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摩訶布瓦大師的簡介(已圓寂)
阿姜摩訶布瓦
ACHAAN MAH^A BOOWA
年那桑槃諾(1913-2011 )
尊者摩訶布瓦1913年8月12日 出生於泰國東北烏汶府邦塔村,
從小正直、果決、理性,
21歲從父母意願、依當地傳統出家。
原本無意永久為僧,
但成為比丘後,
在學習世尊與聖弟子傳記時,
深受影響,
升起了修證道果的強烈信念與信心。
他在研習佛教經典七年後離開寺院,
邊游方行頭陀行,邊尋訪阿姜曼的蹤跡,
于1942年找到這位禪修大師,被接納為弟子。
阿姜曼對他說,你鑽研經書,已獲摩訶稱號,
現在要把書本放在一邊,
集中精力修習禪定,經典以後會對你有用。
他跟隨阿姜曼度過每一個雨安居,
直到1949年師尊圓寂。
此後他獨自在叢林裡全力修行,成就卓著。
1955年尊者在自己出生的村子附近一座森林裡定居下來,
建立了帕邦塔寺。
阿姜摩訶布瓦的佛法開示以流暢善巧、直接有力著稱,
體現了他本人的個性與修行風格。
五十年來尊者安于簡樸的林居生活,
言傳身教,廣受尊敬,
為保存林居傳統的修行模式與言教作出了寶貴貢獻。
滅苦之道
阿姜摩訶布瓦
ACHAAN MAH^A BOOWA
修禪的真正目的是為心靈帶來寧靜,
如果一個人無法用初步的方法緩和心境,
就必須用強制的方式馴服它。
換句話說, 依個人智慧的熟練度,
來尋找與檢查出那些事物讓心黏著,
找到一個有效的方法來管制不馴的心,
直到心屈服於智慧, 而且看到黏著事物的真相,
然後不再混亂、不安。
進入一個寧靜的狀態。
在泰國東北部的森林苦行僧傳統裡,
阿姜摩訶布瓦
(Achaan Mah^a Boowa 1913~2011)
是一位著名的住持與老師。
他讀了幾年的基本佛法後,
精通巴利經典,之後開始禪修。
阿姜摩訶布瓦於森林禪修數年,
其間大多時間接受說寮國話的老師阿姜曼
(譯按:有摩訶布瓦著,曾銀湖譯《尊者阿迦曼傳》)的指導,
這位老師是本世紀泰、寮森林最著名的老師之一,
他出名的是對禪定與入觀的教法、巨大的影響力及嚴厲的教學方式。
據說阿姜摩訶布瓦去見阿姜曼之前,
由於長時間的練習,已經精通了佛教的一些禪定方法,
並於靜坐中獲得了極大的喜悅,
僅僅是這樣的精通,已經是很大的成就。
然而,阿姜曼見到他時,
卻嚴厲地告訴他禪悅與智慧的不同,
然後送他離開,到森林裡修習更多東西。
經歷此次斥責,阿姜摩訶布瓦有好幾年的時間,
再也無法進入高度喜悅的定境,
但是,當他最後再度獲得時,同時獲得了大智慧與內觀力。
阿姜摩訶布瓦強調,堅強而穩定的專注力是生起智慧的前兆,
但是在這篇特別的談話中,他也告訴我們要如何運用智慧,
透過對身體與心的研究、觀察,來輔助培養專注力與寧靜,
然後以此專注力導引更深的智慧。
雖然阿姜摩訶布瓦也討論到傳統的
三個心靈道路:戒、定、慧,但他解釋說,
未必要按照任何特定順序發展它們,
相反地,他認為不應該依照步驟,
一步接一步的方式發展禪定,而應該在染著出現時,
同時修戒、定、慧的方式去處理。
阿姜摩訶布瓦鼓勵初學者,以反覆誦念方式培養初步的定力,
這可以祇用口誦,或與觀想並用;當建立了定力之後,
他會指導學生使用這種專注力,
去觀察身體各部分的特性,
然後觀察心的特性,觀照無明與邪見,
是如何導致「我見」以及輪迴的巨 大痛苦。
阿姜摩訶布瓦詳細說明了培養專注力的方法,
特別是有關禪修時腦中出現影像時的處理;
他還區別禪修時由內在產生及由外而來的諸種現象;
在指導學生時,
他提到的一點很重要:
「這些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
「無論是那一種禪定,智慧永遠是重要的」,
對這些禪修時有時候可能出現的影像與現象,
我不太願意談得太多,
以免初學者以為這些是很重要或必須要出現的可意經驗,
而努力去讓它們出現,
這樣做可能是個陷阱;
如果一個人選擇以這種方式培養專注,
最好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
(註:《清淨道論》有數章詳細地敘述修習禪定、取相及其修法,
這本佛教禪定手冊及註釋,Shambbala Publications 有新版本發行。
譯按:「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有出版葉均譯本),
不要因為有禪定經驗的人,描述了一些似乎奇怪而不尋常
的經驗而感到興奮,這些經驗沒什麼價值,
祇有智慧是重要的。
阿姜摩訶布瓦經常使用心(Heart)這個字眼,
所指涉的不是帶有感情性質,如情心,而指的是心靈(mind)。
在佛教傳統上,心指的是心靈處所,
這是英譯者Pa^n^navadho 比丘使用白話語言的原意,
也是阿姜摩訶布瓦使用白話教學的用意,
這是為了保留本教學法的森林佛法特點,
因此,
雖然有些字眼與直譯經典不同,
它們仍然很實用地被用來介紹如何培養禪定。
阿姜摩訶布瓦的森林寺院帕邦塔寺(Wat Pah Ban That),
位於泰國東北部烏董省(Udorn),
大約有一百畝,出家眾與寮房都很少,
不超過二十人,這裡的規定很嚴格,
阿姜摩訶布瓦以類似其老師的嚴格方式教導學生,
其中有十幾個西方人跟隨他,有些已經跟他學了好幾年了,
對新學生他會要求他們做禪修數年的承諾。
在帕邦塔寺的大部分學習,
就像其他的寮國及泰國森林寺院,
是透過嚴格的與極簡單的生活方式進行,
一天祇吃簡單的一餐,住小茅房,洗澡用井水,
日出即外出乞食,長時 間靜默,簡化生活所需,
以減少世俗思想。
如此,
森林寺院成為密集禪修的地方,
也成為一個非常特殊的教育環境。
在這樣簡樸的社區配備下,
一個人可以舒緩、簡化,來觀察心及生活的過程,
因而發展智慧。
摩訶布瓦偶爾會到曼谷教授學生,
他的一些 談話經由曼谷的巴婆尼瓦斯寺
(Wat Bavoniwas)整理,
以英文出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