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一個美麗世界尚未誕生的過程
**國際歌中文版**(作者:瞿秋白~一位為理想而犧牲的烈士)
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了真理而鬥爭;
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奴隸們起來!起來!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
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international,就一定要實現,
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international,就一定要實現!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我們要奪回勞動果實,讓思想衝破牢籠,
快把那爐火燒得通紅,趁熱打鐵才能成功;
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international,就一定要實現,
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international,就一定要實現!
是誰創造了人類世界,是我們勞動群眾,
一切歸勞動者所有,哪能容得寄生蟲;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一旦把他們消滅乾淨,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
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international,就一定要實現,
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international,就一定要實現!
**瞿秋白傳略**
瞿秋白,原號雄魄,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常州城一個破落的士紳之家。自己改名為瞿爽、瞿霜,后由“霜”引申為“秋白”。他自幼多病,讀書卻非常用功。9歲入常州冠英小學,尚未畢業就考入常州府中學堂,喜歡議論時政。辛亥革命周年紀念日,他在宗祠門上懸挂一隻白燈籠,上面書“國喪”兩字,表示了對革命結果的失望和不滿。
1916年底,瞿秋白到北京考進外交部辦的俄文專修館,學習俄語、英語、法語,研究文學、哲學、佛學,並去北京大學旁聽陳獨秀等人的課。“五四”運動爆發后,他擔任北京學聯評議部負責人,帶領俄文專修館的同學參加了游行示威和火燒趙家樓的行動。
1920年3月,他參加了李大釗倡導成立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翌年初,他以特約記者的身份到達莫斯科,取俄文名字“維克多爾·斯特拉霍夫”,譯成漢語即“戰勝恐懼、克服困難”之意。當時,他撰寫了《餓鄉紀程》(后人改為《俄鄉紀行》)、《赤都心史》等文,並在北京《晨報》等刊物發表文章,歌頌十月革命。
1921年,他經赴俄的張太雷介紹加入俄共(布)黨組織,翌年轉為中共黨員。他當時兼任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中國班俄文教習和政治理論課的翻譯,此間曾經兩次榮幸地覲見革命導師列寧。1922年11月,瞿秋白作為陳獨秀的翻譯出席了在彼得格勒舉行的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數月后回國,起草了中共“三大”的綱領草案,並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隨后,他任蘇聯顧問鮑羅廷的助手和翻譯,赴廣州參加國民黨“一大”宣言的起草,又到上海大學任教。在黨內,他是第一個嘗試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研究中國革命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人,也首次把辯証法與唯物論、把辯証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整體來宣傳。
1927年秋大革命失敗時,瞿秋白成為中央臨時政治局的主持人,在陳獨秀離職、黨內處於危急之際確定了展開武裝斗爭的方針和策略。翌年,他赴蘇出席了莫斯科中共“六大”,會后留任駐共產國際的中共代表團團長。1930年夏,黨內出現李立三的“左”傾盲動錯誤時,他回國主持糾正。1931年初,共產國際代表米夫及其支持的王明等人批評瞿秋白採取“調和主義”,將他排擠出中央領導層。此后他在上海從事文藝工作,1933年進入中央蘇區。
1934年秋紅軍長征時,瞿秋白被留下負責中央分局的宣傳工作。1935年2月,他在突圍時被俘,同年6月18日慷慨就義。
■青年時的志向隻是做一個報人和學者。然而革命大潮卻一度把他推到黨
的主要領導者位置上,其間既留下了光輝的業績,也因時代和自身的局限犯過盲動錯誤。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書出版后,陳獨秀認為過激,瞿秋
