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景氣,少子化的狂潮似乎不曾停止。從最近主計處部的統計資料顯示,97年國內出生嬰兒人數較96年減少2.8%,只有19.9萬人,出生率為。20年來新生兒人口數遽減一半,未來世界註定童顏不再,一片沈寂。幼教產業一片哀鴻遍野,兒科醫師人數也銳減3成。
兒童醫療資源集中都會區,偏遠鄉鎮病情急如星火的孩子,癱軟於汽笛聲大作的救護車上,得翻山越嶺,才能找到一個像樣的兒科急診。
逐漸老化的人口搶食了總額預算的絕大部分。兒童註定是健保叢林戰的輸家。國衛院研究數據顯示:佔總人口數26.7%的兒童,健保花費僅佔12.5%。足證先前政府醫療政策輕忽兒童。
層出不窮的研討會結論異口同聲:兒童和兒科醫師淪為瀕於滅絕的物種。
兒童醫療 應視為投資
對兒童健康權的關注是近代醫療史上的一大醒悟。嬰兒潮時期父母親對孩子健康多是功能取向,不急於求醫,遇到殘障重症,只能聽天由命。1995全民健保實施,重症病童的雙親醫療負擔頓減,不再輕言放棄。民眾第一次覺得醫療保健可以如此接近自己。隨經濟突飛猛進,優生保健觀念與疫苗普及,守護兒童健康,量既普及,必需朝品質的提升思考。
近年來新興的「生命過程流行病學」(life course epidemiology)明白揭櫫:成人時期的健康實伏因或植基於自胎兒、幼童、青少年等不同階段所積累之長期效應。陸續開展的世代追蹤研究(birth cohort study)也逐步證實:兒童「關鍵時期」的輕忽會造成日後無可彌補的健康傷害。國力之強弱取決於未來主人翁健康之良寙。有健康的兒童才有健康的成人。兒科醫療的花費不應視為消耗而是投資,獨立於健保總額之外,使其免受飄搖的社經狀況影響。
孩子是甜蜜負擔
因經濟狀況欠佳,自我意識抬頭,養兒育女不再天經地義,令人感慨。如今不婚不生,蔚為時尚,將置國家於險境。我們需要一些思維轉換(paradigm shift)。
孩子呱呱墜地時,沒有人不手忙腳亂,難眠的夜晚、被壓縮的閒暇、透支的預算,在在讓人心窮力絀。然而孩子在懷抱中的溫柔觸感,牙牙學語的嬌憨,自在嬉游的笑顏…那些令人樂以忘憂的親子互動,未曾經歷,生命總有缺憾。
再者,血濃於水的家庭親情終究是最可依賴的慰藉,也是維繫社會運轉的核心力量。我們會為家庭成員全力拚搏,一次又一次跨越生命的柵欄,互相傳遞著幸福與哀傷。行年漸長,年少輕狂不再,呼朋引伴復幾時?孓然一身,沒有稚子候門;垂垂老去,不能含飴弄孫,縱有萬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當孩子澄明無邪的眼睛向我們直視,我們利己的價值觀將迅速瓦解。孩子教導我們該隨遇而安,高速在我們生命裝填意義,關於摯愛,關於付出。艱難成長中自有甜美驚喜,我們會覺得不枉此「生」。
兒科志業充滿價值
兒科醫療人力短缺之因,除服務對象驟減外,醫療成本較大人高,診治兒童費時費力,病情變化快,急診值班多,也令醫學生視為畏途。對照往昔兒科名列四大科之盛況,真有「昔日芳草,今日蕭艾」之歎。
儘管「錢」途黯淡,兒科醫師守護成長的下一代,提供延續照顧,全人醫療,常有較多成就感及較高的工作滿意度。行醫多年,回首前塵,有關例行醫療的繁複,多不復記憶。倒是醫病間微細而獨特的互動時刻,讓我縈懷不已,瀕臨呼吸衰竭的氣喘病童,悠然緩解時的一抹微笑;嬰幼兒緊抓我聽診器,亟欲向全世界探索的稚嫩小手;病榻前聆聽父母分享孩子許多的「第一次」與重大時刻:學步、掉牙、上學、領獎,畢業旅行…,這些限量發行的靈光乍現,讓所有疲乏困頓煙消雲散。
兒科醫療的特色在於疾病常能霍然而癒,重症病童如診治得宜,再造生命如旭日東昇,未來依然陽光璀璨。伴著病童成長,與孩子共舞,陪他們跨越一個又一個成長里程碑,我變得童心未泯,無時無刻不慶幸當時選擇作兒科醫師的決定。誰說兒科田園將蕪?我深信大批不失赤子之心的醫學生力軍終將來到。
黑暗中的曙光
在台灣兒科醫學會(林口長庚兒童醫學中心院長林奏延教授為前任理事長)及許多兒福團體大力奔走下,政府漸能用全新的思維正視兒童醫療,調高兒童醫療給付,使弱勢病童的醫療不受景氣影響。同時欲遏阻台灣少子化趨勢,迴狂瀾於既倒,一連串猛藥,如生育津貼、兒童年金、落實育嬰假、健全托育制度等,也如箭在弦上。
國家健康法令的修繕可能曠日廢時,政府醫療政策的更弦易張或許緩不濟急。兒童醫療問題方興未艾,疾病型態急遽轉換,先天畸形兒與急性感染症大幅減少,人工受孕技術精進導致早產兒增多。兒童過敏症,文明病如肥胖近視等日益盛行。我國嬰幼兒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隨著民眾醫療保健意識高漲,醫療支出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逐年增加。如能掌握兒童疾病種類的變化,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兒科仍大有可為。重返兒科昔日榮耀,不再遙遠。
本文作者【林口長庚兒童醫學中心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 林思偕醫師】
本文由【長庚醫訊第三十卷第七期】提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