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2-05 22:37:26| 人氣17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心理】同性戀的認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性別認同』與『性別』不同

人是生物鐘的一分子,我們大多數人是單由自己的眼光,來看待週遭的事務。

其實,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背景,造就生物行為也有所不同。

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常以自己刻板的男女角色印象,加諸於別人,甚至以為所有的物種皆如此。




思考以下兩個問題,您認為對嗎?!

1.〈 〉剪個小男生頭、喜歡穿褲裝的女性是女同志的『T』。

2.〈 〉說話娘娘腔、動作輕柔的男性,應該是個男同志。


以上兩個問題都是與適時以所出入的刻板印象。
現在讓我們先對以下這些名詞做一個初步的認識:

〈一〉 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是個人對自己『性別歸屬』的知覺,是指後天對自我性別的認同,不是指天生的性別。


〈二〉 性別角色〈Sex Role〉:是對男、女性在行為上的一套固定看法。例如認為男生就要勇敢,女生就是嬌弱。


〈三〉 性別意識〈GenDer Ideololgy〉:指個人對『與性別有關』的權益及政治議題的看法。


〈四〉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指個人對『性伴侶』的性別做選擇,稱為性取向。

例如同性戀者對同性伴侶的偏好,異性戀者對異性伴侶的偏好,雙性戀者則對兩種性別皆可接受。





二、尊重不同性別角色

在性別角色方面,應該打破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在面對現代社會型態快速的變遷及多元發展的情況下,

如果女性能融合勇敢、果斷、大膽、富於冒險、面對挑戰等精神,

而男性兼具溫柔、體貼、細心、豐富的耐性、更具包容的內涵的話

,那就更符合了現代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待與要求。





三、尊重不同性取向者

人從小到大都會遇到一個段只愛同性的時期,尤其是就讀男校或女校的人特別明顯,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將來就會是同性戀。

當進入青春期後,會經歷一段懵懂期。

大多數人只會對異性出現強烈反應,即所謂『異性戀』;

也有些人只對同性出現性反應,而確定自己是『同性戀』;

甚至有些人發現自己不論是對同性或異性,都能產生性反應,這就是『雙性戀』者。



這三類族群只在人口的比例上有多寡的差異,異性戀者多一點,而同性戀及雙性戀者少的多。

對於不同於大多數人的同性戀或雙性戀性取向者,絕不能用其正常或不正常來評論或做區別,

更不應該用有色的眼光或歧視的角度來審視人口比例較少的族群。




〈一〉 學習接納不同性取向者

我們週遭的朋友大多是異性戀者,但是也有一定比例的同性戀與雙性戀者。

或許我們無法明白身為少數族群的他(她)們,所承受莫名及難以言喻的排擠及誤會,

但是我們可以將心比心的試想:每個人或許曾有過被孤立的經驗吧?!這種經驗是否曾令您無助、痛苦?!而這些族群也正遭遇這種情況。



  在這以異性戀為多數的時代,有些人可能不習慣同性相戀,歷史及政治宗教上也曾有不利於同性戀的論述。

但現在是個多元性別的時代,大家應以應寬宏的態度來看同性戀,並給這些朋友更公平的對待。




〈二〉 『同性戀』名詞追追追

同性戀的歷史是非常久遠的,四千年以前古埃及人就記載著:男性之間的性愛行為被視為一件神聖的事。

古希臘有『男妓』的記載;在戰場上,同性之愛也得到讚賞而被視為『武德』的象徵。

在不少戰役中斯巴達的軍隊都因士兵的這種『同性之愛』而贏得了戰爭。

另外中國 西漢時期,哀帝『斷袖之癖』的記載,都顯示出通性戀不是一個社會新產物,所以對此名詞及事實也不必太大驚小怪。

其實同性戀自古以來一直存在,可能各階段給予的名詞不同,且在不同年代對同性的性行為有不同的態度。





〈三〉 同性戀不是變態
  
1976 年,美國精神病學會確信,同性戀不是一個精神疾病,

該協會並聲明:『同性戀本身並不意味判斷力、穩定性、可信賴性或一般社會或職業能力的損害』。

他們將同性戀從DSM-III(精神病學診斷手冊第三版)裡的『行為異常』中剔除。




學者Spitzer(1981)給同性戀下個定義為

『個體持續對同性感到興趣,產生性慾望;同時持續不被異性所吸引,對異性不產生任何慾望的心理現象』。

國內學者張春興(1989)只同性戀係以同性別者為對象,從而獲得性的興奮與滿足。




很多人因為媒體而對男同性戀產生偏見,

例如:以為男同志都喜歡性侵害小男生,是兒童之狼,事實上,性侵害事故有90%是異性戀男人所為。

在我們反對性侵害及侵害兒童的違法暴力行為時,千萬不要出現歧視同志的偏見態度。





〈四〉 同性戀不是病

造成同性戀的原因是什麼呢?!很多研究探討同性戀的成因,

在早先時候將之視為疾病,結果發現其成因複雜,

包括遺傳、荷爾蒙、心理及後天環境的影響,這些結果反而證明同性戀根本就不是疾病,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是共存在這個社會裡一分子。




