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4-13 10:52:48| 人氣2,12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讀《大冒險家-法顯大師》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怎樣的法師稱做三藏法師?那如何又稱做唐三藏?

 

三藏法師是佛教中的一種敬稱,指對經、律、論三藏都相當通達的法師。其實唐三藏並非通俗小說「西遊記」中那位帶著孫悟空西天取經的那位法師!

 

唐朝間的三藏法師其實也不只玄奘法師一位,所謂西天取經也只是唐朝西方的天竺國。

 

公元三九九年,東晉高僧法顯大師為尋求佛教戒律,不顧年屆花甲而西行取經。其行程經歷真可謂艱苦卓絕、九死一生。

 

他沿陸路從中國走到印度,又由海上返歸故土,首尾計達十四年之久。法顯勵志求法的精神,震撼了當時的佛林僧眾。

 

兩位高僧都是西行印度取經,但是令人驚訝的是,法顯的出行比玄奘早了二百二十八年!

 

玄奘法師,由於《西遊記》的通俗流傳而家喻戶曉。而法顯法師其人其事,除了對佛教史深入研究的人,實在是少為世人所知。

 

在中國佛教史上,法顯和玄奘都是西行求法的先驅者。但是,對比起來看,兩位大師的各方面情況有些不同。

 

唐朝著名僧人義淨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有這樣的比較:「顯法師則創闢荒途,奘法師乃中開王路。」以現代求新的眼光來看,創闢荒途顯然要比中開王路更加艱難。

 

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顯約了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四人,一同從長安出發,走河西走廊,穿過今天新疆境內的浩瀚大漠,翻越空氣稀薄終年積雪的蔥嶺,取道印度河流域而進入恆河流域。

 

晉元興元年(公元402年),法顯等人進入印度,他遊歷了印度不少地方,瞻禮了佛陀遺跡,最後找到他要的佛教戒律書,於義熙五年(公元409年)冬,取道斯里蘭卡坐船回國。義熙八年(公元412年)夏,在青州長廣郡牢山(今山東省即墨縣境)上岸。

 

法顯陸去海還,與玄奘來去印度都取道陸路相比,顯然更多出一層驚濤駭浪的危險。原本多人同行,但經險地病死加上中途折返者,最後只剩法顯踽踽獨行,取得經典返國。

 

法顯西行求法時,年齡已高達六十左右,而玄奘啟程長安時,只有三十歲。在體能上,法顯無法和玄奘相比,但法顯仍憑藉著堅強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實現自己西天取經求法的願望。

 

玄奘在離開長安時,和法顯一樣,是一個普通的行腳僧,但到高昌後,玄奘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並被拜為兄弟,臨別時又得到高昌王的大力資助。其後玄奘一路西行,所經諸國,都受到了類似高昌王那樣的禮重。玄奘歸國後,在唐太宗、唐高宗父子給予的種種厚待遇下從事譯經,更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法顯雖然也曾得到張掖王段業、敦煌太守李暠等人的布施供養,但他自始至終是一個要靠自己去創造條件的普通僧人。

 

法顯回國後也從事譯經活動,但他的譯經全要靠自己的努力去進行,所以他只是一個獨行無助的尋常譯經和尚。

 

法顯自力更生者多,憑藉外力者少,這似乎是法顯與玄奘又一不同的地方。

 

法顯大師一生最重大的貢獻,為以六十四歲的高齡,西行取經,其費時十四年,取得律藏而歸;並將沿途所見詳細紀錄下來,成為後人西行的重要參考書籍。

 

《佛國記》是法顯大師回國後,將他在旅行時的見聞,記錄成書,這書描寫當時印度以及中亞實情的著作,是我國僧侶旅行印度傳記中現存最古的典籍,具有文獻上的重要意義。

 

歸國以後,於道場寺與佛陀跋馱羅合譯《摩訶僧祇律》、《大般泥洹經》、《雜藏經》、《雜阿毗曇心論》等約一百多萬字。《摩訶僧祇律》為佛教戒律的五大部之一。

 

此外,所攜帶回來的《方等經》、《涅槃經》等,由於文中認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故人人可以成佛。(99.04.13

台長: Tellme
人氣(2,121) | 回應(1)|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日記 |
此分類下一篇:當生日快樂遇上母親節蛋糕
此分類上一篇:誰說清明時節雨紛紛?

莫云
創業維艱,人各有命.
(蜀漢諸雄也因三國演義而被神格化.)
不過法顯大師的功蹟,
應該不會被佛教界和歷史遺忘.
2010-04-16 10:20:17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