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解決事情的方式,是聚焦再聚焦,漸漸的,問題的核心或我們要找的答案會出現。我覺得要打敗敵人,就是要了解敵人先。於是,我近日不斷在網路搜尋相關的方式。目前為止找到2個我覺得至少是親身經歷過的人所研究出的方法,我不知道是對還是錯,基本上,這2個人的理論是有點相反的,一是約翰海利提出的觀點,簡單介紹他的背景,他是因為全家人吸,所以他走訪世界尋找解決的方式所提出的觀點,他演講的重點是說:上癮最核心的原因是因為上癮者無法忍受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只能說這一箭命中我弟的問題),及關懷他們是很難的,但是要持續不斷增加我們跟他們的關係,讓他們跟社會重新聯結,這也呼應我的想法是正確的,我們不是要把他們關起來,加大他們跟社會的隔閡,因為這只會讓他們更嚴重,在此,我真的很希望臺灣法界要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因為他們這樣做只會讓他們的問題更嚴重。觀看網址如下:https://www.ted.com/talks/johann_hari_everything_you_think_you_know_about_addiction_is_wrong?language=zh-tw#t-870190
你對上癮的認知都是錯的
另一是王倩倩,他是自己的兒子染上,而開始這一連串的"救贖"吧,他的論點跟上面這位先生是有點相反的理論,我還沒有細看但是我覺得他是採比較嚴厲的方式,他最近又出了一本書是討論關於這個的問題。結合這2人的觀點,我接下來的做法是:持續關心但不會替他們擦屁股了。但是我還是會繼續找出方法,解決這個我很厭惡的東西。
王倩倩的文章如下~(如有侵權煩請告知)
孩子吸毒,都是因為家庭沒溫暖?專家揭開上癮的真相
戒癮輔導的盲點
當我和家屬面談時,幾乎所有的家屬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不斷地怪自己」:「都是我以前忙於事業沒有關心他」、「自從我離婚後孩子產生偏差行為」、「都是我不好」、「都是因為我」、「因為孩子失去了父親所以才自暴自棄」……通常我會很快制止他們不要再說了,一方面是因為心疼家屬所承受的痛苦,另一方面這樣的悔恨對解決目前的危機沒有幫助。
當人被「癮」轄制時,心靈是封閉的,用心理輔導幫助不大,必須要等到脫離「上癮的綑綁」,再針對內在上癮的原因進行輔導。我會比較關心目前的狀況如:哪一種毒品?什麼時候開始用的?目前的狀況如何?有法律問題嗎?有離家嗎? 和哪些朋友在一起?
大部分的家長都不清楚孩子的吸毒狀況,也不知道上哪一類型的網站,只是不斷地責怪自己,讓我非常於心不忍,我總是會鼓勵他們:孩子上癮不是你的錯,因為這是令人上癮的社會,但是讓孩子脫離「癮」的轄制,只有靠上帝與家屬,所以現在開始請停止一切責怪自己,而是要仰望主,並且關注在「上癮者自己必須負擔什麼責任?」同時讓他們自己承擔結果。
我會這麼回答是因為當我的孩子發生問題時,曾經透過教會的牧者找到一位輔導,她的第一句話問我:「你孩子為什麼會吸毒?孩子成長的過程你疏忽了什麼?」當時的我傷心不已,哭著說:「我真的不知道。」(後來才知道她是婚姻輔導,真是隔行如隔山,輔導不應該隨便接案子)。這樣刻骨銘心的痛苦經驗讓我在輔導開始時絕對不追究家長的過往,而是專注在「從今以後不要再犯了」。
許多藥物濫用者的家屬唯一能做的就是強迫他們去戒毒村,即使勉強去了,生命沒有改變,期滿回家可能規矩一陣子,家屬以為「病」好了,歡喜快樂卻忘了「界限」,以至於沒多久又故態復萌,還是得忍受無盡的折磨。因此當人進入戒毒村,事實上家長也要「戒」,家長要戒的是除去「依附關係」。
為了讓大家了解這個關係的嚴重性,我在《上癮的真相》這本書中稱為「上癮加工者」,坦白說幾乎每個上癮者的身旁都有「上癮加工者」,英文稱為Codependency。「依附關係」大都發生在上癮者的家人身上。家屬應該先調整自己,逐漸拿掉和上癮者的「依附關係」,邁向健康的關係,才有可能幫助上癮者脫離各種轄制,也就是我常說的:「家人先改變,上癮者才會改變。」
什麼是「依附關係」?
