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paperimg.pchome.com.tw/newroot/t/e/tea0307/content/20040915/20/1241171818.jpg)
忍者不是可以引人注目的,因此忍器也不可能是什麼炫人耳目的東西,只可能是盡可能做得可以折疊、牢固和便於攜帶,還要在使用的時候可以盡量不發出聲響的東西。只有最平常的外形才可以不引人注目,而忍者的神髓就是在人們尚未察覺的情況下完成任務。所以忍者平時根本不會穿黑色的衣服,就像是平常人一樣的行走在大街小巷上,就像一棵平常的草。「草」是忍者常用的暗語,意思就是指忍者,在《萬川海集》的忍器篇裡可以經常看到。忍器還要讓人家看不明白是用來做什麼的,用過了最好還要再收回來盡量再次利用,或者盡量用現場已有的物品,並且要掩蓋使用過的痕跡。因此忍器是不可以隨便拋棄的,絕對不可以輕易使用。比如火器篇裡將會介紹的狼煙。狼煙是因為燃燒狼糞可以冒出很大、很濃的煙霧而得名的。筆者曾經做過狼煙的試驗,當時發現在山裡有著豐富的燃燒材料,並不需要實現攜帶什麼特別的燃燒物。但是假如要燒出自己想要的那種顏色的煙的話,就必須往火堆裡放一些特殊的類似火藥的東西。而這種火藥的製作方法是以口相傳的。詳細的情況請看狼煙這一章。
《忍器篇》一共有登器、開器、水器、火器等,最先介紹的是登器。登器正如字面上的意思也就是攀登使用的道具。也許你再看到那麼多登器的圖片之後會覺得這些所謂的登器也不過只是梯子而已,梯子又怎麼是忍器呢?然而在戰國時代如果沒有這些類似梯子的道具的話,忍者又如何去翻過高高的圍牆去完成他們特殊的使命呢?
資料2這一頁裡這樣寫道:忍器就像是網一樣,最終能夠捉住鳥的不過是網上很小的一部分而已。因此所攜帶的忍器也要根據目標的具體情況挑選最適合使用的,真正的上忍應該是善於隨機應變靈活運用忍器。
接下來開始介紹登器,在《萬川海集》裡登器的圖片有從資料3到資料7介紹了五個種類,這些梯子的製作都要花費相當的工夫。而且令人感到饒有趣味的是出了梯子以外還有其他的登器。
資料3.結梯:
這是最簡單的梯子了。最早的古忍者,也就是很久以前的忍者所使用的,用堅硬的竹子製作。兩根豎的竹子的間隔在24cm到18cm,長度據使用的情況而定。豎竹的間隔隨個人愛好而定。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攀登時盡量不發出聲音,一般用柔軟的東西(通常用屧,即茭白做成覆蓋物)來包裹在端部。當然這個方法也是需要隨機應變的,總之為了如何不發出聲音有著各種各樣的方法。還有,筆者曾經對照過國會圖書館的版本,發現雖然同是《萬川海集》,但在細節上還是很有不同。比如這裡的圖片上是10根橫槓,而那裡的則是5根。橫槓的不同也許是因為時代不同的關係。城牆越來越高,那麼橫槓的數量自然也是越來越高了。還有這裡的《萬川海集》用來綁橫槓的是細繩,而那本裡面用的是緒繩(就是日式木屐夾在腳趾裡的那種繩子)。這估計都不是什麼筆誤的問題,而是因為綁繩子的手法都是以口相傳的,所以估計這裡的這個梯子是新手做的。
資料4.飛梯:
這種梯子的上下端都和結梯一樣,上下兩端都綁著柔軟的東西。這把梯子的獨特造型看上去就比較像忍者自己做的忍器了。估計一般是在攀登比較高的時候使用。
資料5.雲梯:
這個梯子不是專門製作出來的,而是當結梯和飛梯都夠不著的時候將兩把梯子接起來的樣子。不過這個梯子的製作方法也是口傳的。想想也是,兩把梯子連接的部分肯定是要受重力的,具體的捆紮方法一定也是相當的複雜。如果不紮緊的話,掉下來可是非死即傷。
資料6.卷梯:
是用麻繩製作而成,長度大約是人直立伸手達到的高度。橫槓據說是用竹或木製作。這樣梯子便於攜帶,在不太高的地方就派上用處了。
資料7.鉤梯:
這種梯子一般長約7.5米,寬約18cm,用麻繩或蕨繩製成。如圖所示,每個關節處都有鉤子,橫槓可以用竹木或是繩子。據說這種梯子是在攀登懸崖等陡峭的地方使用。長達7.5米,實在是非常的長。但是蕨繩又是什麼繩子呢?蕨這種植物,怎麼看也不像是可以承受重量的東西。這張圖畫得挺生動的,看上去就像是一條活生生的蜈蚣,怪嚇人的。
資料8.高梯:
有一個鐵圈,其中一根繩子穿過鐵圈。這種梯子據說是忍者在攀登極高處通用的忍器。不過怎麼看都像是忍者們用來上上下下搬運東西用的。這個鐵圈究竟是怎麼用呢?真的是讓人十分的感興趣。如果碰上突出的尖銳岩石怎麼辦?