白卻為之撰寫序言,並安排出版單行本。
從外表看,瞿秋白完全像一個文弱書生,並長年患有嚴重的肺病。青年時的志向隻是做一個報人和學者,然而革命大潮卻一度把他推到黨的主要領導者位置上。其間,既留下了光輝的業績,也因時代和自身的局限犯過盲動錯誤。
瞿秋白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思想的知識分子,生長在苦難的中國。他想借用外來的“天火”燃燒並改變整個社會。五四時期,他最欣賞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克魯泡特金的名言:一次暴動勝於數千百萬冊書報。當十月革命后俄國內戰不已時,他卻主動奔赴那裡。雖然看到俄鄉因飢荒已成“餓鄉”,但他認為隻有這種革命才是改變貧困和落后的動力。回國后,他在黨內最早成為武裝斗爭的大聲疾呼者,並從他那病軀中吟誦出《國際歌》的強勁旋律。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書出版后,陳獨秀認為過激,瞿秋白卻為之撰寫序言,並安排出版單行本。他大聲疾呼:“中國革命家都要代表三萬萬九千萬農民說話做事,到戰線去奮斗,毛澤東不過開始罷了。中國的革命者個個都應當讀一讀毛澤東這本書。”
在大革命失敗、共產黨人遭到屠殺的時刻,瞿秋白的革命激情更劇烈地迸發出來。他聽到李立三等人關於在南昌暴動的提議后,馬上代表中央表示支持。1927年8月7日,他在漢口秘密主持召開了“八七”會議,決定在湘、鄂、贛、粵等省發動秋收暴動。隨后,國內爆發了一百多次起義,為建立紅軍和根據地奠定了重要基礎。
不過,瞿秋白畢竟是長期從事理論和翻譯工作的書生,缺乏基層實際工作的經歷,沒有能科學地分析各地的形勢。有的城市隻有七名黨員,他也要他們暴動。不久,瞿秋白便被批評犯有“左”傾盲動主義的錯誤。1928年,中國共產黨在莫斯科郊外一個舊庄園中召開了“六大”。會上,共產國際領導布哈林批評兩個知識分子都犯了錯誤———瞿秋白“左”,張國燾右。於是,此次會議選舉工人出身的向忠發當總書記,但他的領導能力較弱。
歷史証明,革命知識分子是最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生產力的代表,無疑應該擔當先進政黨的領導之責。不過知識分子又要同實際工作相結合,否則又容易出現走極端的失誤。
■他12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文章,二人相交甚密,互視為知己瞿秋白從
青少年起便喜好文藝,1931年離開領導工作崗位后,參加並領導了上海的左翼文化運動,自己也有大量創作、翻譯和論著。
他與茅盾、魯迅、夏衍等著名作家有親密的友誼。魯迅曾贈他一副立軸:“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兩人的雜文堪稱“雙璧”,瞿文似照妖鏡,魯文像解剖刀。在國民黨當局搜捕下,瞿秋白有12篇雜文用非共產黨人的魯迅為筆名發表。《魯迅雜感選集》也由瞿秋白編選並作序。有幾次敵特搜捕時,瞿秋白和夫人還躲到魯迅家過夜。
瞿秋白早就立志借俄羅斯革命民主主義文學喚醒中國人民,推動中國新文學和革命文學的發展。他的譯作文筆流暢。魯迅曾贊許說:“像他那樣的,我看中國現在少有。”得知這位好友犧牲,魯迅傷悼許久,並在談到《死魂靈》的翻譯時又說:“秋白若不死,譯這種書是極相宜的,即此一端,即足判殺者為罪大惡極。”
抗戰爆發后,有人向毛澤東講述了瞿秋白殉難的情形。毛澤東惋惜地說,如果他不犧牲,現在來領導延安的文藝工作多好。這一評語,應該是對瞿秋白相知甚深的中肯之言。
■瞿秋白將從法文譯來的詞和簡譜發表在《新青年》上,《國際歌》才在
社會上傳唱起來
■瞿秋白因有病無力奔跑被俘,臨刑前唱起了自己翻譯的《國際歌》。
瞿秋白在黨內素有才子之稱,是第一個把《國際歌》正式譯成漢語的人。1920年,瞿秋白旅俄途經哈爾濱時,在參加俄國人慶祝十月革命三周年大會上首次聽到此歌。1923年春夏之交,瞿秋白把這首歌譯成漢語。此前,雖有耿濟之、鄭振鐸(都是瞿秋白在北京俄文專修館的同學)以《第三國際黨頌歌》之名對此歌做過翻譯,卻因沒有附曲無法傳唱。
瞿秋白將從法文譯來的詞和簡譜發表在1923年6月的《新青年》復刊號上,《國際歌》才在社會上傳唱起來。現行的中文《國際歌》歌詞由蕭三於60年代初再譯定稿,但其中“Internationl”(英特納雄耐爾)一詞保持音譯不變首創於瞿秋白。
1935年初,中央蘇區陷落前夕,分局書記項英派便衣隊護送瞿秋白、何叔衡等不便打游擊的人向閩西突圍,想從那裡再化裝去上海。途中遇保安團截擊,瞿秋白因有嚴重肺病無力奔跑被俘。起初,他自稱隻是醫生,並在監房內寄信給上海的魯迅,望能設法保釋。正當辦理有眉目時,同行被俘者中出現叛徒,供出他的真實身份。
國民黨中央隨后派人來,聲稱可不必發表反共聲明和自首書,隻要答應到南京政府下屬機構去擔任翻譯即可。對這種貌似保全面子、實則要他放棄政治原則的條件,瞿秋白斷然拒絕。蔣介石見勸降不成,下令處決。
囚禁瞿秋白的國民黨師長宋希濂是他在上海大學的學生,為表示一點對老師的尊重,送瞿秋白出監房並置辦了酒席。瞿秋白神色自若,走到一處草坪上坐下,說了一句:“此地就很好”,然后平靜地讓宋的護兵從腦后開槍。宋希濂從戰犯管理所被特赦后回憶說,瞿秋白臨刑前唱起了自己翻譯的《國際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