以下是 1935 年 佛 洛 伊 德

(Freud, Sigmund 1856~1939,奧地利精神病醫師,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

寫給一位同性戀者母親的信,他早在70年前,對於同性戀者就已有了很先進的看法:



親愛的夫人:

從來信猜想您的兒子是同性戀者。
您在談到他的情況時沒有使用『同性戀』一詞,使我印象極深,我想請教夫人,您為何要避開這個詞呢?!
的確,搞同性戀毫無好處,但並非惡習和墮落,也算不得是一種疾病,用不著為此害羞。
古往今來,有許多極可尊敬的人物是同性戀者,其中有些偉人如柏拉圖、米開郎基羅、達文西等,將同性戀視為犯罪而加以迫害是極不公正和殘酷的。
如果你對我還信不過,就請讀讀哈夫洛克、靄理士(Hav-elock Ellis)的著作吧!

如果令郎鬱鬱寡歡、神經質、受精神折磨、社會生活受到妨礙,精神分析可以對令郎有幫助。
但是其同性戀則可能依然故我,或僅略有改變。如果你堅持,他可以來維也納接受我的精神分析,只是我並不希往您這樣做……。
                 您忠實並懷有善意的的佛洛伊德




〈五〉 請你弄清楚,同性戀及同性間性行為的不同


有些人雖有『同性間的性行為』,但非真正的同性戀。在青春期時,

有些同性間可能是因為互相發洩對性的好奇而作性探索,或因一時失戀而逃避異性,或因一時處在單一性別的環境(如服役、在單一性別的監獄、男校、女校),或被同性以暴力對待,而發生了同性性行為;

這些情形如果發生,自己就必須先加以瞭解發生的情境(例如:是否有性侵害、是否是有一種性的探索、是否得當)。

如果感到不安或有疑慮,可求助身心醫學科的醫師或學校的輔導教師,大家都願意幫助你(妳)來釐清這件事。





〈六〉 臺灣的同志運動與電影


美國的『石牆事件』是同志運動史上重要的一頁,1969年6月27日,

美國警方強制搜捕『石牆酒吧』裡的同志,引發了同性戀者及支援同性戀者間的『同志解放運動』。

在世界各地陸續展開同志運動後,各國出現有『同志驕傲節』(Gay Pride)的相關活動。

在臺灣,1995年6月1日臺大舉行第一屆同性戀甦醒日(GLAD);

1996年2月『同志空間行動陣線』舉行第一屆彩虹情人週;

2001年擴大舉辦同性戀甦醒日活動;

2005年舉行同性戀大遊行……,這些有聲有色、熱鬧非凡的活動,目的就是要社會大眾正視同性戀現象,拒絕歧視並學會尊重性少數。

如果你(妳)不是同性戀者,也願意聲援他們嗎?!





國內也有許多探討同志與親子議題的電影,

例如:李安的『囍宴』、刻劃男女同性戀情誼的港片『蝴蝶』、

張艾嘉主演的『海南雞飯』、李安導演的『斷背山』等,

都值得同學課後欣賞,並認識它們。






四、瞭解並尊重所有跨性別社群



跨性別簡單的說,就是打破『性別』傳統固定疆界的多元性別看待人。

跨性別者,其慾望、性偏好、認同與身體,都是多元而浮動的,包括變性慾者、扮異性癖等,都可以稱為跨性別社群的一員。

每個人在不同的性偏好中,只要在不損害公眾利益、違法或傷害對方的原則下,人人皆可在私領域追求他們自己的性愛興趣,與所有人相同享有人權─被公平對待的權利。




扮異性癖者 ……  喜歡做異性打扮,即所謂變裝癖,當穿著異性服飾時會激起性興奮;但若因為生活需求,而做異性打扮的人,就不是嚴格定義的扮異性癖者。

變性慾症 生理上性別與心理上性別不一致的人,往往會透過各種管道要求施行變性手術;在性取向方面,變性症者往往很難與同性戀者區別清楚。



在這一章哩,你學到了要活出自己的品味及自信,接受及喜歡自己的身體,

不要盲從的跟著廣告型塑的標準三圍走,同時去除性別的『刻板印象』,

肯定自己的性別認同,也尊重其他不同性角色認同及性取向的人,做一個有健康身體又具備健康心理的現代青年。

台長: 傻貓
人氣(17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彩虹同志(同志心情、資訊)

Is 鈴蘭蘭 *
這種東西我在輔導叢書常常翻到的說@@
2007-12-06 05:57:35
版主回應
耶~
話說是那個人從課本上轉的=ˇ=
2007-12-06 22:30:1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