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5-26 12:03:29| 人氣4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Semantic Connection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篇文章是直接轉貼的。可是裡面的 [ 出來談 ]、[ 出去談 ] 那個來去的運用,應該有誤植。

但我沒時間幫轉貼來源校潤,看到文章的讀者願意想想的話,請再說吧。^_^

=====================================================================


Wired 雜誌的 Clive Thompson 昨天出了一篇很有趣的分析文(然後也有人立刻寫文靠夭反對),作者發現,網路時代看起來有 email、社群網站、MSN 即時通訊軟體,幫我們在繁忙都會生活中,維持住基本的人脈 ( human connection )。但這些的用處已經開始降低,網路讓我們「真正受用」的,竟是另一種人脈,叫「機器語意人脈」(semantic connection)。

作者指出,現代人的處理資料的能力強弱,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於是忙碌的工作生活身邊不知不覺中「只剩資料」,沒有人。然後我們來看看現在很多網站怎麼丟給你「有價值的資料」?許多都是從「其他與你類似的人」那邊得來的。比如說,書店網站可能發現我與王小姐連續點閱三本一樣的書,第四本我們雖然選了不一樣的書,但網站直接把王小姐正在看的第四本書推薦給我,也把我正在看的第四本書推薦給王小姐…。這類型的推薦法極為「神準」,亦不難製作,而我與王小姐素不相識,以後也永遠永遠不會認識,卻彼此不小心的,幫了對方一個忙!在這個例子中,王小姐就是我的「機器語意人脈」。

作者的結論是,「機器語意人脈」會比「一般人脈」,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我一邊點點頭,一邊狂想,十年後等這些語意分析網站更強大,有一天人類說不定就靠機器語意人脈來一起工作、互相安慰、一同旅行、生小孩…。而原本的「朋友」,說不定也因生活繁忙殊於聯絡,被這些「機器語意人脈」軍團,給整個取代掉了!

這絕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現在就在發生中!我們看看,小時候父母告訴我們,「學生時代的朋友最純真」,這句話百分之百正確,但父母又說,學生時代的朋友最「要好」,這句話就不太對了。我與朋友比對後,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身邊的中老年長輩目前最「熟」的朋友們,也就是我們小時候最常來家裡拜年、最常喚來吃飯、最常與他們孩子玩在一起的那些「張媽媽陳阿姨黃叔叔李伯伯」這些,其實全都是在他們在大約 25~35 歲才結交的朋友,也就是大約都是在他們出社會兩、三年以後才認識的朋友。

請你對照一下自己的家庭,是不是這樣呢?

奇怪的是,學生時代的朋友,最後到哪裡去了。不,他們沒有不見,依然準時出現在婚喪喜慶禮;他們是最可靠的朋友,也是最永久的朋友,但他們卻不會常常出現在身邊。因為,長大以後,選擇了不同的職業,就先將我們之間狠狠的拆成一半,學術派的與實作派的分道揚鑣;接著,居住地點將我們拆開一半,出國的與不出國的彼此不容易再聯絡。接下來走入家庭,把我們又拆成一半,單身的與結婚的各走各的路;然後孩子出生,又再把我們拆成一半……。我可以想像,四十年前,我們的父母那輩看到,職業上的「朋友」,反而因為合作過一些事情,交情漸漸超過學生時代的朋友!

好幾年前我步入 30,就感覺到自己的交友圈正從「學生時代朋友」轉換為「工作時代朋友」。不過,與父母時代不同的是,我至今已「轉」了好幾年,好像一個沒反應的網站,上面的顯示圈圈一直轉呀轉,轉呀轉,轉呀轉……還沒「轉」完。現代的職場的特性就是,大家都不再應酬了呢!大家都 work from home 呢!大家都用 Google 就可以完成了呢!無所不在的企業應用軟體已經幫我們之間的交流都用軟體取代,我們只要好好的透過電腦和這些軟體「說話」即可!我們似乎已經沒有這麼積極的在結交工作上的朋友。就算一個人一整天完全不張口,也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呢。大家都像Wired雜誌專欄作家說的,不知不覺的漸漸仰賴著「機器語意人脈」在過生活了呢。二十年後,我們的小孩或許需要一個「拜年網站」,讓這些「機器語意人脈」來家裡拜年,讓我的孩子呀呀呼喚,「superman伯伯」、「angelbaby阿姨」、「yayahoho叔叔」…。

假如我們的父執輩已經證明了這點,那我們現在真的應該開始擔心,二十年後,我們的朋友在哪裡?

