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18 00:41:29| 人氣6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泛藍的整合之路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國民黨組發會主委丁守中說,除非政黨解構重組,為了組成新政黨,國民黨才有必要改名。

這句話被視為政治氣球。因為,這句話的弦外之音顯然是:倘若各在野政黨能解構重組,共組新政黨,國民黨可以改名。

丁守中並說,台灣政黨政治的大問題,不是改枝節、改黨名即可處理,現在需要的是各政黨「解構重組」,各政黨都須拋掉舊包袱,泛藍大整合,走向兩黨制。

丁守中的想法似乎並不孤單。據謂,有些無黨籍人士如許信良等,亦在試探泛藍陣營有無可能於年底立委選舉前共組新政黨,讓台灣政局走向兩黨制的監督制衡局面。

歸納此一「新政黨運動」的論述:一、追求兩黨制;二、所以,泛藍各在野政黨,包括國、親、新,應考慮「解構重組」;三、而且,應從三黨以外的在野勢力大量增添新血,擴大號召;四、然後共組一個「新政黨」;五、如此,則國民黨自應「改名」;六、成立新政黨的時機應在年底立委選舉以前。

目前不易預測此一「新政黨運動」能否實現,但其思維邏輯卻是正確無誤。亦即:倘若在野陣營欲在未來政局與綠色政權分庭抗禮,首先必須整合成一個緊密的新政黨,不可再分裂;而且共組新政黨的時機當然應在立委選舉以前,錯失此一時機,即再無整合的可能性。

關鍵在於年底立委選舉。倘若國、親、新各選各的,彼此間的裂痕將更加深,總席次亦將因相互排擠而挫低;屆時,不論國、親、新三黨各別的席次多幾席或少幾席,皆無意義,因整個在野陣營必更趨分裂、政治制衡的總體力量亦必更趨衰弱。反過來說,倘若三黨能共組新政黨,並廣納在三黨以外的在野新血參與,然後排出一個令社會視聽一新耳目的立委候選人名單(包括不分區名額),則孰謂不是東山再起之契機?

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倘若國親新三黨仍然各走各的路,甚至逼使其他在野力量另組政黨來分食所謂的「泛藍大餅」,即不啻宣告整體的政治制衡體系必趨解構。屆時,各政黨內部必將被若干邊緣人物所挾持,使各政黨的境界與格局皆不能提升;而整個在野陣營亦將陷於相互攻伐、相互搶票,不可能為整個國家建立宏觀的願景。

國民黨內有人發聲:「求生一定生,怕死一定死。」這不但是對國民黨當頭棒喝,亦是對整個在野陣營的醍醐灌頂,不敢大開大闖,共組新政黨,繼續走分裂的路,一定是一條死路;相對而言,若欲共組新政黨,雖不免亦將是困難重重,卻可能有一線生機。

「泛藍大整合」是這次總統大選中在野陣營的核心訴求。所謂「泛藍」一詞,其實已經超越了國親新三黨的黨派色彩,而成為整體政治制衡力量的憧憬符號;如今,面對選後的情勢,民粹獨裁的憲政風險顯較選前更甚,而在野制衡力量整合的必要性可謂亦較選前更殷。因而,值此民主憲政的關鍵時刻,倘若在野力量能標舉一個「新的黨名」、共組一個「新的政黨」,這不但可使各政黨不必分別走向式微泡沫的衰敗之路,且可使整個民主憲政在兩黨政治的架構下,維持一個必要且有效的制衡機制,則將是在野陣營對國家憲政作出了影響深遠的重大貢獻!

對於泛藍三黨而言,問題不在改名與否,而在於是否一併解構重組。否則,國民黨即使改名,亦不免趨於衰敗;而親民黨及新黨即使不改名,至多亦只是負隅苟活而已。倘若三黨能與其他在野力量共組新政黨,其意義將不僅是換了一個新的黨名,而是有可能共同為整個民主憲政開創新的機運!

資料來源:【2004/05/17 聯合報】社論 < 新政黨運動:國親新三黨應考慮解構重組 >


台長意見:

為小名小利的政客,在意的只是自己權力分贓和保有,內鬥內耗,年底等著讓執政黨割喉割到斷,還有何出脫?

大破才能大立,兩黨政治來臨,不合還有第二條路可走嗎!?

不止阿扁在追求歷史定位,泛藍的黨領導人更需要有追求歷史定位的思維,退而不休的老李都還在出書,老謀深算有班師回朝的打算,管理是起而行的,快拿出魄力來,不振作,只有死路一條。

台長: AJ
人氣(61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