如果花了大半的精力滿足上癮者的需要或處理他留下的爛攤子,以至於好像掉進永無休止的陷阱裡,和上癮者的關係似乎達到「失控的狀態」,那麼就可能是「上癮加工者」或者和上癮者產生「相互依賴」的關係。他的狀況嚴重影響到你,這樣的關係不但無法讓你所愛的人戒癮,反而會讓你憂鬱、躁鬱、失眠,甚至精神分裂。
當我聽到:「我真是命苦啊!怎麼會生出這樣的孩子?」其實我很想說:「你命苦,是因為你把孩子應該受的苦,往自己身上攬。」許多家屬團體成了「吐苦水大會」,看誰比較苦誰就比較屬靈、比較偉大?或者安慰自己:「神要我們受苦是為要我們更親近祂。」雖然這是事實,但不是神的心意。
治療上癮者最大的困難不是上癮者的家長或配偶不負責任,而是「太過負責任」,以致家人和上癮者產生「相互依賴」關係(co-dependency,我比較喜歡的翻譯為「失控的關係」 )。當我們的「愛」失去控制,很容易成為上癮者的依賴而無法脫離綑綁,或者延長上癮的時間。說穿了就是「罪的鎖鍊」將上癮者和家人牢牢地綁在一起,而家屬卻毫不自覺。因為「愛」的緣故,維持這樣不健康的相處模式。
華人家庭比起西方社會更加嚴重,單單「讓上癮者自己承擔結果」這一點家長就是做不到,曾經有孩子經常半夜去賭博,家長屢勸不聽,我建議家長不要幫他還賭債,並且實施門禁,家長給我的答案就是:「做不到。」他們擔心孩子被追殺、擔心孩子流落街頭(其實這都是幻想出來的)。事實上這個孩子被上癮綑綁了五年了,家長寧可繼續放任,也做不到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究竟是誰生病了?
許多家屬為了幫助上癮者脫離上癮,好像身陷在湖中央,在下沉的過程中不斷地抓「浮木」,這個「浮木」可能是機構,也可能是人。到後來才領悟到只有自己學會游泳,才能拯救溺水的孩子,這就是這本書的目的,幫助家屬及輔導了解上癮者及如何幫助他們,也就是教家屬們「游泳」,拯救沉溺在不良習慣中的家人。
首先必須修正家屬們的「錯誤泳姿」,讓家屬以正確的態度面對上癮者,如果你有下列五個以上的徵狀,那麼你有可能產生「依附關係」,也就是「上癮加工者」:
◆覺得很沒面子
華人很喜歡比較,比孩子的成績、比先生的收入、比車子、比房子,無所不比。認為家人吸毒是奇恥大辱,很丟臉,擔心別人瞧不起。很害怕別人知道自己孩子吸毒或老公有外遇、酗酒等,雖然犯罪的不是自己,卻認為非常沒面子。
上癮是典型的「屬靈爭戰」,卻很少在教會聽見請大家為上癮者禱告。也有學校因為怕影響聲譽,刻意將吸毒的學生開除,以致無法有效控管校園吸毒人口。這樣的情況在有身分地位的家庭中更糟糕,寧可掩蓋也不求助,穿了就是「面子問題」,這些家庭和上癮者產生依附關係的情況特別嚴重,當然脫癮也就更加困難。
◆刻意討好人
用「討好」對待上癮者,非但對戒癮沒有幫助,反而和上癮者產生依賴關係,造成越來越嚴重的後果。因為你的禮物、關愛、禮遇永遠比不上網路遊戲、毒品、酒精、色情所帶來的「快感」。討好的結果只會抱怨上癮者沒有良心,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失落感。
請牢記,永無止境地關懷、對他好、讓他開心、鼓勵他,是不會讓他悔改的。當孩子或配偶在外吸毒或酗酒回家,幫他們準備熱騰騰的飯食,忙進忙出,心想:「我這麼用心會讓他感動吧?」坦白說這是天方夜譚!甚至許多孩子只有在向父母索取金錢時才願意和父母說話,於是父母成了「提款機」,不斷地滿足孩子的慾望,用不斷地「給予」維持關係,這樣只是表面和諧,無法帶來真心悔改。
◆模糊的界限
所謂「界限」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個「界限」不只是身體、金錢和歸屬,也包括情感、想法和需要。如果將別人的需要、想法和麻煩當作自己的責任,或者因此責怪自己,那麼你可能成為上癮者的依附關係人。例如:默許孩子在家吸毒,卻不斷地勸他去戒毒,為了維持婚姻關係忍受丈夫家暴、孩子交通違規父母繳罰單、先生外遇太太道歉….. 等,上癮者沒有承擔後果,反而讓無辜的人承擔,這就是「界限」問題。界限模糊讓上癮者不斷地測試底線,得寸進尺的結果造成更大的傷害。
◆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
界限模糊的結果會讓你過度在意上癮者的意見,但卻是你不同意的。例如:上癮者對父母說:你根本就不愛我、都是你的問題、都是你造成的……等,其實這只是他「個人意見」,雖然你並不同意但是卻將它吸收並且做出回應、產生自責。不僅如此,也會在意身邊親朋友好所說的,例如:婆婆質疑媳婦沒有好好照顧先生、丈夫責怪妻子沒有教好孩子等等,儘管那不是事實,但是為了不斷回應這些人的「忠告」,讓你感到身心俱疲。
