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10 21:15:35| 人氣1,164|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故事製造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不相信把一群猴子關在房間裡,然後讓它們任意地且不斷地敲打打字機,就能產生莎士比亞全集(註1)。不過世界上真的有「故事製造機」這種東西,只要輸入人名、地名、事件……等等資料,一篇篇的故事就會源源不絕出現。

  不過別高興得太早,這機器沒辦法讓人成為大文豪。媒體上那些今日火災、今日車禍、今日性侵、今日藝人戀愛或今日政治口水戰……等等故事,大概就是用「故事製造機」製造的吧?不過看了村上春樹的報導文學作品《地下鐵事件》,才發現這些套用老舊公式得來的故事,就算表面上寫得再精采再好看,但功能說不定大概只跟一群打字的猴子差不多……

  村上春樹就是因為對媒體故事不滿足,所以才捨棄他最慣用的小說形式,改用報導來描寫日本地下鐵沙林毒氣事件,寫了《地下鐵事件》。他發現日本媒體事發時用超多的篇幅報導地下鐵沙林事件,可是他就是找不到「1995年3月20日早晨,東京的地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的相關報導。

  當時在地下鐵列車中共乘的人們,在那裡看見了什麼?採取了什麼樣的行動?感覺到什麼?想到什麼?可能的話,從他們心臟的鼓動甚至到呼吸的韻律,每一個乘客身上的細節,村上春樹都想知道。「然而很奇怪的是,卻沒有人告訴我,為什麼?」

  理由是大眾媒體構成故事的脈絡太簡單,所謂地下鐵沙林事件,簡單來說就是正義和邪惡、正常和狂瘋、健康與畸型的明白對立,我們「這邊」是「被害者=無辜者=正義」,奧姆真理教「那邊」則是「加害者=污染者=邪惡」,形成簡單的的二元對立。媒體把正義設為前提條件,然後報導集中分析在邪惡那邊的各種偏差行為和理論。

  村上春樹在書中寫到,施放毒氣者的面貌大家者很清楚,但在媒體上被害者幾乎就等同於路人甲的角色,很少提供人們會想要側耳傾聽的故事,而那些被害者的少數故事,也以特定的方法來述說。他推測這樣的做法,或許是想固定「被害者=受傷的無辜一般市民」的形象吧。村上春樹覺得,因為受害者沒有真實的臉,報導的脈絡比較容易展開,而且用「無臉的健全市民vs.有臉的惡黨們」這種古典的對比,要寫文章就容易得多了。

  那這樣的故事脈絡有什麼問題呢?村上春樹看到很多受害者在毒氣事件之後,仍然被那個所謂「正常」或「正義」的社會傷害著,例如因為身體變得不好而被逼得辭職,或是反而受到別人異樣的眼光等等。於是村上採訪了超過60位的事件受害者和其遺族,而且花很多篇幅描述每個人的特色和生活,尤其是工作的部份,接著才談到他們在地下鐵事發當時的所見所聞。

  他希望寫出活生生的被害者,希望大家對於受害者能有更多關心與包容,因為每一位地下鐵的乘客,都有自己的人生、有家人、有歡喜也有煩惱。換句話說,因為那受害者其實可能是你,也可能就是我。

  另一個用「有臉被害者」角度採訪的理由,是村上認為光分析加害者那邊,奧姆真理教和地下鐵事件給予社會的強大衝擊,並沒辦法被有效地被分析出來,事件的意義和教訓也尚未被整理成形。

  他提到有幾位受訪者說,自己當初真正想說的都被媒體刪除了,只有對媒體來說容易整理的東西才被拿去剪裁使用。村上認為媒體的觀點大致是「總之,這大概是瘋狂的集團所引起的,例外而無意義的犯罪吧。」

  可是這樣子只是讓這一切成為一場沒有指標的惡夢而己。村上說,從受害者的證言中,可以發現很多受害者其實很迷惑,他們不知道該把自己的憤怒和憎恨發洩到那裡去,因為那暴力不單純只來自奧姆真理教,甚至來自日本那個所謂正常、正義的社會體制。例如從急難預防到救援體系,在當時都顯得應變能力不足。還有日本那種不願明確對外公布過失的的組織體系,許多應有的資訊,就以「正在審查中」或「那是公務」之類好像可以理解但又不能理解的理由,大幅限制資訊的流通。

  還有件事很有趣,許多書中的絕大多數受訪者都是「瘋狂上班族」,不但能忍受超長的工時,而且發現自己中毒時絕大多數人竟然不是到醫院,而是先進公司再說。看到這裡,我不得不想起村上在結論中說的,一般市民的理論和體系,和奧姆真理教的理論和體系,或許有種雙面對照的鏡射式影象。這可能就是日本民眾對地下鐵事件至今仍然有「不舒服、餘味惡劣」感覺的來源。這不是說人們都有可能一個不小心,就會跑到地下鐵去撒毒氣,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對奧姆真理教徒特別厭惡而想排除的東西,很可能其實就是每個人心理的陰暗面。這個部份很複雜,作者特別花了許多篇幅解釋,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書。

  從《地下鐵事件》看小說家分析媒體的故事脈絡,而且用全新的角度來採訪,讓我覺得非常有趣。作者改寫了故事製造機的程式,就把重大事件賦予了個人意義,讓人看了報導之後不會覺得那好些像是遙遠的、異常的、和我一點也沒關係的事,而能感受到這些事其實也很可能也會發生在我身上。這樣的報導方式,好像更有說服力和影響力。我也看到了,所謂的平衡報導,甚至是要打破對角色的刻板印象,而不只是訪問不同的人而已。

  我覺得不只是媒體工作者或是寫作的人,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故事產生器(這句法最近好像常被人使用:p)。至少,我們的回憶不都是這麼製造的嗎?我在想,如果我能不要急著用我習慣的故事機器,多去了解一些其他的觀點,不要急著下結論或選邊站,那我與其他人之間會不會更能相互了解呢?


註1:猴子敲打出莎士比亞全集的理論請見
http://episte.math.ntu.edu.tw/articles/sm/sm_29_12_1/index.html

台長: 小巨人
人氣(1,164)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