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今天地球人口突破65億大關了吧,那麼以這種成長的速度來看,未來50年世界人口也許會上探200億大關,很難想像吧...台灣目前人口密度排全世界第2位...50年後?又是會呈現怎樣的情形呢?我常在思考也許人類根本不該出現在這個地球上,過度運用資源,能源危機,生態浩劫,想要靠近神的領域,主宰地球,最終是否會自我毀滅?短短的200萬年歷史,對地球的傷害之大卻超乎所有同樣生存在這地球的生物,倘若到時候人人皆可長壽到150歲,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學說,豈不被推翻...挑戰自然的結果我們承受的起嗎?
從人口統計和經濟的角度來看,人類現今這個時代是無比獨特的。環境將可永續利用或一夕崩潰,就看接下來幾十年我們如何管理。
現今的社會,是由三大歷史潮流沖刷出來的。
21世紀似乎是個令人失望的世紀。有人保證我們將有會飛的車子、太空殖民、一週工作15小時;日常瑣事會有機器人代勞(除非它們集體叛變);疾病應該只出現在歷史書籍裡;可攜式核反應器在量販店正大特賣。而即使是對未來最悲觀的想像,也會預期科技與社會組織的躍進,能使我們這個世代免於毀滅的命運。
即使在一片混亂喧囂之中,只要看得夠遠,這個新世紀還是會成為史上最驚人的時期。工業革命帶來的三大轉變,已經到達了高峰。數個世紀以來,全球人口以超越指數的速度成長,現在已經逐漸穩定。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到了本世紀中葉,人口會停滯在90億左右。與此同時,不論是相對比例或是絕對人口,赤貧的人口都將開始下降。如果中國和印度的經濟持續跟隨日本與韓國的腳步,到了2050年,中國的平均富裕程度就會跟上現在的瑞士;至於印度,則會跟上現在的以色列。正當人類在人口和財富皆蒸蒸日上的同時,卻相對逼壓著地球所能承受的極限。我們釋放二氧化碳的速率已經是海洋和陸地吸收速率的三倍,氣候學者認為,到了本世紀中葉,全球暖化的效應將開始反噬。按照這樣的速率,全世界的森林和漁業資源將會以更快的速度耗竭。
人口數量、經濟成長和環境問題,這三大趨勢息息相關,並且將會是未來歷史學家審視我們這個時代的重點。這些趨勢的影響力將無所不在,不論是政治版圖或是家庭結構。而它們帶來的問題,影響幅度幾乎達人類所未見。一如美國哈佛大學生物學家威爾森(Edward O. Wilson)所言,我們正要通過的這段瓶頸,正是對自然資源以及人類智慧的最大挑戰。
這股趨勢在日常生活中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很多人都有回到家鄉卻迷路的經驗,因為家鄉變化太大了。另一方面,人口的成長卻隨著家庭成員的減少而縮減。有越來越多的孩子,是在沒有兄弟姊妹,甚至叔叔阿姨的環境下成長。(有些人認為這是很糟糕的,但若要維持人口總數穩定,另一個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死亡率攀升。)中國製的商品上了美國威名百貨的貨架,印度人則開始管理客服專線,而且,越來越多的亞洲人反過來購買西方商品。拜全球暖化之賜,春天花朵綻放的時間,比50年前提早了一週;餐廳供應的魚也跟以往不一樣了,因為過去常見的魚類早已被捕撈殆盡。
在歷史的脈絡中檢視當下,能夠讓我們透徹地審視世界上眾多問題。這些問題很多是直接或間接因人口增加而衍生出來的。一旦人口停止增加,人類就有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或許要通過瓶頸並不容易,不過一旦我們開始進行,事情只會更好,不會更糟。
我們正在經歷的轉變,界定了這些挑戰的範圍。科學家至少能夠粗略地估計,未來地球上將會有多少居民、他們需要什麼、有哪些資源可用、到時候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就在本世紀的後半葉,人類將會進入一個平衡的時期,屆時經濟成長已不再像目前看誰的生產力高、人口和資源較多,而是完全視生產力而定,如此一來,經濟和環境之間的衝突就會大為減少。舊的挑戰將被新的挑戰取代。在許多國家中,這個過程已經十分明顯,並因此造成轉變。在美國,對於社會安全的論戰重心(一如歐洲和日本對於養老金制度的憂慮),就在於人口成長之後,能否提出一套健全的社會生活計畫。
民眾對人口統計學者的評價不一。30年前,人口過多的議題沒人不關心吧?當時埃利希(Paul Ehrlich)這本《人口爆炸》可說是最暢銷的著作。由卻爾登希斯頓主演的「超世紀諜殺案」,更將未來描繪成一個人類會被當木材堆放、並被餵以豆腐狀飼料的世界。然而到了最近,人口稀少反成了最大問題,這項議題是由艾伯斯達特(Nicholas Eberstadt)等新保守份子提出的。他們所關注的焦點,就濃縮在卻爾登希斯頓主演的另一部電影「死亡城」之中;在這部電影中,人類會完全滅絕。所以現在問題變成:人口會太多還是太少?
