.com/non2005/archives/2644019.html(我從深谷峻嶺中走來)

耳邊傳來的是一位法師對金剛經的講解。

這並未特別引起我的注意,因為金剛經是我最喜愛的佛教經典之一,我過去至少已讀過三種不同版本的註解。

但是當悶熱的空氣中傳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這句話時,幾年來積鬱在我心中的不自在、不捨、不甘心與不安,突然都找到宣洩的出口。

是啊!如果世間萬物都因變化無常,而皆具虛幻不實的本質,那我又何必自苦於對視覺世界的執著呢?

金剛經不斷地用反面的辯證去突顯出在無垠時空中,外境的無常與人心的永恒。

唯有體驗到「空無」,才能深刻地掌握住「實有」。

經末的四句偈語直指出「空無」與「實有」的融通,「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要是人心真能如此透澈,那麼無論是逆境順境,都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
  
失明的痛是無底深淵的痛,但是這樣的痛如果放在金剛經所舖陳出的浩瀚時空中,其實是微不足道的。

世事流轉,總有變與不變。

變的是生、老、病、死,不變的是人性中對良善價值的追求。(林聰吉)

 

-----------------------------------------

林聰吉先生受金剛經的啟示很多.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教授整理出下面文字:

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千餘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金剛經是佛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們研究金剛經時,不能將它局限於佛教的範圍,佛在金剛經裏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說,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地的不同,所傳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http://www.snjh.tcc.edu.tw/~cmlee/budd/%A6%F2%B1%D0%A4%E5%A5%F3/article/0046.htm(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教授)

林教授在文中提到金鋼經的最後四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是非常強而有力的警句。

-----------------------------------------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節錄》

所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瞭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也是一個名稱,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瞭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兩個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個含義。

般若這個智慧包含五種,就是所謂的五般若,第一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是境界般若,第三種是文字般若,第四種是方便般若,第五種是眷屬般若。五種的內涵就是金剛般若。

 

到了後世禪宗,講一個道字,無所在,無所不在,很難表達。如果講一個佛字,又帶了一個佛的觀念。雖然有時侯佛法裏頭,佛字就代表了這個道體,但是一般人一聽到佛,腦子裏馬上想到大殿上那個塑得發亮發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了。所以,唐宋以後,禪宗乾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這個,這個就是那個,那個就是這個,反正都是代名辭而已。華嚴經上說: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槃也可以,說了一大堆,一百多個名辭,反正這些都是代號,代表實相般若道體。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這個東西,找到了這個東西才認識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實相般若是屬於般若中最根本的。

 

至於我們沒有修道的人,有什麼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眾生所有的苦惱境界。如古人詩中所講的:「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這是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煩惱,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頭髮白了,這就是人生苦惱境界。所以古人說:「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因為他的境界、氣派、胸襟與眾不同。這種不同的境界從那裏來呢?從實相般若而來,是道體上所產生的,自然而來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辭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發了,天上天下,無所不知。這就是境界般若

 

這些是講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後自然發生,不是憑我們的聰明來的。聰明是想出來的,想出來的沒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記憶力也特別高,不光是年輕的事想得起來,前一輩子讀的書都知道。這個話,你們諸位聽了,大概覺得很稀奇,的確有這麼一回事。所以蘇東坡有一首詩說:「書到今生讀已遲」。要讀書要早讀,這一輩子的書是為來生讀的。悟道的時侯,過去千萬生讀的書都會搬出來,就是因為般若智慧都出來了。學問好的人記憶力強,一目十行;不會讀書的人,一個字一個字摳。有人看書,眼睛一瞄,這一頁就過去了,一目十行,日記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記憶力更強。當然,這必須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這就是文字般若

 

術,不是手段,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別人,自然有他無師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藝術。譬如說看佛經,他能夠用特殊的一種方法,把難懂的立刻就懂進去,最難表達的東西,他用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別人一聽就懂了,這就屬於方便般若。

我們都看到過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一千隻手,每一隻手中有一隻眼睛,頭上有三只眼睛。這位菩薩代表什麼呢?一個人有一千隻手,一千隻眼睛,你說這個人辦法多不多?當然很多。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備有千手千眼那麼多的方便方法才行。像一個會魔術的人,隨手抓一個東西,都可以變一個魔術,這就是方便般若

 

般若的眷屬又是什麼呢?我們都曉得佛學講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一個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禪定的修證功夫,然後才能大徹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這五個相關的眷屬,也就是五個行願,稱為眷屬般若

台長: tpc
人氣(18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