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BEING樂活城市新聞/記者古秀美/臺南報導】
第一次遇見阿坤,他帶著母親來評估失智症;第二次來的時候,是帶岳父來殘障鑑定的,但他問起了親子溝通的問題。阿坤第三次來是自己掛號並且安排了衡鑑以及後續的幾次會談。阿坤跟老婆是雙薪,上有高堂,下有稚子。兩份薪水,要養活四個老的、兩個小的;阿坤自嘲:「父母為我付出的青春,我都加倍奉還。」
阿坤說他吃了兩個月的抗焦慮劑了,他對於自己到底還能撐多久感到懷疑,日漸衰退的體能、日漸增多的症狀;他說起高中死黨半年前死於過勞,鄰居大哥也是肝癌猝逝。所以他最近開始吃素,跟老婆一起吃著保健食品,擔憂運動不足;工作乏味,但不知道自己還可以換到哪去?升遷停擺的職場,快速更新的工作技能,能不能領到退休金?看著財經新聞,只祈禱別是下一波大浪。所有的休假,都帶著兩家長輩穿梭在各大醫院之間。孩子的學測成績、交友狀況、才藝學習、未來的生涯規劃…等。在夜裡幫長輩換完包大人之後,接二連三的縈繞在他的腦袋之中;看著跟他一樣快累垮的妻子,他赫然發現,兩個人好像很久沒有親密行為了?
阿坤說:「獨生子的美好過往,現在就現世報了;我不敢換工作、不敢尋夢、連最愛的唱片也不敢買,因為我是拖車的牛,而這車不能停。」
另外一位是阿月,阿月從小學教師一職退休後,憑著一股衝動與堅持搬回老家了。她原先以為既能就近照顧父母,又能遠離北部經常性的雨天。但是回鄉後才發現,父母親相處多年的情緒問題,都在阿月的面前呈現,也在阿月的耳邊傾訴。往往順了爹意,就逆了娘情。加上每天每日帶著父母到不同醫院、不同科別就醫。很快的,退休前的失眠、情緒低落、焦慮緊張症狀也都席捲上身。加上就學中的兒女因為突然搬家而轉學,也開始出現了人際上、心理上的許多適應不良,累積多了也與阿月起了衝突。
當丈夫出面協助有條有理釐清事情,輪班接送岳父母就醫、安撫兒女情緒與規劃人際活動。阿月突然有種很強烈的失落感跟羞辱感。她對丈夫咆哮:「你故意在一旁看我的笑話?你早有這樣的本事處理卻要到這時候才跳出來?」甚至開始翻起了舊帳,她認為老公故意透過這種方法來羞辱自己,讓自己成為家庭中唯一的失敗者…。阿月被長期就診的醫師轉介來到了臨床心理師的面前。
到底幾歲開始中年危機?說法很多樣。一般較可接受的看法是不惑之年進入中年階段,45到50歲出現「中年過渡期」。資訊爆炸、競爭激烈的現代,也許得提前到35到40歲就開始了吧?首先是發現身體健康相形重要:身體機能衰退,慢性疾病出現,加上社會媒體話題的疲勞轟炸(藥物廣告、醫美廣告、談話節目);同時相較於之前多半參加婚禮,當開始出席喪禮,越是面臨生離死別,越是加深「死亡」的危機感。積極者開始上健身房或安排行程於行事曆中,沒那麼積極的也開始注重養生、飲食習慣,減少汲汲追求成就或財富。
恐懼死亡之外,活著也相當焦慮。營養、醫藥的發達,讓長輩的平均餘命從60多延長到80多歲。於是中年人上要照顧父母,下要教養子女,夾在兩代之間,肩負比任何階段都要沈重的壓力。兼顧傳統的孝順倫理、現代職涯的日新月異、以及下一世代的教養競爭,都讓台灣的「夾心世代」更為明顯。
另外男女角色在社會變遷中的物換星移。子女成長或離家後,夫妻關係的重新互動與磨合;上述身心與社會因素的種種變化都容易引發出「不安全感」,不安全感讓人開始懷疑之前的奮鬥是否值得?能否達成對人生的想像?
會談治療中,臨床心理師請阿月寫下她的「個人編年史」,見證她的努力跟先生的包容,讓她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與想法,別對自己的過往說謊,也不要忽略自己曾經的重要與努力。臨床心理師請阿坤打包他「歲月旅行」的行李,想想可以減少哪些東西?而哪些才是後續旅途要帶的重要東西?我們得面對人生的中場是進入一個新的「再適應」過程,學習與適應不再是以往的快速與大量,而是經驗累積與見識廣博帶來的品質。能夠覺察危機、承認問題並「開口求助」,危機才具備成為轉機的潛質。而適時的放下、轉換、專注當下與安頓身心,更是處理中年危機的重要技巧。陪伴與社會支持則是重要的背景因素。
適度的藥物協助(精神科就醫),尋求一位客觀、平穩的介入者(臨床心理師),肯定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若有社福或醫療機構願意開展相關的同儕支持團體,更能夠拓展社會支持系統,達到生理-心理-社會的三方俱到。
相關問題可預約嘉南療養院幸福心理門診,週三上午翁銘鴻臨床心理師。