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樣比較孤獨?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誰也不愛;還是心裡愛著一個人,卻始終無法向愛靠近?...
也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艾莉契或是一個馬提亞,表面上是沉默的,心裡卻大聲呼喊著愛,我們期待有人可以聽見,卻不肯或不知如何打開這種封閉狀態,於是再激烈的呼喊都只是個人內心的回聲,沒有人聽見。
也或許,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質數,除了自己與一,無法被其他數字整除,答案永遠是自己一個人的單獨。而相愛卻不能相守的兩個人,就像一對孿生質數,是十一和十三,或是四十一和四十三,或是其他中間相隔著偶數的質數,雖然彼此靠得很近,一直就在伸手可及之處,卻始終不能依偎在一起。
但,愛為什麼不能打破界限,拯救彼此的孤獨?
就像馬提亞和艾莉契一樣,也許我們內心呼喊著愛,但是當遠方幽幽傳來回應的時候,過去的創傷同時也隱隱作痛,提醒我們交出自己是多麼危險,於是我們就又退縮了。回應愛的呼喚需要勇氣,那代表要打破自己原來那個靜止卻安全的狀態,縱身投入一種未知,一種冒險,從一個人的山谷躍入兩個人的激流,也許最後會到達芳草鮮美的平原,但更可能的卻是在暗礁與漩渦的過程裡被撞擊得粉身碎骨。
徒然只有內心的呼喊是不夠的,愛還需要被表達,需要戰勝對疼痛的恐懼。若沒有回應愛的勇氣,終究只能各自站在懸崖兩邊,無言相望罷了。
但無論是個性或命運,這都是個人自由意志之下的決定,決定要和對方相加成為一個全新的數字,或是決定要繼續維持原狀當一個孤獨的質數。......
(質數的孤獨《推薦序》佇立山谷或縱身激流/彭樹君)
讀完這本書的那一天,看到妳發表一篇--每個人都寂寞.
對於『寂寞』或『孤獨』這樣的字眼,現在的我,並不會覺得悲傷...
或許,走過那些寂寥之後...反而更能夠體驗其中獨享的滋味了!
也許,自己潛在的內心,始終都有一種叫做"孤僻"的因子.
所以,我反而越來越能夠安於這樣的情境.
又或許,自己始終並沒有真正的孤獨或寂寞過...
也可能是年齡還沒有老到足以看見真正的孤寂吧!
近來,我有一種想法--如果,你不懂得如何真正的去愛人...那麼,你將會越來越孤寂...
這是我從老人家身上看到的盲點.所謂真正的愛,應該是不求回報的.
不論是親情的勒索,或是感情的勒索,都會讓人越來越疲乏的!
昨天中午和父母從22的學校離開,前往父親大人的生日宴中途.
爸媽在說又有H1N1使人致死的病例了!我喃喃地告訴身旁的33,若真的遇到了,也沒有辦法吧!死就死囉...別想太多~
33突然有點生氣地對我說:妳這樣輕言死亡真的太過份了!妳自己到了這個年紀都還有父母!!
她怪我,怎麼可以把生命看得這麼地"隨意"呢?!
頓時,我是暖和的...但也是沉重的...
我一直在孩子的成長中,放鬆自我~我以為,當他們成長到不需要我的時候,我就輕鬆了!因為,我不想再擔負其它不該屬於我的責任了!(有時我會以為,那些責任是附加在對孩子的責任上頭的.)
沒想到,孩子對於父母親的這種"需要"...是放在心底的!
只是33沒有想到的是--我很害怕有一天會成為孩子們的負擔~
我更害怕,當我年老時會"性情大變"!變成那種自己都不喜歡的人!
"質數只能被一和本身整除.它們在自然數的無盡序列中,乖乖地待在自己的位置上,跟其他數字一樣擠在另外兩個數字之間,但彼此的距離又比其他數字更遠一步.這些懸疑又孤獨的數字,讓馬提亞覺得非常神奇.有時候他認為它們是被錯置在那個序列當中,就像被困在一條項鍊中的小珍珠;有些時候,他則懷疑這些質數其實也很希望跟其他數字一樣,當個普通的數字,卻由於某種原因,它們沒有這個能力.第二種想法經常會在夜晚浮現,當他的內心太軟弱而無法對自己說謊時,這種想法就會混亂地穿插在睡前的胡思亂想之間.
在大學的第一年,馬堤亞發現質數當中還有一些更特別的數字,數學家稱之為「孿生質數」.這是一樣彼此非常接近的質數,幾乎是緊緊相鄰,但它們之間總是會在在著一個偶數,讓它們無法真正地碰在一起,例如十一和十三、十七和十九、四十一和四十三這些數字.如果有耐地一直數下去,將會發現這種孿生質數變得越來越少見,越來越常碰到的是孤立的質數,迷失在全是由數字所組成的安靜、整齊的空間裡.接著你會很痛苦地意識到,孿生質數一直要等到意外事件發生的時候才會碰在一起,而他們真正的宿命是註定一輩子孤獨.然後,當你正準備放棄、不想繼續算下去的時候,卻又碰上另外一對孿生質數,它們緊緊地抓住對方.於是數學家之間有一種共同的信念,就是盡量地往前數,總是會遇到另外一對孿生質數,雖然沒有人知道它們何時會出現,但一定會碰到.P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