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的麥當勞
在快樂工作人雜誌裡面
看到了一篇令我感興趣的文章
"職場軟實力~敢開口"
台灣人普遍算是不敢開口的論調不是第一次看見
我一直不覺得我自己算是不敢說話的那種人
不過偶爾我也會覺得自己好像有時候會總是想要做好準備才講話
@_@這樣算嗎?
oh~
其實敢開口之外
也要說的好
不要開了口~連自己在說什麼都不知道
說了就要說的清楚~說了就要讓人聽的進去
想到之前跟朋友討論到溝通這件事
怎麼樣才能說的清楚...其實~不見得是要字正腔圓才能讓人聽的進去
雖然大部份的時候都是
爾偶~我說的是只少部份的時候~也還是要入境隨俗一下
朋友舉了個例子,商場上的溝通,用不著在細節講太清楚
一方面還不到打合約的地步,有些話不用講太死
二方面還要留點餘點賣面子給別人~或是做個機會讓別人賣你面子還以為他贏了
業務也做了兩年多~自然也對這些事能夠稍稍體會
講話中偶爾要帶句三字經~有的人就喜歡這種口味的
交朋友也是~
把自己的原則講了太多~別人還覺得你裝清高
想要達到自己族群融合的目標自然就又遠了一些...
然後除了說的好之外~就更要做的到~做的好了
不過這就跟溝通比較沒有那麼直接的關係~思緒就沒有繼續往下走
文章裡面寫到
好的說話~分為五大面項
1.敢開口
撰文者舉了一個例子,在一場國際演講中...可以看到各國學生的表現
日本人謹慎勤做筆記,偶有發言但用詞客氣委婉
大陸人言詞直接,一語中的
歐美學生不怕自己蠢,想到就馬上問
新加坡學生用詞較深,怕別人覺得自己沒料
在這裡面~看不到台灣學生發言...
他又舉了一個例子,一家知名企業中有位主管級優秀幹部
老闆特別器重...於是要他在升職後準備一場演說分享這一路的成功經驗
沒想到這部屬反覆思考後竟提出辭呈,理由是...我擔心我無法勝任...
台灣人~害怕自己被否定~害怕自己還沒有準備好....
蘇打綠的新歌裡面可以聽到
十年一刻...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
但我們常把話反過來看
總認為自己一定要做到十年功的功力後~才有資格去獲得那十分鐘
怎麼樣才算是萬全準備?這是我常在問自己的問題
所以呢...我常把自己定義為那種架上去就會做的不差的那種人
2.組織整合、邏輯思考
講到這~我不由得又要再提起...我那一頁書的老師....
黃識銘大師...
從一疊厚厚的報告
寫成一張薄薄的a4紙張
怎麼將自己的成果濃縮再濃縮
成為一目了然的精華
思考的邏輯當然重要
而且重點是要和大家的邏輯大致相同
才能夠說服大眾
3.關心聽眾
以前上課的時候也有聽過,再好的演講
如果沒有聽眾的回應也是枉然
有互動才知道觀眾想要的是什麼,需要調整的是什麼
(不過怎麼聽起來有點像是老師上課會不定時抽問好讓學生不敢睡覺)
4.觀察演練
多看看別人如何說好話,反覆不斷不斷的練習
其實就像是為什麼要有模擬考的一樣
萬全的準備也許永無止盡
但就是因為多一分準備...又多一分把握
5.個人風格
最後從學習模仿,到走出自己的風格~
說話這門技巧才算是成功的運用
********************************
看完之後我發現我還滿朝這目標前進的啊
雖然也有很多地方努力還不夠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