◆過度關心而犧牲自己
常常聽父母對孩子說:「我就是為了你才犧牲自己的前途,移民到美國,沒想到你這麼不爭氣……」為你所愛的人犧牲自己是對的嗎?不見得。你的付出可能並不是他所需要的,如同父親為了提供孩子更好的物質環境而努力工作賺錢,但孩子要的可能只是陪伴。
上癮者的家人如果常將「犧牲」掛在嘴邊(雖然那是事實)如:為了救你脫離毒品我多麼地努力……,這樣反而會造成對方的愧疚感,讓他更無法面對人生的困境,加深對藥物或酗酒的依賴。
◆認為在自己的掌控之下才是安全的
「學習放手」是讓孩子成長的不二法門。例如:先生去大陸會有小三、孩子在家就安全、不給錢就會去賣毒、在監獄會變壞、離家出走就遇見壞人……等,都是幻想出來卻尚未發生的後果,說穿了就是沒有「安全感」。
人因為「罪性」的關係,滴水不漏的「掌控」只會促使上癮者變本加厲,往相反的方向走。當你的「安全感」建立在自己掌控的範圍,而不是倚靠神,那麼你有可能成為「上癮加工者」。
◆過多為他人著想
我曾經勸告家長將有暴力傾向的吸毒者報警處理或者請成年的孩子離家,以免威脅到家人的安全。大多數的家屬都會告訴我:做不到,他們的理由都是:在監獄會不會學壞?被人欺負怎麼辦? 會不會有犯罪紀錄? 到了戒毒村不習慣、離家出走會不會被人欺負?……憑空杜撰危機。
過度為他人著想會導致恐懼、沮喪。認為上癮者所犯的錯都是他造成的。長期活在與現實不符的幻想之中,逐漸失去判斷能力,帶來更大的沮喪,甚至產生憂鬱症。
◆否定事實
通常孩子吸毒的實際狀況,會比家長理解的更嚴重。有些家長即使在家中看到毒品吸食器,也不相信孩子會吸毒,孩子的解釋是朋友暫放的,家長卻選擇相信。先生整夜荒誕鬼混,還為他準備宵夜早餐。
許多家屬無法面對問題,採取否定的態度,通常他們會認為都是「別人的問題」例如:「我孩子很乖都是被別人帶壞的」、「我很好他才有問題」、「他的孩子比我的更嚴重」……等,有時候會用「專注在別人的問題」來代替自己的「需要」。藉著忙碌、服事,甚至藉著「關懷別人」來掩飾自己才是有問題的人。他們不會尋求幫助,直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不是「不愛」,而是「愛太多」
許多上癮者的家屬不是「不愛」而是「愛太多」,不是「不負責任」,而是「太負責任」。讓自己及上癮者雙雙陷入泥沼中無法自拔。
案例
陳長老平時熱心公益、建立教會,也是成功商人,經常在各教會講道及教學。他的太太也是教會的區牧,夫妻倆是許多人的榜樣。但是他們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痛」,那就是他們的孩子吸毒已經好幾年了,他們認為兒子就是聖經保羅所說的那根「刺」,讓他們在服事的道路上更加謙卑。
由於不勝其擾,於是將兒子安排在外州的房子獨自居住,每月按時寄生活費,孩子的情況卻每況愈下,陳長老只得不斷地增加生活費,直到有一天警察找上門,原來孩子因為吸毒過量產生幻聽幻覺,被鄰居控告非法侵入及騷擾,這才不得不求助專業輔導。
輔導建議應該斷絕金錢的援助及收回房子,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將孩子送入戒毒村、暫時隔離治療。然而陳長老夫婦卻不以為然,認為:「我是長老也是講員,將孩子送到戒毒村,大家都會知道兒子吸毒,我怎麼去教導別人?哪有臉去幫助別人?」
於是他們拒絕輔導的建議,花錢找律師幫兒子解決法律訴訟的問題,同時尋求教會的牧者同工為孩子法律問題禱告,他們相信孩子將來會成為被上帝所用的人,到處做見證,成為榮耀的器皿,因為有信仰堅定的父母在為孩子禱告。
我不是否認禱告的力量,而是當我們祈求上帝改變環境之前,先改變我們的內心。聖經提到:「 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 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 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雅各書1 章22-25 節)前文提及上癮者到後來是「病人」,無法自己幫助自己,許多親屬也一樣,無形中讓上癮者產生「依附關係」,因此他們也是病人,無法幫助自己脫離「上癮加工者」的角色。他們只專注在上帝的恩典卻忘了上帝對「罪」的零容忍,只在意「救恩」卻忘了「審判」。他們沒有真正解決問題,而是在「美化問題」。