兩個月前,或許是因為領悟了這件事,我做了一個改變。

Well,說「領悟」或許太沉重,我也許只是想頑皮玩玩。從前,我的名片上不寫手機號碼,只寫公司電話;我不隨便給 email,以防有垃圾信寄來。我更不隨便給 MSN 帳號,以免引來太熱情的連環炮訊息。兩個月前,我突然下定決心,開始到處直接放我的信箱,而且,我也見人就發名片,形同將我的手機號碼給了 5 倍多的人數,另外,我同樣的也將我的 MSN 帳號,給了 5 倍多的人數,不一定要有什麼事情討論,或許只是問我網路、和我報點子、拍過照、訪談過,通通向對方主動要求交換 MSN 帳號。

我默默將此計畫命名為「出來談」。坐下來談,好好談,私下談。

現代人,尤其是事業佳的,愈來愈不喜歡「出去談」。時間不夠用,自然的會想辦法「省時間」。而當人的事業愈好,時間肯定就愈少,當然就想會辦法省更多時間。人隨著年齡愈長,或許愈爬愈高(我沒爬高,但身為部落客或公司執行者),好處是「自己不必往外面走」,很多事情「自己會上門」,身邊人事,相對愈來愈不必主動,可採被動,但這時候「盲點」也出現了,許多透過這關係所被動得到的皆為點水即走、點頭之交,這段時間,雖然認識了好多人,也因為「以逸待勞」,一無所獲,到了五十歲,我可能一無所有。

「出去談」通常是要幹架的意思。我會產生這樣「出去談」的改變,一開始只是因為我們是網路公司,速度很快,昨天討論的決定可能因為今天看到某個網站已經在做,原部翻盤掉了,在這情況下,任何制式僵化的管理模式,都會產生大量的挫折感與 overhead,「出去談」讓我們效率較高,有問題隨時問,有「指導棋」隨時下,大家隨時保持一起的進度。但,「出去談」習慣了,我發現「出去談」的好處了,於是,二個月前,我開始大量給出我的 MSN 帳號、手機號碼,每一樣小事情,我都開始用「談」的。有人建議,這種東西乾脆直接給個問卷算了?我卻還是堅持用敲鍵盤的,與對方聊聊聊。我發現「談」的這個動作,對忙碌的現代人產生奇妙的「心靈交流」效果。對同事,這是一種很人性的方式來談公事,對外面的陌生人,這也給彼此都有機會用人類的語言表達人類的性情。

「出去談」也等於自動的幫自己篩選朋友,假如主管願意非常坦然的談,同事還顯露出明顯「不願談」的,通常就表示已經沒什麼好談的了,「出去談」這件事成為最好的「石蕊試紙」,此人對你的定位有多高,一邀談就知道一二。而大量的「出去談」,也才讓我領悟到,「網路」的存在並不是讓人擁有「語意人脈」(semantic connection)而已,它讓我們更方便的大量「出去談」。我發現,自從我亂發 MSN 後,並沒有當初所想像的,可怕的一上線就被擠爆的現象;我給出手機,過年期間也沒發生被簡訊塞爆或被打擾到打爆,反而,我覺得我新交到好幾個朋友。

突然間,我對二十年後終於有了一點信心。網路世代讓我們表面是光鮮科技人,裡子卻被挖空,變成可憐的獨居老人。現在,獨居老人也可以奮力牽線,等光陰過去,我們會想起二十年前那初次的談話,記得對方二十年前的蠢樣。那份溫暖,今天就可以踏出第一步,回擊網路,別讓網路把我們溫暖人脈也機器化了。





作者劉威麟,美國史丹佛電機、管理雙碩士,14歲移民加拿大,而後移居美國矽谷,自大學開網站起算,浸淫互聯網達11年,著有10本書,返台後任職於美商創投,一年前受聘領導Voofox網站公司任總經理,即將於11月1日正式辭職,之後將開設自己公司,繼續耕耘最愛的網路產業。









台長: LH
人氣(42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工作甘苦(工作心得、創業、求職) | 個人分類: O_O |
此分類下一篇:益智提問 -- 國王的酒席
此分類上一篇:Easter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