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不要比較 比較快樂
洪蘭
中央大學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現在很多年輕人一心「追求」快樂,甚至為了要快樂,犧牲做人的原則,殊不知快樂是個心理狀態,它是因對自己或他人的加值而從心中自然產生出來的感覺。
在大腦中,負責把外界經驗解釋為自己感覺的部位叫腦島(Insula),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的實驗中,被人稱讚、幫助別人解決困難時,大腦這個部位會活化起來,快樂不是客觀的條件,是主觀的內心感覺。例如,在路上撿到一百元,對豐衣足食的人而言,它連買一個像樣的便當都不夠;但對飢寒交迫的人來說,它至少可以維持三天的溫飽。同樣一百元,兩人的快樂感覺就不一樣了。因此,中國人的快樂都是從「心」做起,孔子的「溫良恭儉讓」,司馬光的「訓儉示康」都是教孩子要勤儉,儉則寡欲,無欲則剛,不受人牽制。古人知道煩惱皆從心起,心安,快樂才會出現。
如果快樂是由比較而來,那麼快不快樂其實是在乎自己的心態。多年前在賓州讀書時,冬天大雪,窮學生沒有錢買車,只能步行上學。雪深及膝,行走困難,尤其雪被汽車壓過後結成很滑的冰,每天都得小心翼翼的走路,生怕摔斷了腿,無錢付醫藥費(那時候才真正體會到「如履薄冰」的滋味)。後來有同學拿到學位去就業,便把他的舊車送給我們,我們真是喜出望外,雖然車門被撞凹不能開,必須從窗戶中爬進爬出,但是至少比在雪地中行走好多了。這部車一直用到我們自己出來教書,才傳給下面一位同學。做教授後,經濟寬裕了,買過許多車,但是這部車帶給我們的快樂感卻是別的車比不上的。
快樂是比較的感覺,還有另外一個例子:某甲向老闆要求加薪不成後,忿忿地說,「這樣吧!既然公司營運不好,不能加我薪,那麼你把乙的薪水減少一點,我就甘願了!」也就是說,薪水多少不是問題,只要我比你多就可以了。這是人愛比的天性。
知道人性如此,不去跟別人比,快樂就自然產生了。在腦造影的實驗中,給受試者看名車的相片時,他大腦中,腦島和扣帶迴兩個掌管正向情緒的地方會活化起來,給他看名不見經傳的雜牌車時,大腦活化的地方不一樣。因為腦島是我們動機驅力的所在地,只要沒有想要的欲望,就不會有要不到的苦惱。看到控制自己快樂的大腦地方,就更確定了快樂是掌握在自己意念之中,人真是沒有理由不快樂的。
【2008/04/14 元氣周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