人口統計學的主流思想並未隨這些極端的描繪而擺盪。開發中國家的家庭數已經縮減得比預期還快,然而,Scientific American在1974年的特刊中對人口數的預測,目前為止都還算準確。事實上,不管是「超世紀諜殺案」或「死亡城」,都道出了部份事實。在絕對數量上,人類確實繼續大量繁衍;過去人們忽略了人口學家馬爾薩斯對人口膨脹的恐嚇,不代表未來也能成功避開他的預言。但另一方面,人口成長速度的下滑亦值得憂慮;從歷史上來看,大部份人口穩定或是萎縮中的社會,最後都沒落了。
強烈支持某一立場的人,幾乎都不回應另一方的挑戰,自信滿滿地認為自己可以掌握一切,並不需要去證實自己的立場。然而,一旦你驅散了意識型態的迷霧,行動計畫的整合架構就會浮現。這並非向前邁進的唯一途徑,卻可以做為討論的起點。
這計畫有個不斷出現的主旨:商業未必是大自然的敵人;反之亦然。傳統上,我們不會用相似的字眼來描述經濟和環境。最受矚目的經濟統計數據,例如國內生產毛額(GDP),並未囊括對資源消耗的計算;基本上,它衡量的是資金流量而非資產和債務的平衡。森林是會帶來持續穩定收入的資產,要是你把它砍光了,GDP還是會躍升....
人類(Homo sapiens)在地球存在了超過八十萬年。工業革命後,食物的增加和醫 療的改善令人口暴漲。一九九九年,世界人口已達至了六十億。世界人口正以 1.33%的指數比例增加。由一九九九年至二OOO年,世界人口正以每年八仟萬 的速度增長,即每日二十一萬九千人或每小時九千一百人增加。據估計,到了 二O一三年,世界人口將達到七十億;而分別於二O二八年和二O五四年,世 界人口將達至八十億和九 十億大關。
因為人口迅速增長,我們對各種資源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過量使用資源可引發 許多環境問題,例如食物問題、土壤侵蝕、大量使用殺蟲劑和化學肥料、沙漠 化、物種絕跡。人口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基於人類的數量、每人使用資源的數 量、資源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或許人類到最後真的會自食惡果也說不定....
一、人口激增問題:現在全球人口已逾六十一億,推估至二○五○年時,人口將增加至九十三億人,屆時糧食、飲水、自然資源、環境均會產生嚴重負荷。
二、資源枯竭問題:依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統計顯示,人類耗竭地球海洋、陸地資源的速度,已超過這些資源再生速度的百分之廿,推估至二○五○年,自然資源將過度耗損,甚至面臨枯竭。
三、漁獲量減少問題:由於人類過度撈捕魚類,甚至採取毒魚、炸魚等方式,已使全球的魚業資源達三分之一被歸類為過度撈補、甚至已瀕耗竭。
四、氣候變遷問題:由於都市化與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大量的使用石油、瓦斯、煤炭等資源,其會釋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而造成「溫室效應」,使太陽的熱能進得來而出不去,導致地球大氣溫度急速上升。依聯合國科學小組研究顯示,目前二氧化碳含量已達三百七十ppm,比一七五○年多出百分之三十,將使世界各地氣候呈現異常,如最近中歐地區發生多年罕見的嚴重水患;台灣地區今年八月份亦發生嚴重異常高溫現象。
五、臭氧層破洞問題:臭氧層具有阻隔紫外線作用,但在南極上空發現達三千萬平方公里的破洞,雖有蒙特婁議定書的協定,限制使用氟氯碳化物氣體的使用,但中國古書所言「女媧補天」,要將臭氧洞補滿,顯然非短時間能竟全功,得持續努力,否則輕則人類皮膚癌病人將明顯增加,嚴重將使眼睛失明,甚至危及生命
六、土壤貧瘠、侵蝕及沙漠化問題:由於地球人口快速增加,糧食需求大量增加,連帶造成耕地面積得大幅成長,但平地優良農田面積有限,乃朝向山坡地發展,甚至如中國大陸「向湖要糧、向湖要地」,使洞庭湖面積嚴重縮小,未能發揮調節水量功能,乃常發生災情;而土地的過度開發及超限利用,易造成土地貧瘠化、沙漠化或鹽漬化的現象
七、水源的質量問題:目前全球約有十一億人口,缺乏安全的飲用水,這些人大部分集中在中國、印度、西非、俄羅斯等亞洲及非洲地區為主。今年在台灣地區亦面臨水荒的議題,使全民體認到水不是予取予求的資源,有水當思無水之苦,故應思考如何開源節流?
八、森林遭破壞問題:森林覆蓋陸地面積約三分之一,依估計,森林面積自一九九○年以來,由於採礦、伐木、濫墾、濫葬、濫建,已使其面積縮小百分之二點四,原始林的面積,將在未來二十年內至少消失百分之四十。森林有「地球之肺」的稱呼,又具有防洪抗旱、水土保持的功能,故有「綠色水庫」之稱,如今遭受嚴重破壞,全球正面臨危機時刻。
九、物種瀕臨絕種問題:受到人口急速成長,對土地大量需求,使其棲息地嚴重遭受破壞;或遭受產業排放廢棄物的污染,亦有不少物種遭到人類的捕獵、採摘,而面臨生存危機,依聯合國研究資料顯示,目前已有一萬一千種物種瀕臨絕種危機。
十、貧窮與不平等問題:依聯合國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全球約有二十八億人,每天的生活費用不到二美元,約有十六億人無電可用,每天有八億人吃不飽,非洲南部已出現糧食危機,全球有百分之八十的財富是掌握在百分之十五的人手中,顯示貧富的差距甚大,而產生不平等現象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