「責怪」、「控告」是上癮者慣用的語言,他們往往會說:「家人不了解我」、「他們根本就不愛我」,換言之他們的良心已經麻木,家人的善意和無盡的愛,反而讓他變本加厲使用更多的藥物、酗酒,來處理自己的「愧疚感」,因為這是他們唯一的出路。而家人因為害怕揭露真相會帶來更大的衝突,於是試圖隱藏、美化問題,維持表面的和諧,無形中成了「依附關係者」,用更嚴厲的說法就是「上癮加工者」。
如果你是上癮者的家人,你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
- 充實關於各種上癮的知識以及如何恢復(恭喜你當你閱讀這本書時你已經開始了),藉此了解他們,在適當時機才能給予正確的協助。
- 尋求合適的第三者介入,不要單獨面對
- 試著不要責怪、審判自己或其他人甚至上癮者,對家中的任何人而言都是非常艱辛的,責怪、審判對任何人都沒有益處。
- 提供一個沒有毒品的環境,如果受鄰居影響,可以考慮搬家,這樣可以降低使用機率。
- 理解「戒癮」是需要時間,不可能一夜之間改變,需要時間讓上癮者藉著各種不同的方法慢慢恢復。
- 不要期待過去的日子會回來,這是不可能的。他的身心靈和大腦都已經受到上癮的傷害,不要期待過去的生活會回來,而是要創造一個無法使用毒品或酗酒的「新生活」。
- 要找到可以讓上癮者放鬆、享受的新生活方式。許多上癮者是為了放鬆才去喝酒,你需要找到健康但是被他接受的放鬆方式,例如:各種他喜愛的運動、一起看電影……等。
- 試著不要用負面的字句和上癮者溝通,例如:都是你的錯、你搞砸了、你害我……等。用負面的字句不會帶來改變,只會增加他們內心的愧疚感,加深躲入藥物濫用或酗酒之中。
- 不要掩蓋或為上癮者找理由,例如:單親、受欺負、不小心、受朋友影響等等,會讓他們忽略自己的責任,無法帶來悔改。
- 不要幫他解決因為上癮而惹出的麻煩如:被警察逮捕、交通罰單、被學校退學、失去工作,事實上這些麻煩及後果會讓他們產生想戒的意願。因此無論他如何哀求,千萬不要幫忙解決。
- 設立雙方都同意的界限,如:驗毒、門禁、斷網路、斷零用錢……等,它目的是幫助家人們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但不要將「界限」當作懲罰或者羞恥。要讓上癮者明白這不是懲罰而是「界限」。「界限」是雙方的立約,要事先談好,無法遵守就必須付代價。
- 如果你真的要在金錢上幫助他,最好買食物或者服務,而不是直接給金錢。如果你要幫他付房租、加油,也要直接付給房東或用悠遊卡加值。
- 當他真心悔改、有心要戒,此時會感到恐懼茫然,因此當他進入戒毒村或去勒戒所時,建議要陪伴,給予正面鼓勵,並且常常探望。
- 常常為他禱告,要知道只有上帝才能改變人心,我們能做得十分有限。
如果你是上癮者的家人,你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
- 好好照顧自己身心靈,陪伴上癮者長期耗盡心力,無形中你也生病了,也需要時間康復。當你所愛的人不願離開成癮,此時的你應該鍛鍊自己的身體,如:運動、登山、游泳等,同時仰望主,等候主的時間,當他們願意悔改時,你才有足夠的體力與靈力去拉他們一把。
- 不要自責,你無法掌控「人的決定」,更無法強迫改變他們,這是他們的選擇。雖然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上或經營婚姻關係上曾經犯錯,但最終還是他們的選擇。
- 不要太過用心或者用力去照顧上癮者,這樣反而你更加失落,你的付出喚不回他們的心。最好的方式不是幫他們做什麼,而是鼓勵他們戒掉,在行為上成為他們的榜樣。
- 尋求專業第三者的幫助,並且持續參加家屬支持團體。這是場持久戰,沒有同伴很難撐的下,面對所愛的親人會有許多盲點,需要專業的第三者從旁協助。最好不要將其他的親人捲入,那樣只造成更多的糾葛。
- 不要爭論,不要試著和上癮者討論或爭論他們的問題,爭論對錯不會帶來任何的改變,指出「罪」只會讓對方離你遠去,更加深你的挫折感。
- 傷害自己或負面語氣只會讓他們越陷越深,盡可能不要用負面的語氣和上癮者溝通,那只會讓他們增加他們的愧疚感,促使他們更加依賴藥物或酒精。
- 不要因為上癮者的攪擾而忽略了其他的家人,要知道他們也是受傷的一群。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