資料9.探鐵:
用鐵打造而成,長約45cm或36cm~39cm,柄長約18cm。這個到底是一種短刀呢,還是苦無?有可能在某種場合也可以用來挖土。但是看上去還可以作為手裡劍來用,或許也可以當劍用也不一定。可是為什麼要把它歸在登器篇裡面呢?是不是它在固定梯子的時候可以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呢?
資料10.苦無:
這種忍器長約36cm或48cm,鐵製。苦無的形狀就像是塗灰漿的刮刀一樣。實際上苦無有大有小,看上去就像是把長釘的一段敲扁的鐵器。在牆的縫隙之間就可以很容易把它插進去,也可以用來挖東西,甚至可以用作手裡劍的替代品。筆者對苦無的最初印象來自白土三平氏的小說《???伝》(譯註:???在日本少數民族阿伊努族語言中為神的意思,在這裡估計是指一個人的名字或者綽號),???就是把苦無當做手裡劍來用。
資料11.長囊(左):
這種忍器使用麻布和木棉製作而成,長約9米或是6米,使用兩幅布縫合而成,上端有一個半月形的鐵圈並附有鐵鉤。另說下面也懸有鐵塊。從長度上來考慮,多數是從高處降落地面時所用的忍器。
其實這個長囊就連現在也實在運用的,想來大家都知道,在緊急逃生的時候有所謂救命袋的東西,比如在發生火災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它從2樓、3樓的高度安全逃生(譯者註:不知道中國有沒有,日本的確是有這種逃生工具,我在80年代某一雜誌中曾經見到過「救生袋」的照片,當然現在要安全許多,基本上是一個筒狀中空的氣囊。)《萬川海集》中所描述的忍者器具在現代仍然發揮著作用,實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伊賀町澤村家忍器十六種的一覽表中也有長囊的記錄。
那麼這件忍器又是如何成為了現代的救命袋了呢?在稍微調查了一下之後,發現這裡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原因。原來到了江戶時代以後,據說伊賀和甲賀的忍者基本上都當上了警官和消防隊員,也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們用自己掌握的忍術來拯救人民的。一旦考慮到這一點,那麼就會覺得現在的搶險救援隊就像是以前的忍者吧!從造型和功用上來看,救命袋與《萬川海集》中的長囊的確十分接近。
忍器除了這些以外,還有——
打鉤(右):
「用鐵來打造四個鉤子,然後用一個鐵圈把他們箍在一起,雖說一般繩子的長度在一丈五尺(大約4.5米)左右,但我個人以為繩子的長度要視使用的地點而定。」在秘籍中寫著這樣一段話。忍者經常需要翻越牆壁,用這種鉤狀的工具鉤在瓦片上用來借力也是常用的方法。事實上這件忍器是忍者必帶的器具之一,至於理由可以參照接下來介紹的另一本忍者秘傳書《正忍記》。
說起忍者秘傳書,除了《萬川集海》之外,還有一本由籐一水正武所著的《正忍記》。這本《正忍記》作為紀州流忍術的秘傳書由籐一水正武於延寶九年(1681)寫就。說起紀州藩的忍者,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江戶幕府公儀情報機關——「御庭番」了(《浪客劍心》大家都看過吧!)殘暴的八代將軍德川吉宗在成功地繼承了將軍的位子後,把自己信賴的紀州藩士招為幕臣,把優秀的人才組織起來,建立了世襲制的秘密部隊「御庭番」。而這本《正忍記》則是類似於「御庭番」的教科書。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